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90年12月,他就任內閣總理大臣,在帝國議會衆議院上發表施政演說時,就大肆宣稱要把朝鮮、中國納入日本的勢力範圍。於是,用武力征服中國和世界的計劃就開始在日本國內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

1590年,日本封建領主首領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就處心積慮地要以武力建立以日本爲中心的大帝國。他狂妄地提出,先攻佔朝鮮,然後進攻平津一帶,再佔領整個華北,最後在東亞這片土地上建立一大帝國。這就是臭名昭著的日本“大陸政策”的雛形。1592、1596年,豐臣秀吉先後率軍入侵朝鮮,結果都以失敗告終。幾年後,豐臣秀吉病死,日本進入德川幕府時代。德川家族“閉關鎖國”,“大陸政策”的實施一度擱淺,但是,侵略中國的妄想卻從沒有停止過。

三百四十一年,日本侵略中國的妄想從未停止過

19世紀左右,日本所謂的“經世學派”誕生,核心思想就是鼓吹“雄飛海外”、“霸佔中國”。1823年,日本的軍事思想者佐滕信淵在《宇內混同祕策》中揚言:要“征服滿洲”並“將中國納入日本的版圖”,因爲中國的土地最爲遼闊、物產最爲豐富、兵源最爲強盛。貪婪之心毫不掩飾。

1868年3月,明治天皇發佈《天皇御筆》,宣稱要開拓疆土。於是,用武力征服中國和世界的計劃就開始在日本國內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1872年10月,日本首先拿中國的藩屬國琉球開刀,宣佈吞併琉球,設琉球藩。1873年,日本建立了近代常備軍,不稱國防軍而稱“皇軍”,強調效忠天皇。第二年,日本藉口所謂“保護日本居民”,派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部3600餘人入侵臺灣,發動“徵臺之役”。臺灣民衆奮起抗擊。由於清朝政府的屈辱妥協,最後簽訂和約,以向日本支付50萬兩白銀,換取日本撤退其侵臺軍隊。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後的第一次對外用兵,其目標就是侵犯中國。當時的高官李鴻章等已開始認識到日本“誠爲中國永久大患”。

三百四十一年,日本侵略中國的妄想從未停止過

1875年,日本思想者福澤諭吉發表《文明論概略》,10年後又發表《脫亞論》,鄙視朝鮮和中國抱殘守缺、停滯不前,認爲這樣必定會亡國。他勸誡日本不能與朝鮮、中國平等而視,而應該“脫亞入歐”,與歐美列強一起成爲瓜分中國的一員。

1882年8月15日,參事院議長山縣有朋在《軍備意見書》中提出,要以中國爲“假想敵國”。1890年12月,他就任內閣總理大臣,在帝國議會衆議院上發表施政演說時,就大肆宣稱要把朝鮮、中國納入日本的勢力範圍。

1890年10月,日本發佈《教育敕語》,強調全民要忠於天皇,對普通民衆進行軍事教育,並規定“神道”爲國教,強制人民信仰,宣傳天皇就是“人間活神”。這種神化天皇的教育就連天皇本人也漸漸以爲自己就是當今人神。有時,天皇半夜起來聽到有風聲或其他一些吵鬧聲,竟自言自語說:“是伊勢呀!”癡想自己在同伊勢神宮遙遙對話。他洗澡時,也只將下半身泡在浴盆裏,幻想自己上半身有神附體,生怕弄髒。這種癡想進一步加深了天皇和其大臣搶佔中國的野心。

隨之而來的便是對中國的蠢蠢欲動。1894年7月,日本發動旨在吞併朝鮮、掠奪中國遼東等地的甲午戰爭。日軍攻佔大連、旅順、海城等地。日軍侵佔旅順時,不分軍人平民,男女老幼,見人就殺,先後屠殺6萬餘人,旅順城僅有36人活了下來。1895年,日軍先後侵佔中國威海、鞍山、澎湖、臺北、臺南等地,借不平等的《馬關條約》和《遼南條約》,攫取二三億兩白銀鉅額戰爭賠款,並割走臺灣。1900年,日本參與八國聯軍,出兵達2萬2千多人,攻陷天津、北京,借《辛丑條約》從中國掠走近4000萬兩白銀,並取得在中國天津、北京等華北心臟地區的駐兵權。1904—1905年,日本借日俄戰爭的勝利,吞併了遼東半島,又將東北北部和蒙古東部納爲日本的勢力範圍。1906年,日本成立關東都督府,加大對東北的殖民統治。1912年,日本策劃“滿洲獨立”,企圖分裂中國。

