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部落有质量很好的刀剑,为何却造不出铁锅?


明朝初年,在明成祖朱棣完成对草原的第5次亲征,并且在回师途中病死后,此后的明朝历代皇帝就基本放弃了对草原的主动出击。一方面在于王朝初期战斗力强劲的风头已经过去,另外在于明初2代的十几次北征让全国财政负担沉重。国力使用也基本到了极限。已经无力再对草原主动出击。

明军此后基本退回长城以内,甚至放弃了科尔沁草原腹地的几个前出的卫所,以后专守长城防线。这个战线,在有些区段,甚至比1600年前的秦汉的防线还后退了一千里,尤其是放弃了外河套。陕甘以北的三边长城已经比秦汉长城大踏步的后退。

明政府虽然不再主动出击,但也不是彻底无所作为。朱棣以后的有明一代,明政府实际上对草原实行了200多年的禁运政策,说白了就是经济制裁。这种禁运政策,其实不仅仅包括草原,甚至对海疆也是一样。直到很晚才同意在陆地边境上开设有限的互市贸易。而放开海禁则更晚。这种全边疆禁运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卓有成效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草原帝国最终没有再次兴起。而且陆地禁运加彻底的禁海,也造成明朝周边的大国小国,都不能崛起壮大。可以说是跟着明朝一起受穷。明朝中后期严重影响海疆安全的倭寇乱象,与其说是日本流浪武士捣乱,还不如说是国内走私犯乱边。所谓倭寇,十个里面有八个实际是明朝人,不过是勾结外敌的走私集团而已。除了武力清剿,更在于后期开放了海禁,倭寇也就自然消失了。

游牧部落有质量很好的刀剑,为何却造不出铁锅?


明朝对外200年的彻底禁运政策,历史负面影响也是明摆着的,这200年正是西方社会结构和生产力快速升级的200年,明朝对此知之甚少。不过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瀚海狼山认为,明朝对外禁运的物资可谓五花八门。但是对草原禁运的第一物资,居然是最普通不过的铁锅。特别是广东产的铁锅。号称广锅。草原部落对铁锅的需求,甚至比对金银绸缎的需求还要强烈。明朝禁边以后,草原部落除了土木堡之变这种大规模的破长城入侵,此后小规模的入侵可以说多如牛毛。几乎每年秋高马肥都破长城来抢几次,要抢的物资,铁锅是第一首选!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草原的物质生活自古和农耕区就没法比。虽然匈奴和汉朝几乎一起兴起,但是此后草原上的主人变换如走马灯,而内地的主人2000年来却基本变化不大,这就造成草原的生产力会周期性的被彻底破坏,一些技术活,往往会隔上几百年就消失,必须另打锣鼓重新开张。因此到了成吉思汗兴起的时候,草原上仍然是生产力和社会组织都很落后的奴隶制军事帝国。不过成吉思汗和后人扩张很快,头几十年内就占据了大半个北中国,像是契丹、女真、以及金朝在华北的土地都被统治,很多工匠成为匠户,这里面一个最重要的工匠种类就是铁匠,而东北和华北部分地区自古就多铁矿和煤矿,因此后来的元朝不会缺铁制物资。后来的屡次西征,等于用整个东亚的力量去打西亚和欧洲,自然是摧枯拉朽。

但是被大明驱逐回草原的北元,已经彻底丢失了他来自东方和中亚的所有成熟的产铁区,有能力的匠人也丢的差不多。只能又回到最原始的土法炼铁。那种鼓风高炉的技艺,已经没有了。土法炼铁是用木炭或者煤块和挑选的铁矿石一块焙烧,内部温度都在1000摄氏度以下,因此只能靠里面的一氧化碳和部分铁矿石反应形成海绵铁。

游牧部落有质量很好的刀剑,为何却造不出铁锅?


而高炉鼓风可以到达1100度以上,甚至更高,会直接生产出融化的铁水,这就是生铁,可以用来做锅,进一步处理可做熟铁锅,但是草原土法炼铁根本生产不出高温铁水,这就让整个明代的草原自己生产不出一口生铁锅。北元和后来者无奈之下,只能回到原始社会的陶器烧水做饭,甚至用牛皮烧水,饥一顿饱一顿,自然会造成全民营养不良,因此必须要抢铁锅!

但是土法炼铁生产出的海绵铁,却可以从中挑选出成小块的高碳钢,可以再集中起来,反复捶打出百炼钢,这种钢材造的刀剑都很精良。整个明朝,草原没有再次兴起,为何偏偏小小的建州女真就兴起了呢?这其中和炼铁的技术掌握也有直接关系,这个问题下回分解。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