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普洱茶?

普洱地区产的茶。

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

晒青茶为原料,

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

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

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

按其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

分为普洱生茶普洱熟茶两种类型。

普洱茶,真正火起来,不超过二十年,

但是历史却是long long ago。

发轫时期(三国时代到1733年),

普洱茶的雏形始于汉末,保留于云南。

三国曹魏时就有制作紧压茶的描述,

荆巴间采叶作饼,

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三国·张辑《广雅》)。

唐时,云南地区尚没有紧压茶工艺,

宋、元时期,紧压茶工艺传入云南。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下诏罢龙团凤饼,

取消天下紧压茶,推行散形茶。

云南远离皇权,紧压茶技艺得以完整保留下来。

“号记茶”时期(1733年到1938年),

以1733年(清雍正)同兴号茶庄成立为标志。

此时,各种商号相继成立,

散形普洱茶退出主导地位,

团茶、饼茶开始主导产品形态,

女儿茶、茶膏也相继出现。

品牌意识出现,

商号在饼茶内压有内飞(压在型茶里的印刷纸片)

筒装茶还有大票一张,

上面印有“以此票为证,谨防假冒”的字样。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伴随着云南普洱茶的繁荣,

被誉为“速溶茶”鼻祖的茶膏再次出现。

最初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

后经过“茶马古道”传入西藏,

迅速被西藏上层人物接受。

普洱茶膏,有着超贵族身份,

非一般贵族及王公大臣所能享用,

多专供于宫廷及活佛。

饮用时,

从茶膏上刮下少许,然后用热水化开即可。

再来聊一聊茶马古道,

萌发于唐,形成于宋明,在清代达鼎盛。

古代战争,骑兵是不可忽视的力量,

马是战场决定的胜负的条件,

盛产马匹的西北、西藏等地区

又需要茶、粮食等生活必需品。

于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

民间(国际)商贸通道自此开启,

成为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

茶马古道分为南北两条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

印记茶时期(1938年到1974年)

票号的设计、印刷,陆续加入少量的艺术色彩,

印刷技术已经开始使用平压印花机,

实施单色机器印刷。

同时,外包装用纸也开始采用机械抄纸。

普洱生、熟茶的分野时期(1974年至今)

普洱茶有了生、熟茶的区分。

1974年以前,生产的普洱茶都是生茶,

然后在长时间运储过程中自然发酵、陈化成熟茶。

上世纪50年代初,香港进行人工发酵实验,

通过新工艺缩短陈化周期,

产品更符合消费者口味。

1975年,

渥堆发酵技术试验成功,

并推广至全国。

由此可见,

普洱茶的制作工艺分为生茶及熟茶两种工艺。

普洱生茶的工艺为采摘茶菁(菁指普洱鲜叶)、

杀菁、揉捻、晒干、成型;

普洱熟茶的工艺为采摘茶菁、杀菁、揉捻、干燥、

增湿渥堆、干燥、分筛、成型。

普洱有干仓、湿仓普洱之分。

普洱存放在相对湿度80%以下的仓库,

缓慢自然陈化,转化为“陈香”品质,

称之为“干仓普洱茶”。

普洱存放在相对湿度80%以上的仓库,

使其快速转化,在转化的过程中会发生霉变,

称之为“湿仓普洱茶”。

干仓陈化,才能越陈越香,

有不良商家用湿仓茶冒充陈年干仓茶。

普洱茶,富含

茶多酚、茶多糖、茶褐素等、氨基酸及微量元素,

具有养胃、护胃抗氧化等功能

被誉为“美容茶”及“益寿茶”。

不过真正火起来,是2004年以后,

2003年

云南全省包括各种茶类的年产值只有20亿元,

2007年

各种茶类的茶叶总产值达到201亿。

其中2007年,

思茅市更名“普洱市”成为普洱行业标志性事件

历经农业普洱(2003年以前)

文化普洱(2004年至2007年)两个阶段,

进入科学普洱(2008年到至2020年)阶段。

2008年,普洱市提出“科学普洱元年”的概念。

讲到这里,

普洱茶的前世今生就告一段落

我们下次再会~

更多普洱茶资讯,尽在www.yn12kt.com

文章转载于网络,版权由原机构或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