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食野生蘑菇致中毒事件

近年来多地时有发生

我们也多次发布提示

告知广大“吃货”慎采慎食野生蘑菇

然而

还是有人抵挡不住诱惑

这不

江西赣州市宁都县固厚乡一家5口

因食用野生蘑菇中毒入院抢救……

5月10日上午,家住宁都县固厚乡固厚村的74岁侯某良,从后山采摘到了不少野生蘑菇,中午炒好后端上了餐桌。起初,一家人食用后并无异样。谁料,饭后过了一段时间,侯某良的5岁曾孙女萱萱(化名)出现无精打采症状,奶奶李某秀便带着萱萱搭乘邻居的摩托车来到固厚乡卫生院检查。没多久,李某秀自己也感到身体不适。医生遂对二人进行了检查和治疗,至下午4时许,两人的病情仍不见好转,这引起了院方的关注。随后,侯某良及大儿媳黄某英、孙女怡怡(化名)也出现了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诊治医生经询问,获悉他们一家5口中午食用了山上采摘的野生蘑菇,意识到很有可能是野蘑菇中毒,便立即联系120,将一家5口送到宁都县人民医院抢救。

当晚,经医生抢救后,黄某英、李某秀因中毒较轻脱离了生命危险,留在宁都县人民医院继续观察治疗。萱萱、怡怡的病情却一直不见好转,且出现昏迷状况。5月10日下午6时许,两名小孩被紧急送往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治疗。次日凌晨4时许,侯某良一直处于昏迷,随即被送往赣州市人民医院抢救。

11日晚8时许,记者了解到,经过医院的全力抢救,黄某英、李某秀、萱萱、怡怡4人均已脱离了生命危险,中毒最深的侯某良已恢复了知觉。

关于毒蘑菇我们提醒过很多次

早在4月9日

赣州市食安办也曾下发通知强调

做好野生毒蘑菇中毒的宣传防控工作

一年来

江西已发生多起类似事件

2018年7月8日晚,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了9名因误食有毒野生蘑菇而紧急赶来就医的患者。他们来自庐山市华林镇的同一户人家,因为家里有孕妇,长期妊娠呕吐,婆婆为了促进儿媳妇的食欲,就上山采了些野蘑菇。所幸送医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2018年6月2号,上饶鄱阳的程女士采摘野生蘑菇后,亲友陆续来品尝,当晚18人出现腹泻、呕吐等反应,紧急送往南昌救治。所幸送医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2018年5月28日,鄱阳两村民因食用野生蘑菇中毒,送往重症监护室抢救。

毒蘑菇与食用菇外观相似

目前没有简单易行

识别毒蘑菇的方法

千万别信民间“鉴毒”秘方

为了家人的生命健康

今天的毒蘑菇科普知识赶紧了解一下

▽▽

毒蘑菇识别的几个误区

误区1: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没毒。

真相:根据颜色与形状,不能简单区别蘑菇是否有毒。比如,红菇是颜色鲜艳的食用菌,而灰白色的灰花纹鹅膏菌是毒蘑菇。

误区2:长在潮湿处或家禽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

真相: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干净的树下一样可以长毒蘑菇,比如鹅膏菌等,一些有毒种类也生长在松林中。

误区3:毒蘑菇跟银器、生姜、大米、生葱一起煮,液体变黑就有毒,颜色不变则无毒。

真相:蘑菇毒素多为生物碱,不能与银器发生化学反应,不会产生颜色变化。目前也没有证据表明毒蘑菇与大米、大蒜一起煮会变色,有实验人员曾经用致命白毒伞和大蒜同煮,结果汤色清亮。

误区4:生虫、生蛆的蘑菇没毒。

真相:很多昆虫、动物对毒素的吸收与作用和人不一样。剧毒的鹅膏菌成熟烂掉后很容易生虫、生蛆,甚至将其喂养小白鼠也不会死,说明生虫、生蛆与蘑菇是否有毒关系不大。

误区5:受伤变色或者有分泌物的蘑菇有毒。

真相:蘑菇受伤变色或者有乳汁流出,是很多科属如牛肝菌科、红菇科的一个特征,但牛肝菌科和红菇科的很多种类可以食用。因此,不能凭受伤变色或有分泌物来判断蘑菇是否有毒。

60种常见的毒蘑菇

↓↓↓

(点击查看大图)

误食毒蘑菇怎么办?

◆消费者在家食用或在外就餐误食野生蘑菇后出现疑似中毒或中毒症状,应当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进行催吐、洗胃等处理。可用手指或者筷子压舌根催吐,喝温开水后反复催吐2~3次,直至吐不出食物残渣。如有腹泻症状,中毒者可饮用少量盐糖水补充体液,防止脱水导致休克。

◆如果病人已经昏迷,千万不可再催吐,以防吸入呕吐物引起吸入性肺炎和窒息。

◆催吐的同时联络医院或急救中心,或者催吐后立即送医,进行洗胃、灌肠等处理以及其他治疗。不能因为症状较轻或没有恶化就不去医院。就医时要告诉大夫可能是蘑菇中毒,并且带上所食用的蘑菇。同时应保留病历和化验报告等相关资料。

◆如果一起食用蘑菇的人出现了中毒症状,其余没有出现症状者也要去医院进行医学观察。餐饮单位一旦发生毒蘑菇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应立即配合救治患者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做好调查处理工作。

提醒广大网友:

目前对野生蘑菇尚无特效疗法!

最可靠的办法就是坚决:

不要采,不要买,不要吃!

不要采,不要买,不要吃!

不要采,不要买,不要吃!

| 来源:网络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