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對軍隊來說,戰時的“錯字”,帶來的卻可能是血的代價,影響戰爭勝負甚至是國家命運。“我的崗位無差錯,我的工作請放心”,只有我們每個人都立起這樣的標準,平時慎之又慎、細之又細、實之又實,追求高質量、嚴要求,戰時才能不出紕漏、杜絕失誤。

俗話說,“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前幾天,在北京冬奧會倒計時典禮上,演員佟麗婭作爲代表上臺發言,可能因過於激動,將“2022年說成了“2002年,隨後她在社交媒體進行道歉。這個小花絮迅速登上微博熱搜,成爲街頭巷尾的一個談資。

看似微不足道的文字錯誤,產生的影響、造成的後果、帶來的危害究竟能有多大?

此前,江蘇省某地幹部登記村民補助發放時,分別將“4.34畝錯成“434畝,“1.65畝錯成“165畝,造成的國家損失直到審計時才被發現;某地印發的紅頭文件中,將“報效國家”寫成了“報銷國家”;某地法院的一份判決,將“原告”寫成“被告”,還有錯別字、標點符號等數十處筆誤,造成極壞社會影響......

細節決定成敗。如果說平時這些文字上的錯誤,損失的也許只是時間和金錢,影響的是政府部門的公信力和形象。但對軍隊來說,戰時的“錯字”,帶來的卻可能是血的代價,影響戰爭勝負甚至是國家命運。

1930年5月,蔣介石與馮玉祥、閻錫山進行了大規模的中原大戰。戰前,馮玉祥和閻錫山商定率軍在河南北部的沁陽會師。但是,一位作戰參謀在擬定命令時,誤把“沁陽”寫成“泌陽”,而兩地相距數百公里。一撇之差貽誤有利戰機,導致戰局逆轉。

1944年11月,美軍奉命轟炸廣西和貴州交界處六甲地區的日軍,由於機場指揮部譯電員失誤,將電文中的“六甲”錯譯爲100公里以外的“六寨”。結果,該地駐紮的國民黨軍隊和平民慘遭轟炸。一字之差,造成慘痛損失。

劉伯承元帥曾說,“每個字都關係到戰場上的勝負,關係到軍官和士兵的生死存亡。所以不能輕易下筆,筆重千鈞。”軍隊文電,是各級機關履行職能的重要工具,是保證軍隊各項工作有序高效運轉的重要條件,更具有嚴肅性,容不得半點差錯。

反思當下,我們個別單位和個人還不同程度存在辦文辦電責任意識淡化、從嚴意識弱化、細節意識虛化的問題。“大錯不犯、小錯不斷”成爲有的幹部真實寫照,有人還奉行着“小錯難免、無關緊要”“無錯不成書”的態度,對此“見怪不怪”。也正是在這種觀念支配下,不該出的事出了,不該犯的錯犯了,最終只落得“一聲嘆息”。

平時疏忽怠慢,戰時又何來的精準高效。俗話說,“小洞不補大洞喫苦”,小錯不當回事必然會釀成大錯,不僅會貽誤戰機,更是對官兵生命的不負責任。

非凡,每每孕育於絲毫不差的認真之中;成功,一點也離不開認真的精神品質。“我的崗位無差錯,我的工作請放心”,只有我們每個人都立起這樣的標準,平時慎之又慎、細之又細、實之又實,追求高質量、嚴要求,戰時才能不出紕漏、杜絕失誤。

| 本文系鈞正平工作室原創;作者:戴上程、張偉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