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山夾一河,黃河穿城過。

說的就是金城蘭州。蘭州作爲唯一一個黃河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蘭州人在黃河兩岸修建起了東起城關區雁灘,西至西固區西,全長百餘里的南北濱河路,這也是目前全國最長的市內濱河路。以中山橋爲中軸,以黃河兩岸風光爲依託,依山就勢,巧奪天工的濱河風景區,被南來北往的人們稱爲 " 蘭州外灘 "。

中山橋、白塔山、金城關、黃河母親、蘭州碑林、平沙落雁、黃河水車,溼地公園、馬拉松公園、寓言故事公園、華夏人文始祖園等等衆多蘊含歷史文化、展現精緻蘭州的景點,分佈在黃河兩岸的風情線上。

雖然沒有夏天的綠樹紅花,冬季的黃河風情線也有着北方城市特有的景緻。清冽的黃河水,伴着冬日的暖陽,生態環境的優化,吸引了 50 多種來到蘭州越冬的鳥類。其中有大白鷺、漁鷗、普通秋沙鴨、紅頭潛鴨、白眼潛鴨、鳳頭潛鴨、鵲鴨、綠頭鴨、斑嘴鴨、赤麻鴨、普通翠鳥等 11 種溼地鳥類,數量相對較多的還有普通秋沙鴨、鵲鴨、綠頭鴨、赤麻鴨、鳳頭潛鴨、斑嘴鴨、漁鷗等。

沉醉在黃河風情線的冬韻中,我們還看到了一羣忙碌地身影。在各個人羣川流的地方,總有他們保障安全的守護。這羣守護着的人們就是黃河風情線執法支隊的隊員們。夏日酷暑,飛雪寒冬。一年 365 天,每一天,每一個晝夜,他們是黃河風情線上的另一道風景。

從老虎溝溝口到徐家山橋,這段 12.5 公里長的北濱河路是支隊第五大隊的管轄區域,隊長白永強告訴記者,這片區域是黃河風情線北線的最東頭。十來名隊員每天三班倒,巡查、維持着這裏的一方平安。在河對岸的南冰河路灘尖子溼地公園裏,一大隊和管護人員爲了保障冬季安全,正抓緊時間收割蘆葦。受今年黃河蘭州段汛期的影響,河水上漲、淤泥上岸導致黃河風情線以及沿線的景點也受到了影響。從 9 月末開始的清淤維修工作,整修黃河水車也是一大隊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半小時的輪流巡查,陪伴在執法隊員身邊的也從夏季的蚊蟲變成了冬季的寒風。劉強、吳萬棟是設施科的年輕人,這段時間重新整修濱河路,確保看管路燈、座椅等公衆設施安全、順利更新便是他們每天工作的重點。接管夜間和突發情況的特勤隊更是如此,幫助遊客尋找丟失的物品,幫助走失的老人團聚,維持遊客文明遊覽秩序等等,這些聽來感人的故事,是隊長倪育濤口中的平常工作而已。

巡查違法建設、開挖佔用、市容秩序、流動攤點、共享單車、流浪狗等等,一切在黃河風情線上的秩序都是執法支隊隊員們的工作日常。就像特勤隊的中英雙語執法隊員邵龍傑說的:我們守護着您的安全,歡迎大家來蘭州。

在二大隊和特勤大隊重點值守的中山橋,我們見到了二大隊隊長關延明。他告訴記者,從事這份職業 13 年以來,他一直堅守在中山橋。一是職責所在,二是他對這裏還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

佇立在中山橋頭的 " 黃河第一橋 " 的石碑,碑文是由他的父親關振興老先生所寫。聽到這裏,我們特意前往了關老家中,聽他講述當年撰寫碑文前後的故事:據關振興介紹,1909 年鐵橋竣工後,時任甘肅巡撫的允升撰文並書蘭州黃河鐵橋碑文。由於年代久遠,再加上石質鬆脆,這塊石碑破損嚴重。移至到了現在中山橋北西側的小廣場,時至今日,我們還能清晰地看到落款 " 大清宣統元年仲夏六月 " 的字樣。到了 1992 年,爲了辦好首屆中國絲綢之路節,蘭州市政府決定拓修北濱河路,在中山橋北端東西兩側修建長 90 米,伸入河牀 9 米,總面積 806.04 平方米的水榭式廣場。爲保證廣場修建,將原橋碑易建於新建水榭式廣場西段。橋南端西側由市政府管理處捐建一新碑。碑由李振嶽設計,高 4.7 米,寬 1.1 米,石灰岩質地。由碑座、碑身和碑額組成。碑座雕以盛開的蓮花,碑額爲二龍戲珠立體圖案,碑陽鐫黎泉書 " 黃河第一橋 ",碑陰爲關振興撰文,黎泉書丹的《黃河第一橋碑記》。

在西安玉石雕刻廠完工後,陸運回到蘭州,端立在黃河岸邊。兩年後,這塊石碑移至蘭州碑林。在中山橋頭又重新刻制了一座由贔屓爲碑座,二龍戲珠立體圖案爲碑額的石碑,也就是現在我們行至中山橋所看到的這一座。

時光變遷,不變的仍舊是刻在石碑上的碑文:" 蘭州扼東西交往咽喉,爲絲綢之路重鎮,黃河橫貫全景,除嚴冬封凍,可於冰上行走外,夏日全賴羊皮小筏通航。明初建鎮遠浮橋於白塔山下,以利行旅。…… 今日視之,當蘭州將建爲內陸開放城市之際,以利益彰。"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滾滾黃河水,伴隨着一代又一代的蘭州人,生生不息。

蘭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言文 石雨涵 胡淼山 安周霜 文 / 圖 / 視頻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