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产业链发展链条,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让农民种出的产品、卖上了好价钱。各地发展产业,光顾生产这头不行,从田间到餐桌,要把农业当成一条全产业链,农民种什么、市场在哪儿、产业谁来带,这些都需要考虑清楚。从耕种收到产加销,一环一环做扎实,这样发展起来的产业才脚步笃定。

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张子雨:

新农村建设,是眼下的一项要紧事。对于乡村经济结构的提升,是这当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乡村经济成功转型升级,就可以给接下来的一系列工作提供可靠的基础。乡村经济转型升级要落到实处,一个很重要的层面就是要完善产业链。

最近有媒体观察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记者在同一个县里发现了两个种马铃薯的农业合作社,其中一个,链接”上龙头企业,按照订单繁育指定品种,公司提供农资、技术等服务,高于市场价收购,合作社组织种植,从种到收都没烦心事,农民种上了放心田。另一家合作社就不一样了,没有“龙头”带,农资自己筹,销路自己找,市场价格一旦波动,农户就可能亏本。

这样一组对比是非常明显的。从直观感受而言,大家都能感觉到,有了龙头企业的对接,一方面收入有保障,另一方面省了好多事,少操好多心。

实际上,现在在很多地方,大家都在寻求和企业进行对接,也有不少企业乐意和咱们进行如此对接。那么,你有没有想过,在这种两厢情愿背后,有没有更深层的原因呢?

其实还是有的。从传统运作方式来说,咱们种地,其实承担了多重角色。农民这个身份自然不用多说,在销售环节,其实咱们还在承担着一部分商人的角色。的确,合作社这种集体化的运作模式给农民个人省了好多事情,但是,承担的身份,运作的模式,并没有本质的改变。

而一旦有了承接的下游企业,情况就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有了长期的供销合同,合作社和农民,就可以专心进行生产,不用再在销售商操太多心。

其实这背后的本质变化,就是农业的专业化。

在前面说到的这个例子当中,咱们就用最直观的办法看到了农业专业化的好处。而从更深的层次而言,这其实上是一种产业升级、生产服务环节独立的做法。而在这个方向上,除了前面说到的这种方式之外,还可以有更多的探索。

随着城镇化的程度提高,一些地方的乡村人口出现了下降,原本三个人干的活,现在可能只有一个人干,怎么办呢?有些地方之前就出现了类似“田保姆”的服务,专门有公司来帮农户进行一些人力密集型的劳动。

实际上,这就是把农业生产进一步的细化了。这种细化,还可以继续深入。一旦这种趋势形成,不但咱们种地可以更轻松,同时也可以提升经济效益,提供新的就业机会,提升各个环节的专业化程度,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当然,这种产业链的细化,不能光靠农民自己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管理部门也要及时地优化市场环境,让这些新的业态,能更顺利地在乡村,在田间地头扎下根来,让大家轻轻松松就能找到。这样一来,就打通了供给侧和需求端,一旦条件成熟,效果就会快速体现,田间地头的活,也能够干得更好。

记者:刘璐

统稿编辑:纪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