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氏古建築大全

Jumbo Heritage List

環遊尋美拾遺錄

Huang Explorer Sail

第1329回:清實業狀元黃思永,寶山毓秀叔度遺徽

©原創圖片(本圖文中的圖片版權歸Jumbo Huang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Jumbo Huang":[email protected],微信Jumboheritagelist)。本圖志全部圖片謝絕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圖轉載!請自重,特別謝絕各種手工特意疊加商業網站水印的轉載!本作品保留一切權利。

作品中圖片不得直接或者間接用於以營利爲目的一切商業行爲,違者必究。本圖文中部分章節文字內容可能局部來自公開網絡或公有領域,僅供個人學習研究和欣賞而使用,沒有明確商業用途。原創照片來源:《皇氏古建築大全》和《環遊尋美拾遺錄》及《仙劍波斯臥龍崗》)

“以路爲先,提升環境脈絡。”據介紹,就在近兩年的時間裏,村尾村先後升級了四公里多的柏油路面,將路面升級與綠化、巷道、人行道改造以及鄉土文化、精神文明建設結合起來。此前,停車難、亂停放,是不少鄉村頭疼的老大難問題。近期,村尾村邀請專業人士,設計了先進的智能機器人道閘系統,並正在對全村的車位進行改造。

葉氏宗祠的堂聯是南陽世澤,樞密流芳,紅砂岩和青磚砌成,紅砂岩石雕保存完好,精美的雕花檐板和栩栩如生的壁畫令人耳目一新,有青石和紅石做柱礎,頭門正面封檐板雕花。

宗祠的牌匾是鶴山宋海寫的,邁過門檻走進三進的宗祠,發現裏面非常乾淨,看到了崇儉堂的牌匾,從1998年至今,宗祠維修了三次,我參觀完就離開宗祠,繞到村後面,經過一個小廟,前面就是《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8294:村尾太平樓。

站在村尾的高處,可以看到整個古村已經是極爲破敗了,一部分民宅是青磚砌成的,有些是夯土磚砌的,村尾村的標誌是百年碉樓,而曾歷經滄桑的碉樓已經成爲村尾村民集體記憶中不可磨滅的一部分,據橫瀝葉某濤編輯記載:

“太平樓”碉樓地處村尾村後山,臨山而建,處於半山腰的位置,一排排瓦樓排屋建築分佈其四周,呈簇擁態勢。邁着腳步穿行鄉間小道,繼而走過幾處幽靜小巷,纔來到“太平樓”前。雖然碉樓位置十分顯要,但是要到達碉樓要走好多迷宮般的小路,一不留神就可能在村落間迷失,可見當時蓋造者精心設計,讓碉樓處在一個關鍵位置,既可保衛周邊村民安全,又可擺下迷陣,不讓侵略者輕易靠近。

炮樓的精心設計皆爲抵禦之用,在碉樓門前的積滿落葉,四周青磚牆壁青苔斑駁,歷經多年風雨侵蝕的門首匾額處有“太平樓”題名,如今這三個字也被人鑿掉了,似乎這一帶的古宅都要被拆了。

碉樓共有四層,舉目估測高十多米左右建築主體結構保存較好,由於碉樓是作爲防禦之用,明顯可以讓人感受其各項設計是爲了防禦。碉樓由青磚層層累砌起來,牆體厚實堅固是一個封閉的空間,每層樓都開有一個石碑大小的窗口,窗口中間都是拇指粗的鐵枝組成的防盜柵,窗口的作用一方面是作爲瞭望口,觀察外界動靜,一方面是作爲槍眼(射擊孔),直接對外實施射擊。

村裏的年輕人葉某堂拿來鑰匙,打開了碉樓塵封已久的大門。進去後,可以看到碉樓內部一些牆壁是重新刷上了石灰水,據說已經經過多次修葺,由於年代久遠,加上底層不通風,碉樓內部顯得陰沉,還有一股淡淡的黴味。

