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风闻 胡诌施佬】

今天又要继续写有关倒霉台军的东西了,把台军“勇虎”之前的几款战车以及IDF战机介绍之后,今天要讲一讲台军的大口径身管火炮。

现在的台军火炮属于“冷战末期自行火炮”+“冷战美军火炮博物馆”的状态。几个相对精锐的联兵旅的炮兵部队主要装备M109A2/A5系列155毫米自行榴弹炮;军团炮指部则装备有口径更大的M110型203毫米自行榴弹炮。

至于普通的旅级炮兵部队则主要装备M114以及仿制的65式155毫米榴弹炮,外岛的守备部队则更加古朴,什么“长脚汤姆”、“8寸榴”、240榴弹炮……各种美军二战时期的大口径牵引火炮,基本上都能在每年“金防部”举行的射击演习中看到。

而在“美台断交”的前前后后,台军自然也没少动过“火炮自制”的脑筋,不仅动出了写个成果,还“福泽子孙”——影响了台湾到现在的火炮开发。

这个型号就是XT-69型155公厘自走榴弹炮。

说起这个炮就不得不提起台湾军工历史上稍有的人才——曾经担任联勤总工程师的陈笏。在他的领衔下,台湾的火炮工厂联勤202厂在上世纪70年代连续取得了成果,先后仿制了美制M101型105毫米榴弹炮和M114型155毫米榴弹炮,命名为63甲式和65式榴弹炮(都是按照民国纪年算的),批量生产装备台军,解决了台军50年代接收的美援二战火炮寿命消耗殆尽的问题。

在仿制成功M114之后,鉴于当时北约国家的“39倍径革命”已经轰轰烈烈,陈笏就开始在联勤202厂试制更先进的火炮。不过这时候台军并没有官方的火炮项目,只是当时的联勤司令罗友伦向陈笏私下交代的一个“自筹资金”的项目。

当然以台湾的技术水平,另起炉灶搞一个新炮那肯定是没戏的,所以仍然要仿制别国的先进火炮。但是在当时的外交环境下,上哪儿去寻摸先进的火炮呢?这时候恰逢台湾和新加坡达成“星光演习”,从1975年开始让新加坡的“星光部队”赴台进行训练,而作为能够比较自由在国际上购买先进军火的新加坡军队的装备,自然也成为“闭门造炮”的台湾兵工人员的观察对象。

当时新加坡陆军装备的火炮是以色列索尔塔姆公司研制的M-68型155毫米榴弹炮。严格意义上说,这种火炮并不属于“39倍径革命”的一部分,它只有33倍径,射程也比39倍径火炮要近3-4公里,但比起M114或者65式不到15公里的射程,M-68那21公里的射程对于联勤202厂来说已经足够先进了。

不过在仿制工作开始时,台军虽然能接触到这种武器,但毕竟武器的产权是新加坡的,因此虽然他们很快根据外观测绘了其尺寸,1977年年初就有了炮身和炮架的蓝图,但是对这种实际上是法系火炮的以色列货迥异于美式火炮的部分则依然有很多烦恼,直到1977年年底,台军好说歹说从“星光部队”借来了一门M-68,直接拆散研究之后,火炮的仿制才得以继续。

此后火炮的研制又经历了等待引进专门测量仪器等设备的拖延,仿制M-68直到70年代后期才试制成功。由于这门炮的性能既比不上39倍径的榴弹炮,更比不上当时国军看上的“心仪之物”,因此即使仿制成功,这门火炮也没有获得军方青睐,甚至没有获得正式名称。

当然联勤202厂也不是白干,他们除了借此引进一些制造先进火炮的设备之外,也头一次知道了制退器这类设备的制造。但是制造一款台军正式立项的火炮,就要等到明天的内容才说道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