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傅,請把你車下的垃圾和菸頭撿起來,扔到垃圾箱裏。”

停在場區路旁的物流大型掛車司機打開車門窗,瞄了一眼車下說:“那個不是我扔的,我不吸菸。”

“對不起,在你的車下,你就有責任把它撿起來,保護生態環境人人有責啊!”阿木爾林業局龍河管護區副主任梁紹林回答道。

司機走下車來,把地上的菸頭一個個撿起來,裝進塑料袋扔進垃圾箱。

“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就要從一件件小事做起,有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才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在阿木爾局龍河管護區,生態建設、保護生態環境始終被放在更爲突出的位置上,這一思想理念,已經深深刻在管護區幹部職工羣衆的骨子裏。

空中瞭望、路上巡護、管護站堵截、領導幹部督查……一項項監管責任延伸至管護區的“神經末梢”,生態資源被管理得井井有條,呈現出一派盎然生機。

龍河管護區職工在芍藥山風景區種植芍藥。

昔日,以木材生產爲主的龍河,1978年建場。1988年至1995年,是木材生產的鼎盛時期,年平均生產木材4萬立方米。

“那時,林業職工一度達到千餘人,僅來自浙江、上海的上山下鄉知青就達500餘人。”談起林場的發展變化,建場元老今年已經60多歲孫洪學仍然歷歷在目。退休已6個年頭的孫洪學,精神矍鑠,與老伴至今對龍河戀戀不捨。儘管家已搬至齊齊哈爾市,但每年一開春,早早就來到林場走上田間地頭,播下希望的種子。深秋時節,帶着一年的收穫,回到城市生活。“這裏氣候好啊!土地肥沃,日照時間長,現在還身體好,種點地兒、‘采采山兒’,一年也能收入1萬多元呢。最重要的是這裏山清水秀,讓人不由得心情就好。”

當時間跨入2004年,自營經濟興起,林場鼓勵、支持並帶領職工走上致富之路,也點燃了職工羣衆期盼已久的夢想。職工們採山果、採藥材、採野菜……創造了不菲的價值,當年實現產值40多萬元。

也就是從那一時期起,龍河人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邁出了堅實第一步。“退休了,在家閒不住,回龍河來養幾頭豬、種點地、打點魚,生活感到挺充實的。”說話間,朱遠運與老伴開心地笑了起來。

朱遠運家的院落很大,黝黑的田埂上綠油油的大蔥早已破土而出。院落南側的豬圈裏,活蹦亂跳的3頭白色仔豬已約30來斤。朱遠運欣慰地說:“我每年3月回到龍河,到了5月下旬種菜。你們看看小豬喫的飼料,全是自己種的黃豆和去年秋天晾曬的乾菜。天暖和了,豬長得就更快了!”他和老伴晚年的退休生活忙得不亦樂乎。

歷史總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給人們以汲取智慧、繼續前行的力量。

這幾年,從龍河管護區區址門前穿過的一條G331國道,爲龍河人帶來了新的希望,也帶來了人流、物流、資金流。敢想、敢試、敢闖的思想在龍河的幹部職工心中很快萌發形成。

成都遊客在王家大院體驗採摘樂趣。

龍河,在交通上佔據時間節點優勢。下至黑河市400餘公里,北上漠河170餘公里。前往漠河觀光的自駕遊人流接連不斷,尤其夏秋兩季,龍河管護區的旅飯店天天爆滿。

“現在人們生活好了,自駕旅遊的越來越多,來的不僅僅路過喫飯,還要住上一天兩天的。我們就緊緊抓住這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發展壯大自己。我們現有職工羣衆100多人,種菜的、養豬的、養雞的、飼養牛羊的,大家都在圍繞旅遊這個主題轉。”談起旅遊業的發展,管護區主任姜玉林信心滿滿。

裝點一新的王家大院就是靠旅遊起家的,緊鄰G331國道,住宿喫飯薄利經營。老闆娘楊春芝在家裏唱主角,裏裏外外招呼客人忙個不停。5月6日上午9點多來到他家時,午飯就已電話預定出2桌。

一邊忙着張羅午飯,一邊督促檢查改造裝修房間的施工隊伍。“這幾年遊客太多了,今年我投入40多萬元把後院西側這棟板夾泥房買了下來,現正在改造和裝修標間,以後你們要來住,室內就有衛生間了,還能洗澡!”今年62歲的楊春芝笑容滿面地告訴記者,我們每年5月開業,9月底關門到南方生活、旅遊,年齡大了也該享享福了!

伴隨旅遊產業的發展,職工羣衆收入得到提升,最初確定的12戶困難職工也徹底擺脫了困境。今年50歲的張慧軍曾是一名工段長,因一場車禍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管護區安排他當上了調度員,無工作的妻子在薩布素行轅做起服務員,並幫助他們利用夫妻倆休班時間和自家房屋開起了燒烤餐飲店。

阿木爾林業局根據雅克薩之戰歷史真實故事建成了薩布素軍馬場。

家庭包袱比較沉重的管護區職工何喜燕、王志勇夫婦以及蘇海豐等貧困戶也得到龍河管護區領導的關注,結合其家庭生活的實際及身體狀況,給他們安排了力所能及的工作,每人每月也有了1000多元的固定收入。

龍河管護區水資源充沛,背靠二龍河、額木爾河,東側近鄰黑龍江,魚類豐富,也爲龍河營造了暖流小氣候。管護區現已經建起喫住爲一體的薩布素行轅主題賓館、薩布素軍馬場、龍河自駕遊宿營地、芍藥山景區等,職工們親手製作的北極木珠手串、老張燙畫、山特產品,漸漸有了銷路。

阿木爾林業局黨委還在龍河管護區成立了全區第一個網紅黨支部。

一條路既拓寬了龍河人思路,也帶來了新的財源。2018年,龍河管護區發展管護區經濟上繳利潤30萬元。

雖然說數額不大,但也是林區停採停伐後,龍河人自食其力“掘出第一桶金”。

龍河,總是讓人耳目一新。

走在這裏,每一步都令人感動給人啓迪。一個個小項目、小產業猶如春天裏的花朵在和煦的春風裏美麗綻放。

文字:本報記者 唐國忠 胡宏偉 王力

攝影:本報記者 王力

監製:李睿軍 責任編輯:楊芳

編輯:左 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