通往二樓首先要爬一架又窄又長的木梯,葉某洪老人手腳麻利地爬上去,筆者跟隨其後,爬上後一陣嗆人的灰塵飛起。二樓堆放了當年一些廢棄的木板,據說是牀板,因爲二樓主要是作爲防衛人員起食飲居之用,還專門設有一個便溺角落,方便防衛人員全天居住。“要是打仗,值班的防衛人員一刻都不敢放鬆,一天24小時都有人在這輪流值班。”葉某洪回憶說。

三樓居高臨下,利於攻擊。走上三樓,豁然開朗,由於有三個射擊窗口,光線足夠。葉某洪老人走到射擊孔前比試一番,模仿當年防衛人員是如何向外射擊的,射擊孔的造型都是內大外小,有利觀察和射擊。在碉樓的三樓東南、西北角,各有一個凸出懸挑的防禦掩體設施,稱爲“燕子窩”,是作爲瞭望臺之用,用於觀察周邊情況,同時擴大了防禦的空間,人站在其中可以向下、向前、向左、向右四個方向對外射擊,形成交叉火力。

從碉樓內部也可以到達第四層樓頂,但由於已經封閉,筆者只能爬上另一個制高點,從高往下觀察。站在樓頂上,極目遠眺至田坑、橫瀝、村頭等地,甚至可望至常平。

據說村尾碉樓始建於明代,村裏曾有七座,喚作“七星樓”,呈七星拱月的態勢,遙相呼應,氣息相連,構成維護村莊安全、防盜拒敵、打更報時的防禦網絡。清朝末年和抗戰爆發之前,“七星樓”派上了重大用場。

1928年,聽聞鄉親受戰亂侵擾,外出的遊子和華僑紛紛捐款重修“七星樓”。當時國外的碉樓防禦設計已發展較爲成熟,華僑們學習國外的經驗,不僅出資重修了碉樓,還指導鄉親加強防禦,華僑從國外購回槍支彈藥、探照燈、報警器等器具,提高了碉樓的防衛能力。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侵犯東莞。碉樓內,村裏挑選成年男子晝夜輪班執勤,據葉某洪回憶,年幼的他曾有一次跟隨着父親走進碉樓裏,看到防衛人員高度警覺,一旦發現有風吹草動,馬上拉響警報,並且有探照燈指向可能存在危險的方向,使村民的防衛做到心中有數。如果有敵人來襲,凌厲的警報聲、鑼鼓聲和槍聲劃破寂靜的夜空,對敵人也可以形成很大的心理震懾。除了槍支彈藥,碉樓的石塊、石灰都是有效的打擊武器,對暴露在樓外的敵人有很大的殺傷力。

1949年之後,隨着社會相對太平,村裏“七星樓”的防衛作用已不復存在,除了位於核心位置的太平樓之外,其餘碉樓皆被人爲拆除,如今作爲村裏唯一的曾經重要軍事防禦建築,提醒着村民,今日的幸福來之不易。

村民葉某堂說碉樓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夥伴,他們在碉樓附近玩耍,上學後,老師安排實地參觀碉樓,還要問老一輩關於碉樓的傳奇故事,並且寫下感想。後來碉樓樓頂上安裝了喇叭,每當廣播一響,全村人都能清晰聽到。每天傍晚,落日的餘暉灑滿村落,矗立在村落建築羣中的碉樓傳來悠揚的音樂,村民們過着怡然自得的生活,曾歷經滄桑的碉樓已經成爲村尾村民集體記憶中不可磨滅的一部分。

在碉樓左側還有另外一棟老宅,裏面空無一人,走進巷道,至少看到幾十座被廢棄的古民居,從敞開的大門望進去,可以到丟棄的農具和傢俬,一些紅砂岩和青磚砌成的牆壁已經被榕樹攀附,隨時可能坍塌。

有些古宅的堂屋和院子內全長滿了大樹,除了看到一個老嫗在一棟老宅內留守,其它地方基本是沒有住人的。我在一口古井邊發現了大量坍塌的夯土房子,返回到水磨青磚砌成的碉樓那裏,正所謂“無雕不成屋,有刻斯爲貴”,只是大門緊閉,無法進去參觀了。

