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牧部落有質量很好的刀劍,爲何卻造不出鐵鍋?


明朝初年,在明成祖朱棣完成對草原的第5次親征,並且在回師途中病死後,此後的明朝歷代皇帝就基本放棄了對草原的主動出擊。一方面在於王朝初期戰鬥力強勁的風頭已經過去,另外在於明初2代的十幾次北征讓全國財政負擔沉重。國力使用也基本到了極限。已經無力再對草原主動出擊。

明軍此後基本退回長城以內,甚至放棄了科爾沁草原腹地的幾個前出的衛所,以後專守長城防線。這個戰線,在有些區段,甚至比1600年前的秦漢的防線還後退了一千里,尤其是放棄了外河套。陝甘以北的三邊長城已經比秦漢長城大踏步的後退。

明政府雖然不再主動出擊,但也不是徹底無所作爲。朱棣以後的有明一代,明政府實際上對草原實行了200多年的禁運政策,說白了就是經濟制裁。這種禁運政策,其實不僅僅包括草原,甚至對海疆也是一樣。直到很晚才同意在陸地邊境上開設有限的互市貿易。而放開海禁則更晚。這種全邊疆禁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卓有成效的。

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草原帝國最終沒有再次興起。而且陸地禁運加徹底的禁海,也造成明朝周邊的大國小國,都不能崛起壯大。可以說是跟着明朝一起受窮。明朝中後期嚴重影響海疆安全的倭寇亂象,與其說是日本流浪武士搗亂,還不如說是國內走私犯亂邊。所謂倭寇,十個裏面有八個實際是明朝人,不過是勾結外敵的走私集團而已。除了武力清剿,更在於後期開放了海禁,倭寇也就自然消失了。

遊牧部落有質量很好的刀劍,爲何卻造不出鐵鍋?


明朝對外200年的徹底禁運政策,歷史負面影響也是明擺着的,這200年正是西方社會結構和生產力快速升級的200年,明朝對此知之甚少。不過這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

瀚海狼山認爲,明朝對外禁運的物資可謂五花八門。但是對草原禁運的第一物資,居然是最普通不過的鐵鍋。特別是廣東產的鐵鍋。號稱廣鍋。草原部落對鐵鍋的需求,甚至比對金銀綢緞的需求還要強烈。明朝禁邊以後,草原部落除了土木堡之變這種大規模的破長城入侵,此後小規模的入侵可以說多如牛毛。幾乎每年秋高馬肥都破長城來搶幾次,要搶的物資,鐵鍋是第一首選!這到底是爲什麼呢?

草原的物質生活自古和農耕區就沒法比。雖然匈奴和漢朝幾乎一起興起,但是此後草原上的主人變換如走馬燈,而內地的主人2000年來卻基本變化不大,這就造成草原的生產力會週期性的被徹底破壞,一些技術活,往往會隔上幾百年就消失,必須另打鑼鼓重新開張。因此到了成吉思汗興起的時候,草原上仍然是生產力和社會組織都很落後的奴隸制軍事帝國。不過成吉思汗和後人擴張很快,頭幾十年內就佔據了大半個北中國,像是契丹、女真、以及金朝在華北的土地都被統治,很多工匠成爲匠戶,這裏面一個最重要的工匠種類就是鐵匠,而東北和華北部分地區自古就多鐵礦和煤礦,因此後來的元朝不會缺鐵製物資。後來的屢次西征,等於用整個東亞的力量去打西亞和歐洲,自然是摧枯拉朽。

但是被大明驅逐回草原的北元,已經徹底丟失了他來自東方和中亞的所有成熟的產鐵區,有能力的匠人也丟的差不多。只能又回到最原始的土法鍊鐵。那種鼓風高爐的技藝,已經沒有了。土法鍊鐵是用木炭或者煤塊和挑選的鐵礦石一塊焙燒,內部溫度都在1000攝氏度以下,因此只能靠裏面的一氧化碳和部分鐵礦石反應形成海綿鐵。

遊牧部落有質量很好的刀劍,爲何卻造不出鐵鍋?


而高爐鼓風可以到達1100度以上,甚至更高,會直接生產出融化的鐵水,這就是生鐵,可以用來做鍋,進一步處理可做熟鐵鍋,但是草原土法鍊鐵根本生產不出高溫鐵水,這就讓整個明代的草原自己生產不出一口生鐵鍋。北元和後來者無奈之下,只能回到原始社會的陶器燒水做飯,甚至用牛皮燒水,飢一頓飽一頓,自然會造成全民營養不良,因此必須要搶鐵鍋!

但是土法鍊鐵生產出的海綿鐵,卻可以從中挑選出成小塊的高碳鋼,可以再集中起來,反覆捶打出百鍊鋼,這種鋼材造的刀劍都很精良。整個明朝,草原沒有再次興起,爲何偏偏小小的建州女真就興起了呢?這其中和鍊鐵的技術掌握也有直接關係,這個問題下回分解。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