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约虽然被誉为一代辞宗,但历史上对他所作的诗赋却有着两极的评价,比如梁简文帝萧纲在《湘东王书》中称:“近世谢朓、沈约之诗,任昉、陆倕之笔,斯实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从此语可知,皇帝都认为沈约和谢朓的诗可以并坐当时天下的头把交椅,而梁元帝萧绎论诗也称:“诗多而能者沈约,少而能者谢朓。虽有迟速多寡之不同,不害其俱工也。”这么说来,沈约是以量取胜,但萧绎仍然给他评价了个“能”字,即此可证,沈约的诗在当世就广泛受到赞誉。

余外,历代的史书记载中也有不少夸赞沈约的文章,比如《梁书·文学传序》中称:“则沈约、江淹、任昉,并以文采,妙绝当时。”可能是夸赞太多了,而后就有了不同的声音,陆时雍就在《古诗镜》中说:“沈才不逮意,故情色不韵,读其词如枯株寡秀。诗须实际具象,虚里含神,沈约病于死实。”陆认为沈的诗写得太死了。而叶燮则说得更绝,他在《原诗》中称:“约诗惟‘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二语稍佳,余俱无可取。”沈约写诗本来就是以量取胜,他写了那么多,竟然被业界评为仅有一句稍好,剩下的都不足看。

叶燮说的这句诗出自沈约的《别范安成》: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这首诗读来确实写得感性真挚,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价该诗说:“一片真气流出,句句转,字字厚,去‘十九首’不远。”然而,叶燮把沈约的诗看成仅有这一句可读,颇有贬斥之嫌,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觉得应该跟钟嵘把沈约的诗列为中品有关。钟嵘的《诗品》把天下的诗歌分为了上、中、下三等,他的这部书对后世影响很大,因此很多人的看法应当来自于钟嵘的观点。关于沈约的诗,《诗品》中称:“观休文众制,五言最优。详其文体,察其余论,固知宪章鲍明远也。所以不闲于经纶,而长于清怨。永明相王爱文,王元长等皆宗附之。约于时谢朓未遒,江淹才尽,范云名级故微,故约称独步。”钟嵘的这段话看上去写得颇为公允,然细品文意,似乎另有所指。他说沈约暴得大名的原因,是那时的一些著名作家各有各的问题,比如:谢朓还没有名声在外,而江淹已经过气了,范云在诗上也没能出人头地。因为这些人都不行,所以才显得沈约很能。我觉得钟嵘的潜台词是说沈约:因为山中无老虎,所以才使得猴子称大王,虽然他在当时有名气,但是在整个诗史中,就是中等水平了。

但事实是否如钟嵘所言呢?换句话说,钟嵘对沈约的评价是不是公正的呢?这件事还值得推敲一番,《南史·钟嵘传》中有这样一段话:“嵘尝求誉于沈约,约拒之。及约卒,嵘品古今诗为评,言其优劣,云观休文众制,五言最优;齐永明中,相王爱文,王元长等皆宗附约;于是谢朓未遒,江淹才尽,范云名级又微,故称独步;故当辞密于范,意浅于江。盖追宿憾,以此报约也。”

呵呵,这段话说得有意思,原来钟嵘曾经求过沈约,希望沈帮着自己扬名,但沈却拒绝了,这当然让钟怀恨在心。等到沈约去世后,钟给沈了一个中评,《南史》中就认为这是钟想借此来报一箭之仇。而事实是否如此呢?后世也认为《南史》中的这个说法恐怕靠不住,比如明代的胡应麟就说过这样的话:“(沈约)诸作材力有余,风神全乏,视彦升、彦龙,仅能过之。世以钟氏私憾,抑置中品,非也。”胡应麟认为,沈约的诗作水平也就是那样,钟嵘给他个中评,不算是贬低他。

虽然钟嵘给沈约的评价没有想象的那么高,但后来世人却对沈约越来越重视,尤袤在《全唐诗话》中说:“魏建安后讫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宋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尤袤更看重者,是沈约在音乐方面的贡献,而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也称:“律体虽成于唐,实权舆沈约声病之说。”这里所说的“声病”指的是沈约极有关系的“四声八病”之说。

汉语的读音分为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古时候,这四个声调则是:平、上、去、入,然而入声字到今天已经在很多地方消失了。四声的发明者是周颙,然而把这四声应用于诗作之中,这跟沈约有一定的关系。

