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段开篇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而又最广泛利用鱼类的国家之一,随后从殷、先秦、南朝、清末等不同时期具体展开论述,详细介绍鱼在我国的历史,对首句的解释说明,所以文段为总分结构,重在强调鱼在我国的历史悠久,对应正确答案B项。两个部分没有重点之分,整个文段为分分结构,主要介绍了大脑加工信息的两种方式,要去进行全面概括,对应B项,两种加工方式。

考查频次

行文脉络与重点词结合,两手抓解决中心理解题,中心理解题在浙江省考中考察的最多,18年自主命题真题中出现13道题,题量非常大,是重点得分题型。

题型识别

提问方式:

这段文字主要/旨在/重在/意在/想要说明(论述、强调)的是……

这段文字的主旨/主题/观点是……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解题思路

根据文段行文脉络即文段结构,来找到总句,即文段的中心句,把握中心句内容对应选项。

考查重点

1

中心句及分述句的特点

2

文段结构

总—分、分—总、分—总—分、分—分

注:总—分—总考察较少

真题演练 1

(2018年浙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而又最广泛利用鱼类的国家之一。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鱼”形文字,在青铜铭文中有更多的“鱼”形文字。先秦时期的《诗经》是我国人民识别、记载物种最早的一部古籍,书中记载了鲂等20多种鱼类。从南朝梁代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到清末吴仪洛的《本草从新》,众多的“本草”更为详尽地记载了鱼类的形态、生态、分布、食用和药用等方面的知识。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A、记载鱼的古代文献

C、古人利用鱼的方式

B、我国鱼文化的历史

D、“鱼”字的演变过程

1

粉笔数据

正确率:75%

易错项:A

2

粉笔解析

文段开篇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而又最广泛利用鱼类的国家之一,随后从殷、先秦、南朝、清末等不同时期具体展开论述,详细介绍鱼在我国的历史,对首句的解释说明,所以文段为总分结构,重在强调鱼在我国的历史悠久,对应正确答案B项。

A项“古代文献”,对应文段先秦时期和南朝,解释说明的内容,非重点,排除;

C项“利用鱼的方式”无中生有,排除;

D项“鱼”字的演变,对应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属于解释说明的内容,非重点,排除。

故正确答案是B。

真题演练 2

(2018年浙江)当遇到我们熟悉的事物,大脑会在“登记处”搜索,当发现匹配的模板,大脑便不再费心纠结于眼前这个事物的细节,而是直接向下级知觉系统通报“这个是人脸,下一题”,这就是“自上而下”的加工。而当面对新的事物时,大脑无法对照既有的模板进行识别,便不得不仔细加工眼前的事物,再将细节组合,从而构成对新事物的知觉。这就是“自下而上”的加工,过程更加费时费力。最后,大脑会将新事物存储到“登记处”,以便下次可以进行省时省力的“自上而下”加工。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A、大脑根据既有模板来分析新事物

B、大脑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信息加工方式

C、大脑更倾向于“自上而下”加工信息

D、对事物的熟悉程度影响着人们的视觉感知

1

粉笔数据

正确率:72%

易错项:C

2

粉笔解析

文段首先阐述了面对“熟悉”事物时,大脑会采用“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后又指出,面对“新鲜”事物时,大脑会采用“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并且在尾句点明大脑会将新事物存储到“登记处”,以便下次可以进行省时省力的“自上而下”加工。两个部分没有重点之分,整个文段为分分结构,主要介绍了大脑加工信息的两种方式,要去进行全面概括,对应B项,两种加工方式。

A项,文段“当面对新的事物时,大脑无法对照既有的模板进行识别”可知,表述错误,排除;

C项,“自上而下”对应首句的加工方式,表述片面,排除;

D项,文段重点强调的是“大脑的加工方式”,而非“对视觉感知的影响”,偏离文段中心,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最后冲刺,还有这个法宝

2019浙江省考冲刺班

99元·42课时

2019上半年最新真题精讲+强化冲刺课

巩固答题技巧,传授猜题方法

冲刺关头,助你一臂之力

阅读原文粉笔App冲刺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