再途經幾十座殘牆斷壁之後,我就開始拍攝一些紅砂岩門檻的石雕,通常石頭的構件沒有那麼容易毀損。我被蚊蟲追着咬,穿過巷道,走到一長排的麻石鋪設的村道上,順便參觀了兩側的民居,離開村尾之後,我又穿過了分佈着火柴盒式的自建農民洋房的村鎮,大量泥頭車駛過,遇到學生放學,我走了幾公里,看到幾棟在建的火柴盒式的農民洋房,對面是一個極爲空曠的施工區域,據說要新建廠房。

我走到了村頭村的崇文路,剛走半小時,完全看不到古村的感覺,到處是收購廢品的,兩人工作人員在架設檢修電纜,到處是破敗的古宅,兩輛拖拉機拉着堆積如山的木柴,經過橫瀝村頭孔四經濟合作社,參觀了朝鳳祖公祠。

《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8295:朝鳳祖公祠大門緊閉,沒有辦法進去參觀,離開後經過一個路口,看到一棟三層的辦公大樓,走過梅村居,左轉進去可以看到一些老民居。

我再行百多米,抵達池塘旁邊的菜市場,廣場後面是一個在建的新宗祠,後再是東聯村,幾個老人在曬農作物,我碰到幾條惡狗,臨時中斷採風,返回到村頭集鎮上,經過一家水磨腸粉店,在那裏喫了一個蘑菇炒肉,支付13元錢之後,再走百多米就來到鎮上,站在馬路邊等車。

13:30分,一輛2路公交車駛了過來,兩輛黑車插入公交車道,停在馬路邊拉客,我和另外幾個人上了公交車,投幣2元,司機是一個老年男人,公交車上有五個少婦,都抱着小孩,我數了一下,有五個男嬰,一個女嬰,這又加劇了男女性別比的失衡,後來又上來一個老太婆,她跟兒子和外孫一起坐車,這讓我想起了當下的孩奴一族的現狀:

單身的變精緻了,結婚的變精神了,或者神經了。單身的再窮也有精緻的瞬間。有娃的再富也有喫土的時刻。有一個娃的看起來都是中產,有兩個娃的看起來全是土豪,有三個娃的絕對是土豪裏的戰鬥豪。中年人在娃身上一擲千金眼都不眨,都是土豪。但給小孩報了各類攀比的興趣班之後,卻連一頓大餐也請不起了……白天暴發戶,晚上就可能淪爲困難戶。手上但凡攥着點錢,就在脫貧的邊緣反覆試探,最終總是以失敗告終……

一切都取決於一念之差,比如又給娃報了個班。我看到中美洲的中小學生每天只上半天課,也沒有看到有人拼娃炫富,國人攀比惡習不降反升,那些天天迎來送往的興趣班、補習班們,以爲自己手底下帶着一羣小富二代,殊不知這羣娃的爹媽爲了給他們交個學費,可能又多喫了好幾個月的泡飯榨菜。很諷刺的,一些老師本來水平就低,儘教一些死知識,整體而言國內的一些教O育是失敗的,羣衆都知道,本來義務教育就是免費的,結果現實中才發現中小學教育折騰的比大學教育還昂貴。

我在二點左右到達了橫瀝鎮政府辦公樓旁邊,辦完事之後獨自離開,搭乘807路公交車,票價是2元,但我沒有零錢,只能投幣5元,在車上看書,結果下錯站了,我居然在常平醫院就下了車,無奈繼續徒步,經過公園和鐵軌天橋,走到了霞玩村,經過一些工廠,在土塘村的塘霞路看到幾個年輕人擺着牌子招人,我快接近火車站時,臨時決定去土塘村參觀一下。

土塘村位於東莞市常平鎮的東部,常住人口約2850人,面積8.7平方公里。廣九﹑京九鐵路,常東公路,常虎高速縱橫貫穿,使得土塘村的地理位置越顯重要。九十年代初,該村充分發揮土地資源豐富這一優勢,在土地開發上大膽創新,採取了引鳳築巢的決策,變土地資源爲資金,分別引進了航天﹑大東駿通﹑王氏﹑泛昌等大型外資企業。

至2012年底,共引進了外資企業60多家,發展個體工廠100餘家,外來人員也達到了3萬多人,三資出口值達130多億人民幣,來料加工工繳費結匯9000多萬港元,村級經濟總收入3785萬元。工業的發展帶動了土塘村的第三產業,全村共有一個農貿綜合市場,超市7家,中小商場10餘家,酒店﹑酒樓4家,更好的滿足了村民及外來人員的生活需求。

