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較而言,儘管三位候選人的出身、立場和施政主張各具特色,特別是瑙賽達貌似具備了“政治局外人”的特徵,迎合了當下歐美政治“素人化”的風潮,但事實上在立陶宛現行的選舉制度下,很難實現由精英民主向大衆民主的真正轉變,出現完全意義上的體系外候選人。無論是瑙賽達,還是希莫尼特和斯克韋爾內利斯,都是立陶宛主流政治力量的代表。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立陶宛12日舉行大選投票,選民將在9名候選人中投票選出總統,同時就兩項憲法修正案舉行全民公決投票。

選舉結果不確定性較強

目前,在民粹主義之風席捲全球的情況下,特別是在斯洛伐克和烏克蘭接連選出“政治素人”總統之後,立陶宛大選也獲得了更多的關注。

立陶宛是否會跟隨世界政治的這股民粹風潮出現一位“局外人”總統?立陶宛的對外政策是否會出現劇烈的調整,甚至是根本性轉向?立陶宛支持歐洲一體化的立場是否會發生變化?

按照立陶宛中選委公佈的最終候選人名單,共有9人滿足條件進入首輪投票。最新民調結果顯示,9位候選人中沒有一人的支持率超過30%,因此,很可能出現兩輪決勝的局面。這反映出立陶宛社會較爲嚴重的分化局面,民意難以統一,選舉結果的不確定性較強。

與此同時,綜合此前一年半的支持率民調數據,瑞典北歐斯安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瑙賽達、前財政部長希莫尼特以及現總理斯克韋爾內利斯這三位最有希望在首輪勝出進入第二輪對決。

三位候選人各有優勢和短板

在這三人中,中右翼獨立候選人瑙賽達始終在民意調查中佔據領先的位置。他強調民族認同,認爲立陶宛應效法斯堪的納維亞國家,採用新社會主義模式重新建構自身經濟體系。在對外政策上,瑙賽達大體肯定和接受立陶宛目前的對外政策。他強調在歐盟共同的政策框架下與俄羅斯發展關係,建議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波羅的海和英國之間建立一個更密切的合作平臺,以增加立陶宛在世界舞臺上的政治影響力。

分析人士普遍認爲,瑙賽達擁有三大競選優勢:首先,其獨立候選人的身份有利於吸引對現政權感到失望的選民;其次,作爲知識分子,他被選民視爲政治行動派;第三,沒有意識形態的束縛,有利於吸引少數族裔的選票。

然而,瑙賽達也飽受非議。有批評者指責其代表大企業利益,而非多數選民。競爭對手質疑其獨立候選人身份,指責瑙賽達是現總統的指定繼承者。

與瑙賽達不同,希莫尼特佔據了大多數社交媒體和在線民意調查的領先位置。她曾公開表示將執行現總統的方針,主張與俄羅斯保持對抗,並認爲必須在俄周圍構築廣闊的親西方意識形態帶。不過,希莫尼特女性候選人的身份也使其在性別政治中處於不利地位。

儘管與前兩位候選人在民調支持率上稍遜一籌,斯克韋爾內利斯的競選實力亦不容小覷。他在農村地區頗受歡迎,擁有大量的支持者。但斯克韋爾內利斯的政治立場不太穩定,且英語能力較差,又幾乎沒有國際經驗讓他失分不少。此外,斯克韋爾內利斯對年輕羣體的訴求關注不夠,儘管在現內閣中引進了幾位年輕的專家,但很少聽取意見。

相較而言,儘管三位候選人的出身、立場和施政主張各具特色,特別是瑙賽達貌似具備了“政治局外人”的特徵,迎合了當下歐美政治“素人化”的風潮,但事實上在立陶宛現行的選舉制度下,很難實現由精英民主向大衆民主的真正轉變,出現完全意義上的體系外候選人。無論是瑙賽達,還是希莫尼特和斯克韋爾內利斯,都是立陶宛主流政治力量的代表。他們政見主張的實質並不存在根本分歧,都未偏離現有的方針。

所以,無論是誰在選舉中獲勝,至少在新總統的首個任期內,立陶宛的親西方、堅定支持歐洲一體化的對外政策不會發生根本性改變。

文章來源:文匯報;國關國政外交學人微信公衆平臺編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