摘要:通报指出,根据《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及《教育部公安部关于做好综合治理“高考移民”工作的通知》(教学〔2016〕2号)、《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治理“高考移民”工作的通知》(粤教基函〔2019〕99号)等文件规定,对深圳市富源学校和涉事学生作出以下处理:对上述32名考生,取消其在深圳市的高考报名资格,对深圳市富源学校予以行政处罚,核减该校2019年高中招生计划的50%。经约谈深圳市富源学校举办者及学校管理层、教职工,实地调查该校2019年高考报名学生中户籍从外省迁入广东省考生的学籍档案、在校学习记录、户籍迁移手续、转学手续、父母在深圳市缴纳社保记录等,现查实,深圳市富源学校2019年高考报名考生中,有32名考生属“高考移民”,弄虚作假获取广东省报考资格。

近日,关于“高考移民”的话题持续发酵:

据人民网深圳5月13日报道,深圳市教育局网站5月12日晚公布《关于对深圳市富源学校“高考移民”调查处理进展情况的通报》。通报指出,深圳市富源学校2019年高考报名考生中,有32名考生属“高考移民”,弄虚作假获取广东省报考资格。

通报称,针对近日媒体和社会关注的深圳市富源学校部分高考学生涉嫌“高考移民”问题,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专门调查组进行了深入调查。经约谈深圳市富源学校举办者及学校管理层、教职工,实地调查该校2019年高考报名学生中户籍从外省迁入广东省考生的学籍档案、在校学习记录、户籍迁移手续、转学手续、父母在深圳市缴纳社保记录等,现查实,深圳市富源学校2019年高考报名考生中,有32名考生属“高考移民”,弄虚作假获取广东省报考资格。

通报指出,根据《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及《教育部公安部关于做好综合治理“高考移民”工作的通知》(教学〔2016〕2号)、《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治理“高考移民”工作的通知》(粤教基函〔2019〕99号)等文件规定,对深圳市富源学校和涉事学生作出以下处理:对上述32名考生,取消其在深圳市的高考报名资格,对深圳市富源学校予以行政处罚,核减该校2019年高中招生计划的50%;责成深圳市富源学校董事会作出深刻检查,责令深圳市富源学校对直接责任人及有关负责人进行严肃处理,认真整改存在问题,严格规范办学行为。

深圳市教育局表示,将深刻汲取教训,进一步加强学籍和招生考试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高考移民”投机行为,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坚决维护教育公平和健康的教育生态,营造公平有序的高校考试招生环境。

2019深圳高考二模成绩出炉后,深圳市富源学校考生成绩“力压深圳四大名校”,引发大众对该校考生高考资格的质疑。

深圳市教育局4月29日通过官方微博回应,根据广东省高考报名的政策规定,深圳市招考部门对所有报名考生的资格进行了严格审核。富源学校学生(包括户籍在广东省内深圳市外的)均提供了户籍所在地公安部门及深圳市学籍管理部门对其户籍、学籍的审核证明,手续齐全、资料完整,符合在深圳参加高考的报名条件。

2019.4.28

4月28日,一张深圳高三二模成绩数据图引发热议,富源中学力压深圳四大重点高中。

2019.4.29

4月29日14:14,深圳市教育局表示,经核实,富源学校在深圳申请高考报名的学生均符合广东省高考报名资格。网友并不买账。

三小时后,深圳教育局再次表示,已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对市民反映的富源学校是否存在“人籍分离”、“高考移民”等问题进行调查。

2019.5.5

5月5日,广东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做好治理“高考移民”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要成立“高考移民”专项行动工作组,开展治理“高考移民”专项行动,并于5月10日前对从外省转入广东省普通高中学校就读的学生转学条件进行全面排查,重点排查其学籍、户籍转入是否合法合规。

2019.5.6

5月6日,广东省教育厅设立“高考移民”举报邮箱,受理社会和群众的举报投诉。

2019.5.7

5月7日,广东省教育厅表示,高考前查出的“高考移民”回原籍地考试,高考后查出的将被取消成绩。对存在“高考移民”现象的学校采取减少招生计划,甚至吊销办学执照的方式处理。

一般来说,高考移民往往来自考生众多、学习压力巨大、优质高校录取名额较少的省份,他们会选择一个比本省基础教育水平相对薄弱、录取情况又相对宽松的省份。

如果把中国各省市按照高考移民流入和流出划分,大概可以分成四个梯队。

第一梯队为山东、河南、河北、四川、湖南等高考移民流出省。

第二梯队是海南、福建等沿海省份,是高考移民流入省。

第三梯队为新疆、青海、内蒙、贵州、云南等西北西南地区,这部分流入省路线被称为“西进南下”。

第四梯队则为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这部分流入省市路线被称为“东闯”。

但是,深圳富源中学这个事件并非这么简单,据知情人透露,这种情况不独发生在深圳,广东各市近来迅速崛起的一些知名民办高中,连年都有来自衡水中学的高分考生成为“清北专业户”,甚至有一些每年考上清华、北大等名校都放弃入学,留下来连续复读,连续参加高考,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奖励。

考生可以考上更好的大学并获得巨额奖金;民办学校可以迅速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本地学生入读,从而获取更多利润;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能获得更亮眼的高考政绩,有时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某种程度上讲,形成了考生、民办学校乃至当地教育部门共赢的复杂利益机制。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高考移民的动机是复杂的,民办学校引入外地生源打造升学品牌,就是高考移民。这种移民是民办学校为打造升学品牌而推进,也是诸多升学名校当年的“发迹秘籍”。

开放异地高考,实际上是为了解决随迁子女的同城求学以及完成义务教育之后的在当地升学的问题,那这实际上本身是促进高考公平的,但是开放异地高考之后,异地高考政策的开放被有的人利用了。

对此,熊丙奇在《借合作办校“空降”衡中考生,难掩“高考移民”之实》这篇文章中提到,既要开放异地高考,又要遏制高考移民。目前最适合的方式是,建立以学籍为基础的高考报名制度,即以连续学籍为依据报名。

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必须转变办教育的理念,不能为追求升学率,纵容学校违规办学。

花钱买生源、以名校升学率为卖点招生、获得学校快速发展,这是我国不少超级中学的发迹模式。其背后都有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对违规招生、办学的纵容,后果则是地方教育生态的严重破坏,及对教育公平的严重背离。

因此,要遏制学校推动的高考移民,关键在于依法治教,维护基础教育的办学秩序,而不能助长不择手段的升学竞争。

声明 本文素材来源于人民网,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由高中生学习(ID:gzsxuexige)编辑整理。

学习哥团队尊重版权,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使用不当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联系(QQ):536241253

版权 | 内容 | 活动 QQ: 25477356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