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井公井位於半月塘邊。

村民俗稱的井頭塘井水位常年高於池塘水位至少1米。

有近800年曆史的橋頭逕聯古村現存5口古井,各有各精彩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馬駿 通訊員張飛、高海燕、賴燕芳攝影報道)古村、古井在東莞並不少見,但橋頭鎮逕聯古村的古井卻是一個特別的存在:位於半月塘邊的大井公古井不僅不枯不溢,且常年水位高於池塘水面1米多;花影井的井水顏色則四季有別,春藍、夏青、秋綠、冬白。400多年來,它們見證了逕聯村的滄桑變遷,清澈甘甜的井水也滋養了一代又一代村裏人。

逕聯古村位於橋頭鎮婆歸嶺下,已有近800年曆史。雖然其聲名不像茶山南社古村那樣顯赫,卻也是遠近聞名的“進士村”,曾出過羅中、羅一道和羅龍驤3名進士。整個古村建築高低錯落,既有本土特色的麻石路、鳳凰亭、進士府和民居羣,又有西式的教堂,均保存修繕完好,曾吸引不少影視劇如《情濃大地》《冷暖兩心知》《我來自廣州》《軍魂》等來此取景。

據當地有關資料顯示,逕聯自立村起總共建了8口水井,即大井公井、面前塘井、山頭園井、花影井、新井、花園井、新圍面前井和黃泥井,其中3口古井先後被損毀,其餘5口井則井水至今清澈見底,水質清涼甘甜。

其中的大井公井和當地村民俗稱的井頭塘井兩口古井都建在池塘邊,其水位常年高於池塘水位至少1米。當地村民稱,該井井深8米左右,即便天旱年間,旁邊的半月塘水枯,井水也不會枯竭。

而以紅石與青磚建成的花影井不僅井水清冽,常年不枯,且井水顏色隨四季而變,春藍、夏青、秋綠、冬白。至於爲什麼會這樣,村民們也說不清,紛紛猜測可能是天光、建材或觀賞角度不同所致。

講段古

鳳凰一去不復返 此地空餘鳳凰亭

村中的鳳凰亭建於明朝嘉靖年間,經修葺後仍聳立於蒲瓜嶺,如今被列爲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它有一個神奇的傳說。

相傳400多年前,村後每天清晨都有鳥啼婉轉,一位道人在此暫住幾天,斷定那是鳳凰的鳴聲,於是到處尋找鳳凰。找了很久,他終於在龍嶺的龍爪地方發現有一塊很大的板石,旁邊生長着鳳凰樹和靈芝草,這裏便是鳳凰的棲身處。道人將靈芝草拔起,不想卻驚飛了鳳凰,鳳凰從此一去不復返。

爲了紀念這隻鳳凰,村人用了27天的時間在此建成鳳凰亭,並在亭頂塑了一對金鳳凰。每當風入鳳嘴,便有呼呼之音,有如鳳凰啼鳴。有人作詞“鳳凰亭上金雞叫,逕背山下出狀元”,後來該村果然出了幾名進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