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段開篇指出我國是世界上最早而又最廣泛利用魚類的國家之一,隨後從殷、先秦、南朝、清末等不同時期具體展開論述,詳細介紹魚在我國的歷史,對首句的解釋說明,所以文段爲總分結構,重在強調魚在我國的歷史悠久,對應正確答案B項。兩個部分沒有重點之分,整個文段爲分分結構,主要介紹了大腦加工信息的兩種方式,要去進行全面概括,對應B項,兩種加工方式。

考查頻次

行文脈絡與重點詞結合,兩手抓解決中心理解題,中心理解題在浙江省考中考察的最多,18年自主命題真題中出現13道題,題量非常大,是重點得分題型。

題型識別

提問方式:

這段文字主要/旨在/重在/意在/想要說明(論述、強調)的是……

這段文字的主旨/主題/觀點是……

對這段文字概括最恰當的一項是……

解題思路

根據文段行文脈絡即文段結構,來找到總句,即文段的中心句,把握中心句內容對應選項。

考查重點

1

中心句及分述句的特點

2

文段結構

總—分、分—總、分—總—分、分—分

注:總—分—總考察較少

真題演練 1

(2018年浙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而又最廣泛利用魚類的國家之一。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魚”形文字,在青銅銘文中有更多的“魚”形文字。先秦時期的《詩經》是我國人民識別、記載物種最早的一部古籍,書中記載了魴等20多種魚類。從南朝梁代陶弘景的《神農本草經》到清末吳儀洛的《本草從新》,衆多的“本草”更爲詳盡地記載了魚類的形態、生態、分佈、食用和藥用等方面的知識。

這段文字主要說明:

A、記載魚的古代文獻

C、古人利用魚的方式

B、我國魚文化的歷史

D、“魚”字的演變過程

1

粉筆數據

正確率:75%

易錯項:A

2

粉筆解析

文段開篇指出我國是世界上最早而又最廣泛利用魚類的國家之一,隨後從殷、先秦、南朝、清末等不同時期具體展開論述,詳細介紹魚在我國的歷史,對首句的解釋說明,所以文段爲總分結構,重在強調魚在我國的歷史悠久,對應正確答案B項。

A項“古代文獻”,對應文段先秦時期和南朝,解釋說明的內容,非重點,排除;

C項“利用魚的方式”無中生有,排除;

D項“魚”字的演變,對應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屬於解釋說明的內容,非重點,排除。

故正確答案是B。

真題演練 2

(2018年浙江)當遇到我們熟悉的事物,大腦會在“登記處”搜索,當發現匹配的模板,大腦便不再費心糾結於眼前這個事物的細節,而是直接向下級知覺系統通報“這個是人臉,下一題”,這就是“自上而下”的加工。而當面對新的事物時,大腦無法對照既有的模板進行識別,便不得不仔細加工眼前的事物,再將細節組合,從而構成對新事物的知覺。這就是“自下而上”的加工,過程更加費時費力。最後,大腦會將新事物存儲到“登記處”,以便下次可以進行省時省力的“自上而下”加工。

這段文字主要說明:

A、大腦根據既有模板來分析新事物

B、大腦有兩種截然不同的信息加工方式

C、大腦更傾向於“自上而下”加工信息

D、對事物的熟悉程度影響着人們的視覺感知

1

粉筆數據

正確率:72%

易錯項:C

2

粉筆解析

文段首先闡述了面對“熟悉”事物時,大腦會採用“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後又指出,面對“新鮮”事物時,大腦會採用“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並且在尾句點明大腦會將新事物存儲到“登記處”,以便下次可以進行省時省力的“自上而下”加工。兩個部分沒有重點之分,整個文段爲分分結構,主要介紹了大腦加工信息的兩種方式,要去進行全面概括,對應B項,兩種加工方式。

A項,文段“當面對新的事物時,大腦無法對照既有的模板進行識別”可知,表述錯誤,排除;

C項,“自上而下”對應首句的加工方式,表述片面,排除;

D項,文段重點強調的是“大腦的加工方式”,而非“對視覺感知的影響”,偏離文段中心,故排除。

故正確答案爲B。

最後衝刺,還有這個法寶

2019浙江省考衝刺班

99元·42課時

2019上半年最新真題精講+強化衝刺課

鞏固答題技巧,傳授猜題方法

衝刺關頭,助你一臂之力

閱讀原文粉筆App衝刺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