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对军队来说,战时的“错字”,带来的却可能是血的代价,影响战争胜负甚至是国家命运。“我的岗位无差错,我的工作请放心”,只有我们每个人都立起这样的标准,平时慎之又慎、细之又细、实之又实,追求高质量、严要求,战时才能不出纰漏、杜绝失误。

俗话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前几天,在北京冬奥会倒计时典礼上,演员佟丽娅作为代表上台发言,可能因过于激动,将“2022年说成了“2002年,随后她在社交媒体进行道歉。这个小花絮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成为街头巷尾的一个谈资。

看似微不足道的文字错误,产生的影响、造成的后果、带来的危害究竟能有多大?

此前,江苏省某地干部登记村民补助发放时,分别将“4.34亩错成“434亩,“1.65亩错成“165亩,造成的国家损失直到审计时才被发现;某地印发的红头文件中,将“报效国家”写成了“报销国家”;某地法院的一份判决,将“原告”写成“被告”,还有错别字、标点符号等数十处笔误,造成极坏社会影响......

细节决定成败。如果说平时这些文字上的错误,损失的也许只是时间和金钱,影响的是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和形象。但对军队来说,战时的“错字”,带来的却可能是血的代价,影响战争胜负甚至是国家命运。

1930年5月,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进行了大规模的中原大战。战前,冯玉祥和阎锡山商定率军在河南北部的沁阳会师。但是,一位作战参谋在拟定命令时,误把“沁阳”写成“泌阳”,而两地相距数百公里。一撇之差贻误有利战机,导致战局逆转。

1944年11月,美军奉命轰炸广西和贵州交界处六甲地区的日军,由于机场指挥部译电员失误,将电文中的“六甲”错译为100公里以外的“六寨”。结果,该地驻扎的国民党军队和平民惨遭轰炸。一字之差,造成惨痛损失。

刘伯承元帅曾说,“每个字都关系到战场上的胜负,关系到军官和士兵的生死存亡。所以不能轻易下笔,笔重千钧。”军队文电,是各级机关履行职能的重要工具,是保证军队各项工作有序高效运转的重要条件,更具有严肃性,容不得半点差错。

反思当下,我们个别单位和个人还不同程度存在办文办电责任意识淡化、从严意识弱化、细节意识虚化的问题。“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成为有的干部真实写照,有人还奉行着“小错难免、无关紧要”“无错不成书”的态度,对此“见怪不怪”。也正是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不该出的事出了,不该犯的错犯了,最终只落得“一声叹息”。

平时疏忽怠慢,战时又何来的精准高效。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小错不当回事必然会酿成大错,不仅会贻误战机,更是对官兵生命的不负责任。

非凡,每每孕育于丝毫不差的认真之中;成功,一点也离不开认真的精神品质。“我的岗位无差错,我的工作请放心”,只有我们每个人都立起这样的标准,平时慎之又慎、细之又细、实之又实,追求高质量、严要求,战时才能不出纰漏、杜绝失误。

| 本文系钧正平工作室原创;作者:戴上程、张伟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