土塘村邀請設計院有關專家對全村的地理位置作了全面的﹑科學的測繪與規劃,爲土塘村今天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據。爲營造一個較好的投資環境,土塘村相繼投入億元巨資,分別建成了土塘水廠﹑電廠﹑鐵路高架橋等,全村的道路﹑排水等基礎設施硬底化也日漸完善。爲豐富廣大村民及外來人員的業餘生活,

土塘村相繼建成了土塘公園﹑旺角新城風情步行街和貫穿土塘南北的商業大街。同時,土塘村對教育也極爲重視,在鎮委的大力支持與投入下,計劃搬遷土塘幼兒園,新幼兒園建築設計面積約6000平方米,可開設12個班;計劃將土塘小學拆﹑擴建,預計新建一棟五層教學大樓,面積約7500平方米,可開設24個班,從而更好地滿足學齡兒童的上學需求。

《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8297:常平土塘村是典型的城中村,到處是收租婆和拆遷戶等土豪,在火柴盒式的自建農民洋房後面可以看到一些殘牆斷壁的古村,在土塘四片一巷堆積着很多垃圾,老鼠橫行,意外走過《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8298:留春別墅,牌匾被人破壞,紅砂岩和青磚砌成的老宅依然保存完好,右側是《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8299:土塘小學校舊址,

走進門樓,可以看到會堂,門口寫着教育英才,後面有兩排教學樓,典型的民國時期的建築,一處偉權堂已經廢棄,土塘小學的前身爲“有則學校”,中華民國二年,土塘村人於黃氏宗祠內的“有則堂”辦起了有則學校。“有則”理念的最初來源爲《詩經大雅烝民》中有“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的詩句。上世紀80年代易名爲“土塘小學”,但“有則”學校文化的精髓一直承傳下來,並且在新的形勢下得到發展。

歷任學校領導和全體教師都認識到:凡是體現歷史發展方向的先進文化都是繼承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並加以創新而來的。馬克思主義認爲世界是物質的,物質世界是永恆運動發展的,而物質世界的發展運動是有規律法則的。則,一指客觀世界運動內在之法則;二指社會之規則、準則,榜樣,規範,法制。有則教育就是對學生進行正確信仰的啓蒙教育。因此,我們努力將這一富有價值的文化傳統加以發揚創新,成爲今天的辦學特色。

學校佔地12920平方米,綠化面積達100%。經過2009年常平鎮的第二次聯合辦學後,原麥元小學、霞坑小學併入土塘小學,教學資源得到進一步的整合,學校的辦學規模得到了擴充,現有16個教學班,736名學生,在職教師36人。教師學歷大專以上(含小高1人)34人,佔全校教師94%,中師畢業2人,佔全校教師6%。

再穿過村莊,過馬路來到另外一個村,狹窄的街道上分佈着很多商鋪,有人出售黃色週刊,我繞到一個廣場那裏,赫然看到了當地最大的祠堂:《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8300:黃氏宗祠有則堂。

宗祠的堂聯是:寶山毓秀,叔度遺徽,黃氏宗祠的石刻牌匾是狀元黃思永提的字。

黃思永,字慎之,號亦瓢。本籍安徽徽州,寄籍江寧南京。生於清道光22年(1842年),卒於民國3年(1914年)。光緒六年庚辰科狀元(1880)。

從此先後任翰林院修纂、軍機處章京、右春坊右中允等職。後開辦北京工藝商局,還投資天津北洋菸草公司,組建北京愛國帳菸廠。光緒二十九年,清政府設商部,黃思永被尚書載振聘爲頭等顧問,與張謇被時人稱爲“商部實業兩狀元”。不久工藝商局停辦,黃思永遂南歸浦口任商埠督辦,辛亥革命以後,卒於上海。