据说四声是从五音发展而来者,中国古代乐律有“宫商角徵羽”五音,后中间经过转变,变为了五声,再后来,又改变为四声。那为什么是变为了四声,而不是其他几声呢?陈寅恪在《四声三问》中说:“所以适定为四声,而不为其他数之声者,以除去本易分别,自为一类之入声,复分别其余之声为平上去三声。综合通计之,适为四声也。但其所以分别其余之声为三者,实依据及摹拟中国当日转读佛经之三声。”按陈先生所说,中国的音就定为四声比较合适,但他同时指出,中国的四声其实是从佛经转读而来者,这件事跟竟陵八子的萧子良有较大的关系:“南齐武帝永明七年二月二十日,竟陵王子良大集善声沙门于京邸,造经呗新声。实为当时考文审音之一大事。”原来是萧子良组织了一些僧人制定出了佛乐,在这个过程中也将中国的四声读音确定了下来。

其实,早在此前就有人认为是曹植听到了诵经之声而制造出了诗调,《法华文句记》卷五中有这样的说法:“陈思王,姓曹名植,字子建,魏武帝第四子。十岁善文艺,私制转七声。植曾游渔山,于岩谷间闻诵经声,远谷流美。乃效之而制其声。”但不管怎么样,是到了沈约才将四声读音跟诗结合在了一起。沈约写过一部《四声谱》,可惜这部书失传了,好在日本高僧空海有《文镜秘府论》一书,此书流传至今,里面引用了不少沈约此文中的说法。可见,《四声谱》制作出来后,声韵才得到了标准文本的规范。那个时候“竟陵八友”在一起比赛诗歌,是否也用这个声律来做标准呢?如果没有统一的规矩,那他们在比诗时,只求速度而不求质量,岂不是太不公平了?宇文所安称:“该社团的主要成员对诗歌具有着一些共通的理念,并努力将他们付诸实践,对声律的关注是他们的共同点之一。”即此可知,还是有标准在,而这个标准就应当是规范的四声。

沈约既然制定出了《四声谱》,那他自己是否严格按照这个条文来作诗呢?毕竟还是有认真的人,到了清乾隆年间,纪晓岚就把流传下来的沈约所作之诗文,全部用《四声谱》衡量一番,而后他给出的结论是:“约既执声病绳人,则约之文章,必不自乱其例。所用四声,即其谱也。今取其有韵之文,州分部居而考之,平声得四十一部,不合《切韵》者才一二,仄声得七十五部,不合《切韵》者无一焉。”(《沈约四声考》序)纪晓岚真是个认真的人,他用《切韵》将沈约的韵文诗一句句核对,而后列出结果,即此可见,沈约所作的韵文的确是按照自己的四声理论所创作者。

对于诗词,“四声”跟“八病”并称,所谓“八病”其实就是作诗时不能犯的八种毛病,北宋李淑在《诗苑类格》中称:“沈约曰:‘诗病有八: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唯上尾、鹤膝最忌,余病亦通。’”(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引)但到了南宋,阮逸对这个说法表示怀疑,他在注王通《中说》中称:“四声韵起自沈约,八病未详。”而纪晓岚虽然认为沈约所撰之诗符合其所发明的四声,但八病却不是沈约所发明者:“按齐梁诸史,休文但言四声五音,不言八病,言八病自唐人始。所列名目,唯《诗品》载蜂腰、鹤膝二名,《南史》载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四名,其大韵、小韵、正纽、旁纽之说,王伯厚但据李淑《诗苑类格》,不知淑又何本,似乎辗转附益者也。”

然而,日僧空海的《文镜秘府论》中有《文二十八种病》之篇,其中有八种可以跟八病对应的上,并且《文镜秘府论》中还对这八病作了具体的解释,我抄录前几种如下:

“平头诗者,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同声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犯者名为犯平头。”

“上尾诗者,五言诗中,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名为上尾。”

“蜂腰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

“鹤膝诗者,五言诗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央粗,似鹤膝也,以其诗中央有病。”

原文中,每一病都举有实例,限于篇幅,我就不在这里抄录了。从后世的论述来看,基本上还是把八病的发明权给了沈约,因此说,沈约在中国文学史上最大的贡献是对于诗韵的规范,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中称:“《选》诗之变为唐诗,则顿也,非渐也。然亦有其渐焉。盖有鉴于陈、隋之菁华已竭,故褰裳去之。而梁之沈约、江淹,与齐之谢朓、宋之鲍照,实为嚆矢。而《选》以后,虽有作家,如何逊、徐陵、庾信、薛道衡之属,皆不与焉。观唐人用韵最严,而礼部所颁,断以梁沈约为主,可知矣!”唐诗之所以冠绝古今,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其运用了严格的诗韵,因此人们没有忘记诗韵的规范者正是沈约。如此说来,沈约可以说是唐诗兴盛的奠基人。

