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100多名醫護人員組成上海第一支腫瘤科普志願者團隊。從4月開始,該院一線“大咖”們將在網絡電臺開設50期權威腫瘤科普課程,讓市民與腫瘤患者用喝一杯咖啡的價錢獲取最權威的腫瘤防治科普知識。有醫生表示,正是因爲現在“網傳”腫瘤科普太多、太不靠譜,才激起了他們想要發出專業聲音的衝動。

在不愁喫穿的當前,健康養生已屬於社會高度關注的一類話題。其中,由於“恐癌”心理在社會上比較普遍,拉抬了對癌症相關知識的需求,有關癌症的僞科普貼充分利用互聯網+等手段,賺足了眼球。

僞科普貼發佈的目的,並非滿足民衆在這方面的需求,而是通過點擊率和轉載率等獲取收益,貼子的科學性並不屬於生產者的考慮範圍,能否引起廣泛圍觀和轉發,纔是他們關注的重點。這些帖子難免誇大其辭甚至危言聳聽,對民衆的危害是巨大的。另一方面,由於闢謠不及時,盲目相信這些網貼內容的人不在少數,一條網帖就把醫生的診斷和治療方案給推翻了,也是比較普遍的現象。

與這類僞科普貼相對抗的,當然是正規科普網貼。然而相比之下,正規醫學科普帖無論數量還是傳播效率,都遠遜於僞科普帖。因此,應該鼓勵更多相關人員與僞科普展開鬥爭,並着重針對老年病和難治性疾病等領域進行鍼對性的科普宣傳,其中,醫生的作用不可低估。此次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動員100多名醫護人員參與到科普活動當中,正是扭轉僞健康科普氾濫趨勢所急需的一種行動。相信只要類似活動能夠常態化,就有望對僞科普形成有力的對沖,讓這一領域重新恢復正常的話語生態環境。

然而,多數醫生比較忙,僅憑自覺或許能夠堅持一段時間,卻難以持續下去。要想讓更多醫生堅持這項工作,就應該給予他們一定的鼓勵,比如可考慮將醫學科普貼作爲職稱評審的一項指標,作爲績效考覈的一項內容,也可考慮給予優質的醫學科普帖一定的獎勵等。一篇高質量且傳播效率高的醫學科普帖,其作用不亞於一篇高質量的醫學論文,值得醫生們在這方面傾注更多精力。

文/羅志華

編輯/管仲瑤

原創聲明:以上爲《健康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報授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