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有条件,养殖虾池内定期添、换新鲜海水,可以增加池内溶解氧含量,降低代谢毒物的浓度,改善池底氧化还原的状态,还可以调整池内生物重组,促进生态平衡,有利于池底基础饵料生物的快速繁殖生长,初期阶段池水不宜太深,主要是定期向池内添加新鲜海水,以后随着对虾逐渐长大才开始转换为换水。b.当养殖水体溶氧降低,氨及硝酸盐水平较高时,往往导致水体亚硝酸盐水平增高,当亚硝酸盐的含量达到0.1~0.5mg/L,并长期维持这一水平时,虾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数量逐渐减少,血液载氧能力逐渐丧失,造成虾慢性亚硝酸盐中毒,表现为摄食量下降,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骚动不安。

(一)严把清塘关、消除隐患育苗池、养成池、或越冬池在放养前都必须清塘。俗话说得好“养虾先养水,而养水先养土”,一语道出了养土的重要性。养完一造虾后,淤积了大量的污泥和有机物(残饵和粪便),这些有机质腐烂后,不仅消耗溶解氧,产生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害物质,而且成为许多种病原体的滋生基地; 同时,近年对虾养殖面临气候多变、水源污染、病害繁杂,因此必须把好清塘关,消除隐患。

根据公司技术部跟踪多年养殖成功的案例,建议清塘按以下步骤操作:

  1. 清污除杂

清塘后必须排干池水,并用高压泵冲洗,清除池底污泥。

曝晒池底(最好让池底晒至龟裂)或翻耕,以利于表层有机物氧化。

整污、修堤坝、堵塞漏洞,一定要清除池边的甲壳类动物、藤壶、海兔、杂鱼、虾、蟹及其他生物。

2.池塘消毒:

进水充满池底后,全池泼洒消毒剂,24小时后排掉池水。

3.排解毒性:

对新开池塘、老化塘底以及地质原因造成的水锈、硫、铁、氨含量超标、因工业废水排放造成的养殖池水重金属、有毒元素如汞、锑、砷、铝污染的塘体,在进水5~10cm后用解毒剂解毒,充分搅拌后全池泼洒,以排解毒性,降解重金属及有毒因子,消除养殖隐患,并利于肥水培藻、培菌养水。

4.生物净化:

池底翻耙后,将纯生芽孢乳和氨基润藻素浸泡2小时后全池泼洒,通过复合微生物各菌种的特有功能及协同作用,对被消毒杀死的动植物尸体进行彻底的分解,并转化为藻类所需的营养盐,这样做消除了隐患,同时使池底形成良性的生态环境,为成功养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进水消毒,培藻肥水,藻相均衡

(三)选苗标准与选苗技巧

1、虾苗的运输

(1)帆布桶运输:陆运虾苗一般采用此法,运苗密度应根据气温的高低、有无充气及换水条件、路途远近来决定。一般的经验,水温20多度,直径1米的帆布桶,装水1/3,可放0.7~1厘米的虾苗30~40万,经6~8小时运输虾苗不会出现问题。

2)聚乙烯袋充氧运输:目前较多采用此法。10升的聚乙烯袋装水l/3,充足氧,装1~2万虾苗,经10小时运输效果仍然理想。虾苗运输应使用新鲜海水,选择一早一晚天气比较凉的时候运输。运苗纸箱外应加冰块。

2、虾苗的记数

(1)容量法:首先将虾苗桶中虾苗搅拌均匀,用容器定量从中取出一定量水样,记数其中虾苗的数量,实际操作时取样量应不少于200毫升,必须重复取样3次,求取3次的平均数。再根据虾苗桶中水的总体积,可计算出虾苗桶中总的虾苗数。

(2)重量法:取一定数量的虾苗,稍微沥干水分,称重后记数,然后将虾桶内的全部虾苗稍沥干水分称重,根据总的重量可求出虾苗的总数。

3、放苗密度

虾苗的选购很重要,放苗的密度、质量、大小都直接影响着生产效益的高低。为了提高虾苗的成活率,减轻养成虾的管理压力,首先确定放养的密度,密度大小取决于池水水深、换水条件、增氧设施、养殖方式、种苗大小、饵料供应、养殖产量与规格、其他设备与管理技数水平和经验等方面。

建议:水深不到1.2米者,投苗数应小于6万尾/亩,水深为1.3~1.5米的,投6~8万尾/亩,大于1.5米深的投8~12万尾/亩。湛江、海南的一些高位池,条件好的(水深约2米)放养量达20万尾/亩,但从长远考虑,放苗量太多,会加速池塘老化,虾个体大小不均,易造成缺氧,并会增加染病机会,苗的成活率也会降底等。

养殖产量的提高主要依靠提高养殖成活率和增大对虾个体重量,而不是单纯依赖于放养密度的加大。据我们的调查了解,部分虾池由于养殖密度过大,虾苗生长缓慢,养殖周期长到150天。

