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色漫天的柬埔寨



湄公河流域最大的湖,也是東南亞最大的的淡水湖,瞭解超級漁場的成因和“漁民”們的故事,飽覽大鳥漫天的景觀。


上圖是洞裏薩湖鳥類相對最少的雨季,冬天旱季的時候鳥類集羣量是十倍以上。

我們將穿越亞洲的稀樹草原,去了解乾熱平原生態的獨特性,去拜訪隱居在其中的珍稀鳥類。當然也少不了經過在自然中那些人類留下的印跡,去看看人類文明和自然力量的博弈。



柬埔寨:

柬埔寨王國(the Kingdom ofCambodia),通稱柬埔寨,舊稱高棉,位於中南半島,西部及西北部與泰國接壤,東北部與老撾交界,東部及東南部與越南毗鄰,南部則面向暹羅灣。柬埔寨領土爲碟狀盆地,三面被丘陵與山脈環繞,中部爲廣闊而富庶的平原,佔全國面積四分之三以上。境內有湄公河和東南亞最大的淡水湖-洞裏薩湖。

柬埔寨是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早在公元1世紀建立了統一的王國。9世紀—14世紀吳哥王朝爲鼎盛時期,國力強盛,文化發達,創造了舉世聞名的吳哥文明,13世紀中葉起—1434年由於泰國的素可泰王朝入侵而衰落。


柬埔寨曾經的文明也有賴於這裏富饒的自然環境,巨大面積的湄公河下游沖積平原以及廣泛的淡水水域,有利於農耕和漁業的發展、水路陸路交通的建立也更爲便利,爲文明的產生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而自然又悄然掌控着一切,吳哥王朝的沒落也和自然力量對文明的重壓不無關係。我們此次旅程也將感受到遠古的文明與自然間對話的歲月。

洞裏薩湖:


洞裏薩湖的湖水面積是2,700 km²-16,000 km²!WTF??動態的?絕對是我認知裏湖域範圍變化最大的大型湖泊。也正因爲如此才造就了柬埔寨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自然特徵和文化特質。雨季湄公河暴漲之際,大量河水倒灌至洞裏薩湖,完全就是湄公河流域的天然泄洪區,大大降低了湄公河三角洲發生洪災的可能。此時洞裏薩湖水面巨大,大量魚類洄游至此繁殖,超級漁場就此形成,柬埔寨的漁業也就因此名聲遠播。而到了旱季,洞裏薩湖的水又迴流至湄公河,補充湄公河的水源,養育兩岸人民,而淺水區露出的土地是極爲肥沃的(魚糞、鳥糞可想而知),又爲當地的農業發展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所以被譽爲“生命之湖”真是一點也不誇張呢。

超級漁場怎麼能少得了那些會飛的捕魚高手們呢?於是各種鸛、鷺、鸕鷀、鵜鶘……競相集結於此,大中型水鳥多到無法統計,而到了旱季(11月-來年4月)由於水域縮小70%以上,這些大傢伙們集結、漫天飛舞的場景極爲震撼。



大禿鸛

至今洞裏薩的部分漁民們仍舊保持着生活在洞裏薩湖上的習俗,也形成了獨特的漂浮村莊景觀。我們此次活動除了感受洞裏薩的超級鳥景也將拜訪漂浮村的村民,和他們一起了解超級漁場。


Tmatboey保護區:

Tmatboey保護區位於柬埔寨大平原區的中北部,柬埔寨大平原中北部是現在重要的農業區域,也是古吳哥王朝的核心區域所在,散落着盛世時留下的遺蹟。我們的行程將穿過部分大吳哥的遺蹟,然後到達Tmatboey保護區。


Tmatboey保護區是以極度瀕危的䴉類爲主要保護旗艦種的。在這裏我們能看到世界上體型最大的䴉-巨䴉,體長超過1米,巨䴉也是目前全世界最瀕危的䴉,僅存不到300只。同時可以見到極度瀕危的白肩䴉。

Tmatboey保護區和中北部平原的其他區域差不多,以熱帶落葉闊葉林爲主,高大喬木較爲稀疏,氣候炎熱、乾溼季分明,這樣的環境實際上非常適合大中型哺乳動物生存,但由於文明發源較早,整個大平原區的大中型哺乳動物幾乎消失殆盡。僅留下了那些長着翅膀的傢伙們。而它們的狀況也往往岌岌可危,巨䴉的命運就很悲催。由於䴉類捕食對水田破壞較大本就受到當地農民的排擠,而幾十年前持續的戰爭,他們更是無辜的受到了毀滅性打擊。因爲巨䴉警覺且愛鳴叫,叫聲還特別響亮,戰亂時期它的叫聲往往成爲發現敵軍的信號,所以不管是哪一邊都致力於讓巨䴉閉嘴,後果可想而知。


巨䴉

近20年隨着保護工作的逐步開展,巨䴉種羣才逐步穩定。我們的合作伙伴SVC和WCS等國際機構以及當地政府都在不斷地推動當地社區參與保護的模式。頂級的觀鳥旅行目前是Tmatboey保護區內社區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目前Tmatboey保護區植被狀況良好,類似稀樹草原的景觀非常獨特,林鳥種類非常豐富,而且由於樹稀,看鳥變成了一件相對簡單的事,主要是我們還有當地社區的超級“鷹眼”,“帥”就一個字。

兀鷲餐廳:

在柬埔寨大平原的北部區域由於較爲乾燥,還有着真正的稀樹草原分佈區,這裏的樹木相比熱帶落葉闊葉林更加的稀疏,有大面積開闊的草原,特別適合食腐猛禽-兀鷲在這裏生存。而這個區域也特別適合人類開展牧業活動,於是這個區域也成了當地人的牧場。家養的牛會投餵雙氯芬酸類的藥物而這種藥物對兀鷲這一類鳥類來說是致命的,由於人爲影響,稀樹草原上的大中型哺乳動物被牲畜羣(以牛爲主)替代,兀鷲們的食物也逐漸轉變爲家養病牛的屍體,這就直接導致了當地兀鷲種羣的快速消亡,它們已經失去了安全的食物來源,面臨滅頂之災。


爲了拯救這裏極度瀕危的兀鷲,保護機構們需要想方設法避免兀鷲食用攝入過藥物的死牛,在已經極度危急的狀態下,採取了人工投餵安全食物的辦法,並且結合對該區域非常嚴格的放牧管理。於是兀鷲餐廳就這樣誕生了,每個月保護機構都會在固定的投餵區投餵兩次,每次投餵一頭成年牛,並在投餵區附近建立了隱蔽觀察站,以便觀察各個兀鷲種羣的發展情況,以及進行必要的科學研究。

來兀鷲餐廳用餐的有黑兀鷲、白背兀鷲和細嘴兀鷲,其中細嘴兀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7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極危(CR),極度稀少,不確定每次都能夠見到。


在兀鷲餐廳三種兀鷲同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