三百四十一年,日本侵略中國的妄想從未停止過

1906年,當時在參謀本部任參謀的田中義一中佐,向陸軍元帥山縣有朋提交了一份題爲《隨感雜錄》的長篇意見書,闡述了在日俄戰爭中所感知的經驗與教訓。山縣熟讀之後,讚許不已,下令田中草擬國防方針案,這就是次年4月4日出臺的日本歷史上第一份《帝國國防方針》。《方針》中昭然地寫明“吞食的對象是中國和朝鮮”,爲實現這個目標,“陸軍需要25個常設師團,海軍需要戰艦2萬噸的共8艘、裝甲巡洋艦1.8萬噸的共8艘”。爲滿足軍力的財政需求,日本專門成立“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一面以每股200日元的價格,鼓動日本民衆購買股票,另一面藉此機構加緊對中國東北的經濟侵略和掠奪。

與此同時,在日本社會中也興起了“國家主義”思潮,在黑龍會系頭目頭山滿以及許多學者,如高山樗牛、德富蘇峯等鼓動下,日本國民開始以“大國民”身份自居,響應政府的號召,紛紛爲日本的軍力發展出錢出力,吶喊助威。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日本政府趁火打劫,認爲這是向中國內地伸展勢力的好機會。海軍總部一度決定向武漢增派軍艦,陸軍則認爲根本解決滿蒙問題的時機已經來到。此時,各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利益和政策相互制約,日本才暫時在對華問題上沒采取大動作。

三百四十一年,日本侵略中國的妄想從未停止過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趁“歐洲的大禍亂”,輕鬆地搶佔了德國在中國山東和南洋的全部權利。1914年10月6日日軍佔領濟南後,將山東鐵路完全置於自己控制之下,並要求中國政府撤去警備鐵路的中國官員和憲兵。中國政府向日本提出了嚴重抗議。可是,日軍非但沒有撤軍,反而向當時的袁世凱政府提出了欲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其中包括要求中國的港灣和島嶼不得讓渡或租借給他國,聘用日本人爲中國的政治、財政和軍事顧問等等。

一戰給了日本諸多“天佑”的機會。戰後日本成爲亞洲最大的工業國,正式躋身世界一流強國之列,海外殖民地和保護國已經超過了本身的國土面積,經濟實力已名列世界第5位,高校也增加了4倍,鐵路交通也大有改善,民間企業和個人紛紛爲國家籌資,以期在國家的對外擴張中贏利。

1917年,日本一度提出要修建朝鮮半島與日本本州島之間的對馬海峽海底隧道,以加快對朝鮮和中國的侵略步伐。但是,鑑於耗資巨大和工時過長,該計劃才作罷。

1919年8月,一個在中國流浪10年的日本年輕人北一輝寫了《日本改造法案大綱》,強烈主張建設天皇直接統轄下的“新日本”,進而建立成一個一統亞洲、規模宏大的亞太帝國。這就是後來“大東亞共榮圈”的雛形,也是日本式法西斯主義的理論原版,足足影響了日本20多年。

三百四十一年,日本侵略中國的妄想從未停止過

“日本帝國理想”也在軍方蔓延滋生。1921年10月27日,在德國的巴登——巴登溫泉的一所蒸汽浴室裏,3名出國學習的青年軍官(其中有後來成爲侵華日軍總司令的岡村寧次),光着身體泡在霧氣蒸騰的礦泉中,就日本國家發展方向的大問題達成共識。回國後,他們決定組成一組11人的核心力量,其中有東條英機、板垣徵四郎、土肥原賢二、河本大作、礬谷廉介等,他們都是後來炸死張作霖、發動“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乃至太平洋戰爭的主犯。

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在東京主持召開了“東方會議”,提出“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這就是全面系統地闡述對華侵略野心的《田中奏摺》。此後,日本開始有計劃地在中國部署兵力,實行臭名遠揚的“大陸政策”。

1931年9月18日夜10時20分左右,日本關東軍所屬獨立守備隊駐柳條湖鐵路分遣隊河本末守中尉,率七八名士兵,在中國軍營——北大營南六七百米處的柳條湖,點燃了預先安放在鐵軌下的炸藥,炸燬一段31英寸的鐵軌和枕木。事後,反誣中國軍隊所爲。10時40分,日軍第29聯隊開始向瀋陽攻擊,“九·一八”事變由此爆發。世界法西斯侵略戰爭第一把戰火從此點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