在养殖的中、后期,随着投饵量的增加,水质调控难度大,超常规加大换水量、全使用各种药物和添加剂,会大大增加生产成本,即使是获得较高的产量,但经济效益并不是很好。

4、放苗密度遵循原则

1.大虾苗少放,小虾苗多放:

2.池水深多放,池水浅少放;

3.换水条件好多放,换水条件差少放;

4.精养池多放,粗养池少放;

5.有增氧机多放,无增氧机少放;

6.养小规格的多放,养大规格的少放;

7.虾病多时少放,虾病少时多放。

5、虾池的底质和水质管理

底质的好坏是养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管理不善整个虾塘的虾可能在一夜间全部死亡,一个好的水源和清洁而无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的底质,就拥有了养殖成功的一大半条件。

6、养虾重在改底

改良底质的重要性:我们知道,虾是塘底栖息动物,塘底环境是对虾整个生长环境的基础,塘底的好坏对水质构成直接的影响。如果对虾长期在池底污染严重的环境生存,不利对虾生长,并且极易引起对虾疾病的发生。因此生态健康养虾应在改善养殖池塘的底质上下功夫,池塘底质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对虾的健康生长,更直接关系到养虾的成败。

造成底质变坏的原因主要有:

  1. 大量的残饵、排泄物、动植物尸体中残余的蛋白质、脂肪、淀粉等为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营养条件造成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
  2. 大量而频繁的排换水使池塘泥土中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流失,造成塘底“沙漠”化,塘底渗漏,保水,保肥的功能减退;
  3. 频繁使用化学药物消毒对有益微生物构成极大的危害,使病原微生物产生抗性,致使虾塘逐步失去生态平衡,塘底的自净功能丧失殆尽,底质日益恶化。

底质和水质有何关联:

底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水质,水质的好坏是底质的表现形式,通常人们是通过水质的变化再知道底质的变化,改善底质是改善水质的基础。病原通过塘底的有机污染物生长繁殖,再通过水体扩散传播。因此,养水先改底。

改良底质的措施:

1.根据天气、水质状况进行合理投料,控制在投饵后1小时内吃完为宜。

2.前期每15天,中后期每10天施用一次速效底改颗粒底质改良剂,少用或不用吸附型底质改良剂:

市场上很多底质改良剂多以沸石粉等吸附性材料为主,使用后大量吸附水体中的氨等有害物质,沉积池底,造成底泥中氨等有害物质迅速升高,进而发生底臭。

改良底质的方法,主要是采用微生物型(或益生菌)底质改良剂;采用微生物技术改良、养护底质和水质,是对虾养殖技术的重大突破;据报道,池中溶解氧有54%以上是被底部有机物消耗掉,所以及时分解池底有机物才能减少池底耗氧量,增加水体含氧量,同时预防疾病的发生。

定期使用复合型微生物底质改良剂分解底改,能充分利用复合微生物中各菌种协同作用的功能优势,将残饵、排泄物、动植物尸体等影响底质变坏的隐患及时分解消除,不仅可以改善底质和水质,而且从源头控制病原微生物及其病害的蔓延扩散。

3.在饲料中定期添加微生态制剂,因为微生态制剂是根据动物正常的肠胃菌群配制而成,在肠道内定植,利用益生菌代谢的生物酶补充对虾体内的内源酶不足,促进饲料营养的吸收转化,降低粪便中的有害物质含量,所以不仅能降低饵料系数,而且能从源头上解决对虾排泄物对底质和水质的污染。

4.延长增氧机的开机时间,通过增氧机的曝气作用改善底部环境。

7、改底不忘养水

"调好一塘水,养好一池虾",改底还须注重养水。水好虾好,水坏虾坏。水质的好坏,受水源气候,水中生物、残饵及生物排泄物等影响。养水中水色及透明度的调节极为重要。通常水色保持茶褐色、黄绿色为佳,透明度在养殖前期应为30~40cm,中后期应为30~50cm为佳。

弄清水质问题,做到对症下药是搞好对虾养殖的重要一环。水质的调节、水质处理在对虾养殖中是经常出现的问题,然而,如何提前发现提前处理这就是水质管理的一般程序是先观察水色(颜色、色度、混虫度、透明度),再对用水质检测设备对水质的各项指标做出检测。

养虾池水环境监测的范围有池水和底土两大项,中间又分别包括生物和非生物两个方面。半精养和精养池环境变化比较大,容易出现问题。为了防止问题发生,养成期内必须注意池水环境的监测,例如水温度、盐度、pH值、溶解氧、氨氮等含量。

有毒重金属离子浓度、水色、池水透明度、赤潮生物数量、底质变化、水来源处总异养细菌数、弧菌数、池内敌害生物、竞争生物和基础生物的组成及消毒情况等。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加测生化耗氧量,池底氧化还原电位势和池底硫化氢浓度,对于池内残饵的出现,分布、数量和腐烂程度等也要做到心中有数。