萧统在两岁时被立为了皇太子,而后其父萧衍命沈约做萧统的老师。梁天监二年,沈约在乌镇建了一座书馆,在此给萧统上课,《桐乡县志》卷二《疆域下·古迹》中称:“昭明太子读书馆,即青镇密印寺,梁萧统师事吴兴沈约,约有先人墓在鸟墩普静寺,每春归扫。其返也,帝必遣统迎之,因就筑馆宇读书,内有校文台。后约不自安,迁葬金陵,昭明遂舍馆为贤德寺,后改密印。”沈约祖上的墓在普静寺,他每次回来扫墓时,梁武帝都让儿子萧统去迎接,所以在这里盖了间房,沈约就近教萧统学习。后来这座书馆倒塌了,到明万历年间,乌镇同知全廷训特别崇敬昭明太子的才学,于是他就在书馆的遗迹上建造了一座石牌坊,这座石牌坊虽然几经周折,但总算保留到了今天,我觉得这应当是我寻访沈约遗迹的纪念物。于是我来到了嘉兴,找到范笑我兄,在他的安排下,我们共同到乌镇去看这座牌坊。

沈约遗迹位于浙江省嘉兴桐乡市乌镇西栅景区内的“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牌坊。范笑我请他的朋友顾兄开车,带我一路寻访,来到了乌镇镇。进入镇内,立刻感觉到了人气上的旺盛,满街都是游客,车在人缝中缓慢地挪动,这种景致恍若在去香山看红叶的路上。顾兄介绍称,乌镇门票收入的最高纪录是一天入账803万。他带我等先去看牌坊的原旧址。

沈约: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下)韦力撰


铁栅栏门里面的电影院

沈约: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下)韦力撰


电影院门前的古河道

沈约: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下)韦力撰


电影院旁边的门牌号

来到乌镇镇旧城区,在中心位置有一个小广场,广场后面是一个老式电影院式的建筑,门楣上的牌匾已经零落了三分之二,仅余“乌镇”两个字。顾兄解释称,这就是乌镇电影院。之前我查到的资料上称,在上个世纪50年代,乌镇要修建一座剧院,选址就是在昭明太子读书处,因此当时把这个牌坊砌在了这个剧院的南墙上,后来这个剧院改为了电影院,而今我来到了此处。在电影院旁边我注意到一家的门牌号是“乌镇镇虹桥村什景塘12号”。顾兄接着称这个牌坊原来就在电影院门口的平地上,现在这块平地大半空闲着,仅有一小块被人用废弃的砖块垒成了一畦菜地。

沈约: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下)韦力撰


老人向我出示关于牌坊拆迁的记录

这个小广场周围是铁栏杆,里面上着锁,我等只能站在栏杆外向里张望,里面有一男一女的两位老人,主动地过来问有什么事。顾兄用当地话说明来意,此人很警惕,问我们仨人是干什么的,顾兄分别报上了自己和范兄的工作单位,又重点介绍说我是从北京来的专家,特地来考查昭明太子和沈约的牌坊旧址,我听他这么一说,于是立即做出专家的持重状,以配合这种表演。老人听此情绪立即高昂起来,说自己是这个牌坊的清理人,并且在拆迁牌坊时他看了全过程。话音未落,他掉头奔跑冲进屋内,十秒钟之后又冲了出来,拿出来一个牛皮纸记事簿,用力地向我等抖动着,他语速极快地说:“当初拆这个牌坊我做着仔细的记录,他们怎么拆的,几分钟拆哪根柱子,我全都记录了下来,你们看我有证据!”他把那个记事簿递给我看。