道光30年,太平天囯起事,咸豐3年攻入並建都南京(1853年)。戰亂中,黃家人多有罹難,其中即有黃思永父母。黃思永則由其已行聘之金氏的父親延師教讀,直至同治2年(1863年)與金氏完婚。婚後,他以經史書法見長,教書、謄經,得以維持生計。同治12年(1873年),他朝考後任職禮部,繼又考入軍機處。《清代科舉考試述錄》載,光緒6年他得中狀元。在我國,狀元多是碌碌無爲,但黃思永是一個例外。

據臺灣朱沛蓮《清代鼎甲錄》(1985年商務版)卷3“狀元”載:“黃思永,江蘇江寧人,字慎之,光緒六年庚辰殿試一甲一名,授修撰。十九年九月,以辦理山西賑務,馳驅邊徼,交部從優議敘,嗣爲國子監司業,旋遷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改左中允。嘗奏請發行昭信債票,依議施行;又奏口岸鐵路礦產三事,均如所奏辦理。遷侍讀,旋擢侍讀學士,入直上書房,充日講起居注官,改國子監祭酒。二十八年因案革職。三十年三月,剏辦工藝局,著有成效,開復三品銜、翰林院侍讀學士原官”。

清朝滅亡五六十年前,共有兩波經濟改革熱潮,朝廷重臣是改革的主力軍。黃思永是繼李鴻章、曾國藩第一波洋務運動之後,第二波近代改革大家,他的改革行動一直延續到清亡。現代我國的工商業,如多開通商口岸、修建鐵路、開採礦藏、發行股票債券,頭等功臣都有黃思永。

他努力學習,善於接受新思維和新事物,而且教育其子黃中慧學英文,學西方科學技術,並送黃中慧赴美國深造,黃中慧後成爲他興辦實業的得力助手。

1898年七月二十七日,鑑於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事屬創舉,開辦不易,欲速不能”,因而批難並表彰了日講起居注官黃思永關於“自行籌款,設立速成學堂,以期收效”的奏請。此時離西太后“戊戌政變”僅有九天。這是黃思永對現代中國教育的一大貢獻。

1903年,清政府設立農工商部,特聘黃思永和張謇(江蘇通州人,光緒20年狀元)爲顧問。二人共同起草並頒佈了《獎勵公司章程》、《商會簡明章程》與有關鐵路、礦務、商標等諸多章程法規,大力扶持民族工商業,吸引衆多投資者興辦工廠商行,時人稱爲“商部兩狀元。”兩位狀元更是身體力行,黃思永經營於北,張謇經營於南。黃思永在京城創辦工藝局,其產品中尤以景泰藍銅器最爲精巧,曾兩次在國際博覽會上獲獎,

市場價高而供不應求。八國聯軍中美軍多次登門欲以高薪聘請黃思永任職,均遭其嚴辭拒絕;德國佔領軍脅迫北京市民懸掛德國國旗,黃思永串聯衆多街區市民堅決抵制,可見黃思永中華民族的凜然正氣。黃思永還創立慈善工廠,安排貧民就業,得到社會廣泛好評。

黃思永是中國興辦債券股票的第一人,黃思永也是收集整理甲骨文的第一人。黃思永與張謇被時人稱爲“實業兩狀元”。

“應殿試舉人臣黃思永,年三十九歲,江蘇江寧縣人。由拔貢生禮部七品小京官應光緒元年順天鄉試中式,由舉人禮部額外主事考取軍機章,一應光緒六年會試,恭應殿試。將三代腳色開具於後:曾祖國楹,未仕,故;祖德符,未仕,故;父汝玉,未仕,故……”周道祥指着試卷介紹說,科舉考試非常嚴格,首先要交代考生自己的經歷,甚至還要寫明祖上三代讀書經歷,是否入仕等,然後再進入正題。在很多人的印象中,

古代的“高考”科舉考試中,所考的內容大都以八股文爲主。在位於休寧縣的中國狀元博物館內,珍藏着多份古代科舉考試時的試卷。從試卷的內容來看,考生的文章並非傳說中思想僵化的八股文。考試的文章談古論今,無所不包,甚至有的考生觀點新銳犀利:光緒六年(1880年)休寧籍狀元黃思永在殿試文章中,大談促使官吏清廉可借鑑漢代制度;清末名臣張之洞在殿試時,發牢騷式地“吐槽”科舉制度選拔人才的弊端……