各项监测内容必须坚持进行,其中短期效应较大的像水温、溶解氧、pH值、氨氮、异养细菌密度、池水透明度等应该每天监测,其它因素如重金属离子、盐度、池内基础生物量变化和池底硫化氢浓度等可以视需要而定期监测。

(3)虾池水中弧菌种类、数量与虾病的关系

虾池中一般都存在有一定数量和种类的弧菌,如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鳗弧菌,有的种类具有致病性,有的种类具有条件致病性,在虾池水质恶化、虾池管理不善、虾的营养不良时、气候突变活或虾在搬运过程中受伤时成为致病菌,引起养殖的对虾发病。因此在养殖的中后期,及时监测水中弧菌的种类和数量,对于预测池塘水质,预测虾病的发生、发展趋势具有重要作用。

(4)对虾池塘水体pH值的管理

1、水体pH值的作用

pH值是虾池水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又是引起水化学成分变化的一个主要因素,调节虾池水质在对虾最理想的pH值范围内,是对虾获得高产稳产的必要条件之一。使用“帮邦魔盒”全天监测水质,自动得出水质曲线,异常情况电话报警,保证您及时了解pH的情况,及时调节水质。

2、导致pH偏高的原因

a.在没有外来废水污染的情况下,池塘生物是导致养殖水体pH值变化的主要因素。白天阳光充足的情况下,水中浮游植物繁殖迅速,同时进行强烈的光合作用消耗水中游离C02,使水体的pH值剧烈升高;而夜晚浮游植物强烈的呼吸作用、浮游动物和养殖虾的生命活动都释放大量的C02,使水的pH值剧烈降低。

这种规律性的变化表现为虾池的最低pH值出现在早上日出之前,pH最高值出现在下午日落之前,白天pH逐渐升高,晚上pH逐渐降低。由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主要在中、上水层中进行,表层的pH要高于低层。如果池水的碱度越小,水中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越强烈,则pH的周日变化越大,日较差随之增大。

b.过多使用石灰清塘所引起。

C.水中的C02逸散入空气中可升高pH值。

3、导致pH偏低的原因

a.底质酸性物质含量过高,施用化学肥料过多,池中雨水积累及有机物含量过高所引起,pH下降又是水质变坏,溶解氧低的表现。

b.池塘底部沉淀的虾的粪便、饲料残饵和死亡的池塘生物,在细菌作用下发生厌氧分解,产生大量有机酸可使水体pH值降低。C.空气中C02溶解进入养殖水体可降低其pH值。

4、pH值对虾的健康及水质的影响

a.pH值低于6.5时,养殖水体呈酸性,呼吸节律加快,代谢频率增加,同时酸性水能使虾的血液pH值下降,血液中氧的分压降低,造成血蓝蛋白运输氧的功能发生障碍,减低其载氧能力,致使虾组织内缺氧,造成缺氧症,使虾的摄食量减少,消化率降低,新陈代谢变慢,生长受到抑制。

b.pH值过高时,养殖水体呈强碱性,使有毒的氨增加(离子铵NH4+转变为分子氨NH3),腐蚀虾类鳃组织,造成虾的呼吸障碍,严重时使虾窒息,影响虾的生长速度。过高的pH值还将影响微生物的活性及其对有机物的降解,造成水质恶化。

C.pH值过低时,使有毒的硫化氢增加(水体中S2-、CN-、HC03-等转变为毒性很强的H2S、HCN、C02),而Cu2+、Pb2+等重金属离子则转变为络合物而沉淀,使之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大为减轻。

5、pH值偏高或偏低应如何处理?

pH偏高容易造成对虾脱壳困难,食欲减退等症状;pH偏低容易造成对虾呼吸困难、黄鳃、肿鳃等不良现象,因而要经常检查水质,若出现不正常现象,应及时做出处理。

水质偏酸(指pH值低于7.5),应用生石灰处理,按8~10ppm(每亩用5~7公斤)用量使用,连用3天,谨记:不要贪图省工钱一次性用量过大,造成对虾应激反应,也可采用追肥逐步提高pH值。

水质偏碱(指pH值高于9.0),有条件的最好排去20~30公分池水,进回20~30公分新水,然后用em菌配合泼洒红糖(1kg/亩),连用1~2天。。

(5)虾池盐度对虾生长的影响

(1)在适宜的养殖盐度范围内,盐度越低,脱壳越提前,对虾生长越快,还可减少发生白斑病毒病的危害,但对虾菌病的发生无作用;盐度越高,对虾生长越慢,在普通池中,对虾对细菌病的抵抗力稍差,但对白斑病毒病的抵抗力较差。