沈约: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下)韦力撰


详细的叙述

沈约: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下)韦力撰


当年牌坊立在此处的照片

记事簿的封皮上用红字印着“三线簿”,底下写着199,我估计后面是要填哪一年,上面用钢笔潦草地写着“古玩鉴定介绍,罗晰月主持节目,中央二台晚6点上午10点”,在封面的下方用同样的笔体写着“2004.11.14号上午9点起至15号凌晨3点半,11:30上动,12:30分中动,12:50柱西,1:30柱东捠,2:00柱西捠”。我征得老人的同意,把这个本接过来,放在旁边停的一辆摩托车的后座上拍照。老人解释说,底下记的时间就是那些人拆迁牌坊时的全过程,他边说边在院子中蹦来蹦去,用肢体语言向我描述着拆迁时的情形。有个妇女一直站在旁边看着他直乐,他突然转头冲那位妇女说快把照片拿出来,妇女掉头跑进屋,拿出一张照片,老人生气地说:“不对!是我跟那个石牌坊合影的照片。”那位妇女又进屋中,拿出几张,让老人挑选,他终于找到一张,马上递给我看,说这张照片就是他跟那个石牌坊的合影。

沈约: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下)韦力撰


看来老人对鉴宝节目有着浓厚的兴趣

沈约: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下)韦力撰


形象的肢体语言

我谢过老人的指教,向他请教一些个人的信息,他说自己叫戴忠元,今年63岁,原在文化局工作。他所说的拆迁,指的是当地将这个石牌坊拆下来运到景区里面。这种随意挪地方的行为,其实站在历史的角度来说,并不正确,但正确与否又有什么用呢?能变成钱才是硬道理,于是萧统的这件纪念物就放到能够赚钱的地方去了。

沈约: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下)韦力撰


进入了乌镇景区

沈约: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下)韦力撰


找关系买到了团体票

沈约: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下)韦力撰


景区内的游人

驱车来到乌镇西栅景区,顾兄解释称,虽然自己是管理旅游者,但是乌镇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以前当地很是落后,自从搞了水乡开发后,成了当地最主要的财政收入,因此政府又规定无论什么人一律不能免票,即使各地要招待相关领导,也需要先买票然后再由财政划拨。他一边解释但还是不死心,仍然给自己的一个朋友去了电话,来到景区门口,可谓人海如潮,停车场找个车位都不容易,他还要出示自己的证件,才把车开了进去。到售票处找朋友,他朋友说可以半价,进内找到此人,带我等到售票处,看到窗上贴着的价格,散客180元,团体120元,顾兄最终购买了团体票的半价60元,我赶快把钱递过去,他坚决地给我塞了回来,让朋友又费时间又费钱,这让我有些过意不去。

沈约: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下)韦力撰


老建筑

沈约: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下)韦力撰


这里叫“昭明书院”

沈约: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下)韦力撰


萧统像摆在了这里

购票入内,进门便是排队等船,为了突出景区特色,所有的游客坐船才能进入主景区,等船的游客太多,我问顾兄可否绕过去,他说旁边有施工的栈道。沿栈道步行入内,看到了旁边正在建一个外形超现代的大堂,顾兄解释称这是大剧院和木心美术馆,进入景区需要经过长长的仿古老街,顾兄称里面的正式工作人员就有三千多人,所以说收这么高的门票,其实也有些道理。

沈约: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下)韦力撰


终于看到了石牌坊

沈约: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下)韦力撰


上面的字迹

沈约: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下)韦力撰


捐助单位中没有个文化部门

来到景区深处,看到昭明书院匾额。由此进入,厅的正中有个佛龛状的摆设,里面有半身雕像,底下的介绍牌说是萧统。何以建成这么个制式,旁边的说明牌未见解释。沿此穿过进入后院,在院子的正中,就看到了那个古老的石牌坊,牌坊的上面写着四个大字“六朝遗胜”,下面的一行小字则写着“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虽然这里不是原址,但毕竟还是原物,也值得让我感慨一番,石牌坊的旁边还立着一个小的说明牌,上面写着:石坊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一九八四年十月,桐乡水泥厂、乌镇丝厂、乌镇酒厂、乌镇锅厂资助重修。可惜这个落款儿没有一个是文化部门。

沈约: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下)韦力撰


老匾额

沈约: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下)韦力撰


这里还有几块

沈约: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下)韦力撰


新修的太学

沈约: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下)韦力撰


几份报纸颇有品味

沈约: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下)韦力撰


水乡

石牌坊后是新建的书院,书院为两层的仿古建筑,里面悬挂着一些旧匾,细看之下,倒都是原物。右手是一个环形的厅,牌匾写着“太学”,底下以环形的方式摆列着书架,陈列的书则全是新书。我注意到旁边的一个报刊架上,挂着四种报纸,自上而下依次是《文汇读书周报》、《参考消息》、《南方周末》和《中华读书报》。由此看来,现在书院的管理者还真是个读书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