黃思永文章的議論中心是如何考察選拔官員,確保官員廉潔奉公。黃思永在試卷中首先論述了歷代用帝王的恩德、程朱理學的教化來教育官員廉潔的重要性,然後再提到這些道德的感化並不能使所有官員保持廉潔,對於官員要建立一套嚴密的考察任用制度,用制度來約束官員的行爲。甚至他在試卷中對漢代考察官員的方式津津樂道:“唯漢代考察之法最爲精密,漢以六條查兩千石,如田宅逾制牟利漁侵諸禁是也……”

1903年,清政府設立農工商部,聘黃思永和張謇爲顧問。文從沈夢瞭解,二人共同起草並頒佈了諸多章程法規,大力扶持工商業,引人歡呼,時人稱爲“商部兩狀元。” 文從沈夢瞭解,黃思永書法雄勁多姿,氣勢逼人,在狀元中當屬極佳品。從現在老百姓的審美眼光看,似乎也很少有所謂“書法家”能達到這個水平!

以前我們以爲科舉考試非常僵化腐朽,其實今天的應試教育遠比古代更僵化,培養的人才更腐朽,史料記載,張之洞在參加最高級別的科舉考試之時,居然在文章中大談科舉考試的弊端,很可能會以“零分試卷”處理。但最終在閱卷時,因張之洞的文筆精彩並沒有名次靠後,也正因爲他的觀點如此犀利,主考官們只給了他二甲第一名的名次。但慈某禧卻看到了這份試卷,覺得他是一位可用之才,破例將張之洞的名次向前提升了一位,讓他成了一甲第三名的探花郎,張之洞才幸運地走進了紫禁城。

黃氏宗祠後面有一個大的院子,運氣不佳,鐵門緊閉,沒有進去參觀,它的右側有幾處民居正在維修,再返回到街道上,到處是賣狗皮膏藥和女性拔毛褪毛的商鋪,在星速購物廣場那裏右轉,再行走到另外一個村莊,發現一株大榕樹,俄頃行走金爐村,經過愛日園,看到大量的城中村的人在做工廠外發的小訂單,繼續走了兩公里,上了高架橋,可以俯瞰古村落,在夜幕下走到東莞市奧米科實業公司,發現這個片區的工廠生意還可以,到處招人,在東莞金盃印刷有限公司門口遇到一個超凡脫俗的穿着連衣裙的小姐,在東莞這個地方實屬難得。

再過馬路抵達京九國際玩具城,在一個餐廳喫了一份23元的套餐,然後開始看書。

東莞東站候車的人並不多,最後我發現大部分候車的人其實都是去深圳的,我們在20:50分左右開始排隊,很快就魚貫進入火車站候車廣場,找到12車廂,先有一個老頭挑着沉重的擔子下車,他老婆和中年兒子尾隨在後面,下車的人多,上車的乘客更多,第12車廂的走道都站滿了人,我又推又擠的艱難走到了車廂末尾,最後纔看到我的座位,已經被兩個年輕人佔據了,我無奈叫他們離座,但我坐下來也不開心,因爲周圍全是人,男男女女站在我旁邊,一個車廂就裝了幾百號人,整個列車估計裝了幾千名前往深圳的乘客(K1091次),

過了40分鐘左右,列車駛進了深圳東站,排隊下車,看到幾個黑髮披肩穿着連衣裙的美女,急忙走到站外,衝到地鐵站,又要過安檢,刷卡進了地鐵候車區域,看到黑壓壓的人羣,我只好排隊,過了十多分鐘才駛來一輛地鐵列車,但擠不上去,只能等下一班車,每次擠地鐵就能聽到女人叫“日你馬的神經病”的聲音,心想你們年輕人擠着到深圳工作,也怪不了誰。再等了一會,看到另外一輛區間車駛過來了,我只好硬着頭皮去擠地鐵,好不容易擠進了車廂,兩個女人將我夾在中間,我又渾身汗臭,真是內疚,到了塘坑地鐵站,又要下車,再排隊,再勉強擠上另外一輛列車,到了家已經是很晚了。

洗完澡發現背部蹠骨那裏的皮膚紅腫,可能是揹包時摩擦掉了一層皮,非常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