(2)雨后,虾池表层盐度降低,可开闸排表层水保持水体盐度。

(3)养殖后期可通过逐步提高池水盐度至一个较高水平,以恢复对虾在高盐度海水中养殖时的特有风味,增加虾壳的硬度。

(6)溶解氧的管理

①养殖水体中溶解氧的来源

a.光合作用:白天阳光充足时,水中浮游藻类和水生植物强烈的光合作用产生大量的氧气,这是养殖水体溶氧的主要来源。在水温较高的晴天,溶氧甚至可达到20mg/L以上,形成过饱和状态,用“帮邦小黑”经常检测水质,及时了解水质情况。

b.人为机械增氧作用:增氧机的机械增氧作用、加注溶氧高的新水或泼洒增氧剂是养殖水体溶氧的另一主要来源。

c.空气中氧气的溶解作用:养殖水体溶氧未饱和时,特别是在夜间和清晨表层水溶解氧含量较低时,空气中氧气扩散溶于水,可增加表层水中的溶氧水平。

②养殖水体溶氧不足的因素

a.溶氧一般是白天多,夜间、黎明前少,晴天多,阴、雨天少。

b.养殖密度过大时,虾类和水生生物的呼吸作用加大,生物耗氧量也增大,易造成水体溶氧不足。

C.当养殖水体过肥时,水中浮游藻类非常丰富。夜晚,浮游藻类的呼吸作用旺盛,耗氧量非常高,易造成水体溶氧不足。

d.有机物越多,细菌就越活跃,细菌大量分解有机物的分解过程需消耗大量的氧气,从而引起缺氧。

e.水中溶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同时高温状态下的水产动物及其它生物代谢水平提高,耗氧量也增高。易造成水体溶氧不足。

f.水中的还原性物质如硫化氢、氨、亚硝酸盐等较多时,其氧化作用也会消耗大量氧气。

③虾类氨中毒后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及其危害

虾类氨中毒后的病变表现为肝、胰、胃等内脏受损,胃、肠道的粘膜肿胀、肠壁软而透明。粘膜受损后易继发炎症感染,分泌大量黏液。鳃粘膜及其结构、功能受损,粘液增多、呼吸障碍。表现为鳃丝肿涨、脱落。轻者表现颤抖重者痉挛,狂游不止。临床主要症状为虾在水表层游动。

池塘水体氨的浓度长期过高,最大的危害是抑制对虾的生长、繁殖,严重中毒者甚至死亡。国外研究证明当海水中非离子氨含量平均0.45毫克/升时,日本对虾和中国对虾的平均生长速度可降低50%。

④养殖水体分子氨浓度(以氮记)与对虾毒性的关系

a.养殖水体分子氨浓度与其毒性大小密切相关,分子氨浓度较低时,如低于我国渔业水质标准(总氨氮≤O.02mg/L)时,不会影响虾的生长、繁殖。

b.分子氨浓度介于0.02~0.2mg/L时,虽浓度轻度偏高,但仍在虾可忍受的安全范围内。一般不会导致虾发病,对养殖虾的生长无影响。

C.分子氨浓度介于0.2~0.6mg/L时,对虾有轻度毒性,使对虾的生长速度降低,养殖效益下降。

d.分子氨浓度≥0.6mg/L时,对虾的毒性较大,在高温及高密度养殖条件下,易导致虾中毒、发病、甚至死亡。分子氨浓度对虾96小时的半致死浓度LC50约为0.49 mg/L

⑤养殖水体的pH值、温度等对分子氨浓度的影响

pH值越小,水温越低,分子氨NH3的比例也越小,毒性越低。pH值越大,水温越高,分子氨NH3比例越大,毒性也越大。

因有毒分子氨NH3的含量主要受pH值和温度的影响,所以测试氨氮时需先测pH值和水温,再根据下表查得分子氨的比例,用该比例乘以测得的氨氮值,结果即为分子氨NH3的含量(以氮计)。

上表使用说明:

若测得氨氮值为1.20mg/L,pH值为8.5,温度为25℃,可从表中查得分子氨的比例为15%,则有毒分子氨(NH3)的含量(以氮计)为1.20×15%=0.18mg/L。

⑥养殖生产中要定期检测水体的氨氮指标,分子氨(NH3)含量一般应控制在0.02mg/L以下。具体措施有:

a.每年清塘时清除含大量有机质的池塘淤泥.

b.制订适宜的放养密度和合理的搭配模式,合理利用水体空间,避免盲目追求不合理的高密度。

c.选择消化率高的优质饲料,添加卓越健长灵、腥肽等活菌制剂,降低虾类的粪尿排泄,饲料投喂应细致耐心,尽量减少残饵对水质的污染。

d.水质老化,有机悬浮物、池底粪便、残饵多时,应及时排污,尤其是虾蟹育苗时应将池底污泥彻底排掉,同时应适当换水。

e.水体施用氮、磷、钾肥应根据水体肥度合理施肥,掌握"少施勤施"的原则。

f.夏季高温季节,水体pH值高时,适当开动增氧机,搅动水体,使分子氨含量高的上层水与较低的下层水混合,降低上层水中氨分子的含量。

(7)虾塘亚硝酸盐的管理

①亚硝酸盐的来源

水生动物排泄的有机废物经氨化作用产生氨,虾的泌氨作用产生氨,人为施用的无机氮肥产生氨,这些氨在水体中硝化细菌的作用下,逐步氧化经亚硝酸盐转化成硝酸盐,这一过程称为硝化作用。硝化作用一旦受阻,结果就会引起硝化的中间产物亚硝酸盐在水体内的累积。

