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身着嘻哈的國畫青年,因小時候老師的皮衣,成爲沉迷皮雕的小皮匠

皮雕製作技藝丨皮雕藝術起源於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是以皮革爲雕刻材料分類的一種雕刻工藝。一般選用質地細密堅韌,不易變形的天然皮革進行創作。皮雕作品雕刻精美,工藝細緻。

“如果大家叫你小皮匠你能接受嗎?”面對我們的玩笑話,楊磊幾乎沒有猶豫便做出回答:“我覺得叫我小皮匠我還是挺開心的。”單純又有些靦腆的笑容綻放在這位潛心皮雕工藝的匠人臉上,與今天格外耀眼的陽光相得益彰。

陽光、院子、皮匠、工作室共同隱沒在鄉村的羊腸小道上,狗吠三兩聲,熟人話家常,一切都完美的恰到好處。

匚 院子一隅的萬千世界

楊磊,今天的主人公,早早在院子裏等待我們的到來。許是經歷了歲月的考驗和主人藝術氛圍的薰陶,這間不大的院子撲面而來的靜謐感和藝術氣息,讓我們遠遠就知道來對地方了。

跟之前照片上樸素簡單的打扮不一樣,楊磊今天似乎格外酷炫,細細看來,原來是牛仔外套上那對別緻的皮雕領子起了大作用,自然,這就是他的傑作了。

作爲服裝的裝飾品只是皮雕的用途之一,楊磊開心地帶我們參觀自己的工作室,展示更多給我們看。

工作室偏居院子一隅,小小一間,卻承載了這位皮雕匠人的萬千世界。室內狹長的走道上並排擺上幾張桌子,滿滿當當全是製作皮雕需要的工具、顏料。

牆壁上懸掛的木製方格架展示着各式各樣,大小不一的已經制作完成的皮雕包包,右側懸掛着的一張張設計圖紙,均是楊磊的得意之作。

設計稿大多是楊磊和朋友或者客戶交流溝通的成果。對方提供感興趣的圖案、明確皮雕的用途,楊磊在此基礎上加入自己的藝術創造。拍攝過程中,恰逢客戶登門,這是位全副武裝的機車愛好者,也是他的好朋友,駕着酷炫鋥亮的機車呼嘯而來,取走期待已久的皮雕馬甲。

雙方之前已進行過多次溝通,這次取貨是整個交易過程的最後一個環節,楊磊的客戶多爲好友或近鄰,相互間的交易模式也都輕鬆方便。

匚 埋下一顆種子,生根發芽

楊磊對皮雕的喜愛源於幼時埋下的一顆種子:“我小學的時候有一個老師,他穿一件皮,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響),我很喜歡。”之後,楊磊攢了300元錢買了人生第一件皮衣,“當時很喜歡也刻意地夾一下,讓它發出聲音。”

種子埋下,能夠生根發芽還要得益於爺爺的影響,爺爺堅持能自己做的東西就自己做,小時候家裏的風箏都是爺爺自己做的,這段潛移默化的影響,對楊磊決定走上皮雕匠人的道路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對於有着豐富畫畫經驗的楊磊來說,做皮雕算不得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情。做皮雕最考驗人的是耐力,皮雕的整個雕刻過程其實是比較枯燥的。

常用的工具並不多,就是幾種很常見的方形的工具,但是需要很小心地按照畫好的圖慢慢雕刻出來。

一天連續坐十五六個小時基本爲常態,平常人恐怕喫不消,但以前經常連續畫畫的楊磊早已練就了坐如鐘的非凡耐力,再加上對皮雕的真心喜愛,一切很是得心應手。

做皮雕是個耐力活,再加上楊磊不算寬敞的工作室,導致拍攝過程不是特別順利。爲了能盡最大努力捕捉最完美的鏡頭,我們的攝像老師也是放大招了。爬窗臺、上桌子、越過房梁,爲的就是能呈現出皮雕工藝細水長流的魅力。

匚 小皮匠迴歸初心

每天可以專注地投入到皮雕創作中,這是楊磊很享受的工作狀態。而他卻也不得不面對皮雕市場慘淡的現實。“其實你專心去做一個手藝來說是比較難得的,因爲受衆人羣可能比較少,大衆來說我不會花很多錢去買不太實用的東西。”從經濟收入上來看,楊磊今非昔比。

之前運作一個畫室,主要進行美術考試培訓,收入穩定可觀,然而,快節奏的運作模式,讓他日益心浮氣躁,希望能找回初心、沉下來,於是毅然選擇逃離之前的工作環境。

除了皮雕匠人之外,楊磊還有個父親的身份,對於皮雕和女兒,他希望能像爺爺那樣,讓匠人精神傳承延續,“我也是覺得小孩子慢慢長大了,需要有一種影響,可能她長大了會覺得爸爸那裏有一種手藝精神感染她。”

他給自己的工作室取名爲“匠承”,寓意“傳承匠人精神”,我想這不僅僅是這位父親對女兒的殷切希望,也是每位匠人對手工藝的初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