②养殖水体亚硝酸盐水平的影响因素

氨含量越高,溶氧水平越低,pH值越低,水温越低,则亚硝酸盐的水平越高。

③亚硝酸盐的毒性机理

养殖水体亚硝酸盐浓度过高时,可通过虾体表的渗透与吸收作用进入血液,使血液中的亚铁血红蛋白被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由于高铁血红蛋白不能与氧结合,从而使血液丧失载氧能力。

④亚硝酸盐浓度高低对虾的影响

a.一般情况下,正常养殖水体亚硝酸盐氮的含量低于0.1mg/L,虾及水生动物在此条件下,能够正常自由地生活,不会造成任何健康损害。

b.当养殖水体溶氧降低,氨及硝酸盐水平较高时,往往导致水体亚硝酸盐水平增高,当亚硝酸盐的含量达到0.1~0.5mg/L,并长期维持这一水平时,虾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数量逐渐减少,血液载氧能力逐渐丧失,造成虾慢性亚硝酸盐中毒,表现为摄食量下降,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骚动不安。

c.当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水平继续增加,含量高于0.5mg/L时,虾中毒症状继续加剧,体力衰退,游泳无力,某些代谢器官功能衰竭,情况严重将导致死亡。

d.长期处于高浓度亚硝酸盐的水体中,对虾则鳃受损变黑,严重者导致死亡。

e.亚硝酸盐的毒性依虾的种类和个体的差异而不同,因而,对不同种类虾的安全浓度差异很大。为确保虾的安全(尤其在育苗期),亚硝酸盐含量应控制在0.2mg/L以下。

⑤养殖水体的亚硝酸盐管理

a.开动增氧机,机械增氧,提高水体的溶氧水平,使硝化作用得以完全彻底,减少中间产物亚硝酸盐形成的机会。

b.制订合理的放养密度,选用优质饵料加入适量卓越健长灵,提高消化水平,减少排泄废物及食物残渣。本着少量多次的原则,合理施用有机农家肥、化肥,减少氨的生成量。

C.当水体中亚硝酸盐过高时,可使用亚硝速降灵来降解亚硝酸盐,或者根据水体的老化情况,水体有机物含量的高低,适时换水。

(8)【硫化物的管理】

①养殖水体硫化物的来源

养殖水体中的硫化物有两个主要来源:土壤岩层硫酸盐含量高、大量使用高硫燃煤地区的雨水及地下泉水中含有大量的硫酸盐,这些硫酸盐溶解进入水体后,在厌氧条件下,被存在于养殖池底的硫酸盐还原菌分解而形成硫化物。残饵和粪便中的有机物在厌氧菌的作用下分解产生硫化物。这两方面的综合因素使水体硫化物含量增加。可溶性硫化物与泥土中的金属盐结合形成金属硫化物,致使池底变黑,这是硫化物存在的重要标志。

②硫化物的毒性机理

硫化物的毒性主要是指硫化氢的毒性。硫化氢(H2S)是一种带有臭鸡蛋气味的可溶性气体,是水产动物的剧毒物质。当养殖水体硫化氢H2S浓度过高时,硫化氢可通过渗透与吸收进入虾的组织与血液,与血蓝素中的铁结合,破坏了血蓝素的结构,使血蓝蛋白丧失结合氧分子的能力。同时硫化氢对虾的甲壳和鳃粘膜有很强的刺激和腐蚀作用,使组织产生凝血性坏死,导致虾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③硫化氢中毒的表现

虾骚动不安,常在水表层游动;虾常在水表层游动;水中溶氧特别是底层溶氧非常低。用醋酸或盐酸酸化血淋巴,有硫化氢的臭鸡蛋气味放出。下风处可闻到臭鸡蛋味。

④养殖水体的硫化氢管理

a.每年清塘时清除含大量有机质的池塘淤泥。

b.充分增氧:水体高水平的溶解氧可氧化消耗硫化氢H2S为无毒物质硫酸盐.高溶氧可抑制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与繁衍,从而抑制H2S的产生.开动增氧机和泼洒增氧剂是有效的增氧方法。

C.调节水体pH值:pH值越低,发生硫化氢中毒的机会越大。

一般控制水体pH值在7.8~8.5之间。如过低,可施用生石灰提高pH值,少量多次,缓慢调高pH值。同时应确认水中非离子氨(NH3)不过量,否则提高pH值,容易引起NH3中毒。

d.经常换水,降低池水中有机物浓度,同时新水中的铁、锰等金属离子可沉淀水中的H2S,养殖池收获后彻底清污,或将池底翻耕晾晒,以促使硫化氧及其它硫化物氧化。

f.避免含大量硫酸盐的水进入养殖水体。

(9)合理换水

如有条件,养殖虾池内定期添、换新鲜海水,可以增加池内溶解氧含量,降低代谢毒物的浓度,改善池底氧化还原的状态,还可以调整池内生物重组,促进生态平衡,有利于池底基础饵料生物的快速繁殖生长,初期阶段池水不宜太深,主要是定期向池内添加新鲜海水,以后随着对虾逐渐长大才开始转换为换水。

通常,养殖虾体长达到7cm左右时(北方一般在7月中旬),日换水量应占池水总量的10%。7月下旬后,由于海区水温升高很快,加上池底残饵分解和池内绝对生物量迅速增高等原因,水质容易变劣,这时候的日换水量必须增大,原则上不能少于池水总量的20%。

养殖中后期及高温季节,特别要求注意底质处理,有中间排污条件条件的,应定期排10~20厘米的底层水,并使用卓越降解灵、卓越水底双改、卓越底改霸王等改良、养护池底。总的要求是通过换水和有益菌群,使池内水变鲜、变活。

值得提出的是近年来由于工农业污染严重等问题,海区水质的变化异常,沿海岸池水富营养程度加剧,赤潮发生频繁,加上虾病流行,不可盲目纳潮换水,提倡使用蓄水池封闭式循环净化水。

正常情况下,养虾池换水总的原则是勤换、多换,但下列各点必须重视:

白天少换,傍晚后多换;

天晴少换,傍晚后多换;

有风(池面见波浪)少换,无风(水平似镜)多换;

对虾密度大多换,密度小少换;

池内生物量高的多换,反则少换;

水色浓或者异常、海水透明度少于30cm时多换;

降温和寒流侵袭期少换,水温高过30℃时多换;

池底转黑、有臭味逸出时要彻底更换;

对虾出现"暗浮头"时多换;

对虾发生病害时多换、勤换。

提高换水效率的另一方法是:

改白天换水为夜间换水;

先快速放水后进水;

通过排水闸底部放水;

不纳潮头水;

严禁纳用已经污染的海水(包括赤潮水)。

(10)要管好水质可采取如下措施

认真清塘

根据虾池的承受力、水深等,放苗量要适中。

提高投饵料质量,合理科学投饵,投饵量要据天气晴朗、昼夜、水温高低,水质新鲜度、虾的数量、大小、活力或是否有污病等情况而决定,且要少吃多餐为佳。

科学换水,池内氧气要充足,合理使用增氧机(前期逐步添水,中、后期换水)。避免大排大灌。

合理使用活菌,进行生物净化。

(五)科学投料,营养均衡

对虾的投饲量应根据对虾的个体大小,天气变化情况、水质和底质条件、对虾健康状况、生理状况、对虾实际摄食量等因素进行灵活调整,做到合理投喂。投喂过量不但造成浪费,而且污染水质;投喂不足又会影响对虾的正常生长发育,轻者导致池虾个体规格差异较大,重者会降低对虾的体质和加剧池虾的相互残食。

在高密度养殖的条件下,对虾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几乎完全依靠人工投喂的配合饲料所提供。

只有投喂优质的饲料才能满足对虾快速生长的营养需求,获得较好的消化、吸收效率,降低饵料系数,尽量减轻池塘水质和底质的污染程度。

1选择品质优良的配合饲料

饲料是对虾健康养殖的基础,是直接影响对虾养殖成败的关键。高效优质的饲料能保证对虾营养的全面需要,满足对虾生长所需能量消耗和机体发育代谢的需要,增强对虾自身的抗病能力。

同时高效优质的饲料也具有很高的消化吸收率和较高摄食速度,从而减少对虾粪便的排泄量和残饵损失量,这对于保持虾池的良好水质是必不可少的。根据对虾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需要和当时的生活状态进行精确的投饵,其目的在于避免养殖投饵的盲目性,做到既使虾吃饱吃好,又不造成浪费,物尽其用,降低养虾成本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2饲料的质量标准

(1)色泽均匀、无霉点,无霉味和其他异味,颗粒整齐、干燥。

(2)营养成分符合营养标准,可以测定蛋白质、脂肪和部分维生素的含量:测定必须的氨基酸指数。

(3)测定饲料消化率。饲料消化率是衡量饲料质量的重要指标,消化率越高,饲料的营养价值越高。

(4)饲养实验。通过一定时间的饲养,测定生长率,饵料系数及每千克对虾所需要的成本投入,确定饲料质量的优劣。

(5)对虾优质配合饲料,幼期阶段(体长3~5cm),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应

在38%~40%,养成虾阶段(体长6~12cm),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应在35%~38%。

3如何确定投饵量

投饵必须适时适量是对虾养殖的关键环节,应根据对虾摄食量的大小决定适宜的投饵量。对虾的摄食量与池塘中对虾的数量、体长、发育阶段以及水环境有关,高溶氧、适温范围内高水温,低氨氮量时摄食量较大,反之摄食量减小。

4对虾池存量估计

了解养殖池内对虾数量变化,是进行合理投饵和估产的依据。

目前普遍采用旋网取样法:即用旋网在池内多点、同步取样。按网开面积求得单位水柱体内对虾的平均个数,再折算出全池对虾的总数。计算公式如下:

池内对虾总数 = 每网所获得对虾平均个数(尾)/旋网撒开的平均面积(m2)×养虾池面积(m2)×校正系数

旋网撒开的平均面积(m2)公式内的校正系数(或称经验系数),是指由旋网取样所得的虾数和实际出池虾数的商值(水深不同,该商值也不同,池水越深,旋网入水后由于铅锤的重量作用,罩面收拢较大,越浅则罩面的变化较小)。

例如,由网试样品算出水深2米的池内对虾总数为1000尾(A),实际出池虾数为500尾(B),则即这一水深条件下,用这一网具校正系数是0.5。亦即,由取样折算出来的虾数要减去一半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池内对虾的实际存池量。 B/A=500/1000=0.5

5根据对虾的摄食情况调整日投饵量

1.将全天的用量分成6次投喂,如果投饵后1小时,有2/3的对虾达饱胃或半饱,说明投饵充足,如果投饵后3~4小时,仍有半数以上处于饱胃或半饱,说明投饵过量,应减少投饵量。还可潜入池底检查残饵情况,如在下次投饵之前池内仍有残饵,就应少投或不投。

2.利用投饵盘检测对虾摄食情况,在池内不同位置设几个投饵盘,投饵时撒上与池内相同密度的饵料,投饵后1~2小时,检查盘内有无残饵,如仍有较多残饵,则下次应减少投饵数量,如投饵后很快被吃光,则应增加投饵量,小池塘也可在投饵盘上投饵,吃完后随时补充。

3.根据对虾生长情况调整投饵量:6~7月份对虾平均日增长量应达1.2~1.5毫米,8月份0.8~1.0毫米9月份应达0.5~0.8毫米,如达不到上述生长速度,水质又无问题,则应考虑到是否是投饵量或是饵料质量不佳,应查清原因对症处理,此外对虾大小分化,肠道粗而弯曲都是饵料长期不足的表现。

4.根据水环境调整投饵量:水温超过32度以上,或低于22度,摄食量下降,盐度突然下降,溶解氧低于4mg/L,氨氮超过1.0mg/L,池低发臭有硫化氢,和甲烷逸出均可引起摄食量下降,此时应减少投食量,努力改变水质条件,待情况好转后再恢复正常投饵量。

6投喂方法

(1)场所:

投饵场所应根据虾的摄食习性而定。仔虾时期多在池边浅水区域活动,池周0.3~0.5米深处是理想的投饵区,随着虾的生长对虾逐渐向深水区移动,中期可在0.5~1.0米深处投饵,切忌在中心沟等深水处投饵,因为2米以上的深水区氧气不足,对虾很少在该处觅食和栖息。长条形池塘,可在进水端留出一段不投饵区,作为对虾栖息和缺氧时的避难场所。面积小的池塘可在池四角设饵料盘,只在饵料盘上投饵。

对虾具有连续摄食的特点,但是有一定的节律性,昼夜有两个摄食高峰,分别在18~21时和3~6时,白天9~15时摄食量最低,为了提高饵料的利用率,减轻残饵对池水的污染,加快对虾的生长速度,养成的中后期应每日投饵6次。夜间投饵总量应占日投饵量的80%以上。

配合饲料可直接撒入投饵区,但应掌握粒数适宜。每次投饵量应掌握在每尾虾至少可得到1粒饲料。

(2)饵料盘(观料台)设置及检查

一般每1.5~2亩水面设置一个饵料盘,饵料盘应建在离堤坝3~4米、增氧机搅动的水流速度最大的区域,投饵时饵料盘中的饵料要占总投饲量的1%~2%。

饵料盘的检查时间要根据虾的不同生长阶段确定:每次规定的时间内检查饲料饵料盘上饲料的消耗情况来确定和调整第2天同一餐次的投喂量。每次检查饵料盘的时间,则取决于养殖对虾的个体规格。

对虾体长达到5cm之后,对虾活动能力较强,摄食速度较快,应在投喂后2小时进行观察,饵料在2小时内吃完为宜;当体长在5~8厘米时,应在投喂后的1.5小时进行观察;当体长达到9cm以上时,应在投喂后1小时观察。

原则是在对虾食饱的前提下,尽量缩短饲料在水中的浸泡时间,减少饵料营养成分的浸出流失,同时减轻池水的污染。尤其是南美白对虾有贪食行为,且暴食过后会出现厌食现象。

(3)投饵时间及数量比例:高位池投饵一般分4~6次,以少吃多餐为原则。具体投饵时间:

6:00~7:00 投全日20%

10:00~11:00 25%

14:00~15:00 10%

17:00~18:00 30%

23:00~00:00 15%

(4)投料原则: "少吃多餐,均匀撒投";

(5)投喂技巧:投饵管理要尽可能地做到相对合理化,既要保证对虾吃饱、吃好,又要兼顾养殖环境和节约成本。

合理投饵应该遵循的原则是:

腐败变质、质量差的饵料不喂;

坚持投喂少量多次;

投饵1.5小时后,空胃率超过30%的适当多喂,低于30%可适当少喂;

水温低于15℃或者高于32℃以上时少喂;

风和日暖时多喂,大风暴雨(7级以上)、寒流侵袭(降温5℃以上)时少喂或暂不喂;

对虾大量脱壳的当日少喂;脱壳1天后多喂;

池内竞食生物(如脊尾白虾)多时适当多喂;

对虾生病或出现暗浮头时少喂,浮头死虾时暂停投喂;

水质良好时多喂,水质变劣时少喂。

7、巡池管理

巡池是了解对虾生长情况最直接、最有效的管理手段之一。

在养殖期每天的巡池次数最少不低于4次。即分别在黎明、中午、傍晚和午夜各一次。巡池时必须请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水情:正常的池水为茶褐色和黄绿色,透明度为20~30公分,无异臭味。有时增氧机打出水面的气泡如是白色且消逝快是正常的。如果水面气泡带红丝、黄丝、黑丝,说明池底已变质.如果水体已变红、变暗、变白或夜间发光,手感打滑,味带腥或青苔大量泛起,或池水突然变青都是不正常现象,应小心区别。

2.观察饵料消耗情况:随着对虾个体不断增大,饵料的消耗量越来越大。如果残饵突然增多,甚至被增氧机打水冲出水面,表示对虾生活状态反常,必须结合水质变化、病况、饵料质量、投饵量、对虾当时所处的生理状态、是否蜕壳减料等情况,综合分析,找出具体原因。

3.对虾体进行肉眼检查:健康的白虾,体色晶亮,腹部肌肉透明度大,外观青灰色,胃部饱满,鳃腔清洁,鳃色与周围组织基本一致,体表无寄生物。甲壳有弹性,手握时争执力强,静息时头部高昂,步足和腹肢支撑有力,尾羽张开,游泳时有方向性,抗离水能力较强。

如果对虾体色异常,腹肢与大触须变红,甲壳变软或粗糙不平滑,体表有黄色粘状物,腹肢白浊,鳃体变白、变黑、变黄或黄红色,肠道前部弯曲、变粗,在水中横游或打圈,静息时全身伏地或弓背垂头,腹肢平展,尾扇合拢,无自洁能力。对外刺激反应迟缓,很容易捕获,手握时无争执,经不起离水刺激,离水不够一分钟死亡等,都是生长状况不好的标志,必须特别警惕。

4.观察池底颜色和臭味:正常的池底是原土色,无臭味,优质池底生物群落是褐色,池底表面常有一层微小至密的气泡覆盖。如果池底颜色变黑发臭或飘离池底(又称泛底),则表示底质已变,这是水质变差,对虾发病的先兆。

5.观察堤埂是否有漏水开裂情况,有否敌害生物混入塘中。

6收获和保鲜运输

(一)根据什么确定对虾的收获期

决定对虾的收获期的条件是对虾的规格,气候条件、市场需求、价格及健康状况。收获是养殖生产的最后一环,为保证丰收丰产,在收虾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寒潮侵袭,气温突然降低(温差超过8℃)时不能收虾,等气温回升再收;

水质变劣,池底严重污染,或者发现水体突然变清时要提早收虾;

对虾大量蜕皮的当天不要出虾;

池虾生长停滞,开始出现虾病或"负生长"时要突击出虾;

对虾规格大的养虾池先收,小的后收。

启闸收虾,流水不能太急,以免网袋内积压对虾太多,影响操作或者冲破收虾网;

放闸收虾最好一次完成,如果一次收不完,关闸后要重新将水纳满;

已经收获的对虾不要积压(急送加工厂),为了保证产品鲜度,出虾后要立即用碎冰分层保鲜。

(二)收虾的方法:

收获对虾有多种方法,主要根据市场需要量及对虾生活习性,灵活掌握收虾方法。常用方法如下:

1、闸门放水收虾:这是利用对虾具有随大流、逆小流的习性,在闸门装有锥性挂网。在傍晚或黎明时提闸放水收虾。此法收获量大,适合于大批量卖虾时收获。拉网或旋网收虾,只适合于小批量卖虾时使用。

2、陷网(迷魂阵网、圈网):该法是利用对虾具有夜间大量沿池边游动的习性,设计一种对虾只能游进不能游出的网具,傍晚下网,早晨收虾。该网收获量小,适合于零星上市,特别适合收获日本对虾活虾上市。

3、电激网收虾:适合于水温下降后收获潜入泥中的对虾。利用220伏小型电机,通至宽约200米电极,排干池水,在池底挨片电激,每激一下,数平方内的虾顶都可跳出泥沙,趁机拾取,操作者应穿绝缘服,以防触电。还有低压电流捕虾器,使用比较安全。(文章来源:中渔海洋-科学养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