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歡的姿勢

還記得小時候,我們都寫過“下輩子,我想做一個……”這樣的作文,有的說:我想做一名科學家;有的說:我想成爲天上的一顆星星;還有的會說:我想變成一棵樹。通常呢,“想成爲樹”這個答案,多半會得到老師和家長的讚揚,因爲樹能夠造福人類,淨化環境,象徵着無私奉獻的人格。

連著名作家三毛也寫過這樣的作文,她說:“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在塵土裏安詳,一半在風裏飛揚;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

關鍵是,樹這個物種,不僅用處多多,它還很長壽,少則幾百年,多則幾千年,一動不動地矗在那裏,靜靜地看着身邊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除了它之外,很少有誰能有這個眼福了。

比如在新西蘭,有一棵貝殼杉,它還有名字呢,叫唐尼·馬胡塔,它的樹幹看起來就像一座高大的燈塔。當毛利族人第一次從波利尼西亞登陸新西蘭時,它就已經是400多歲的高齡了。在它生命中前900年的歲月裏,有一種巨型鳥經常在它周圍悠閒地散步。這種鳥叫恐鳥,身高有鴕鳥的一半,總是被躲在唐尼·馬胡塔的樹冠中的一種鷹襲擊。如今,恐鳥和捕食它的鷹早已滅絕了,但這棵樹還屹立在那裏,如果你去到新西蘭,還可以看見它。

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歡的姿勢

除了長壽,有的樹還大得嚇人。比如在印度加爾各答,有一棵與衆不同的榕樹,它的樹冠所能遮蓋的土地面積,足足有一個足球場那麼大,上面生活着許許多多的生物,就像一座具有全球化氛圍的國際大都市。

在《樹的祕密生活》這本書裏,作者科林·塔奇就講述了許多類似的樹的故事,從樹的誕生、成長過程,到世界上所有樹的種類介紹,再到人類與樹的相處,幾乎涵蓋了你想知道的關於樹的一切。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天回到家,問你“樹是什麼?好喫嗎?”的時候,你就可以翻開這本書,帶他走進樹的奇幻世界。

那麼樹到底是怎樣生活的呢?我們都知道,它們靠的是“光合作用”,專業的解釋是,它們會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機物,同時釋放出氧氣。通俗點兒來講呢,樹的光合作用,就是一個“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氧氣的過程”,所以我們一直呼籲不要濫砍濫伐,因爲樹木變少了,二氧化碳就多了,全球變暖就是這樣發生的。

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歡的姿勢

《樹的祕密生活》對“光合作用”有一段幽默的解釋,是說,“當二氧化碳、水、陽光這幾位元素嘉賓到齊之後,葉綠素呢,就以主人的身份出現了。葉子的原形又扁又薄,以最大面積暴露出裏面的葉綠素來接納陽光。葉綠素在葉子的中間層,鬆散地裹在細胞質中,像海綿一樣排列着,允許空氣自由流通。空氣從葉面下的小孔進入,一張一合,就跟人的呼吸一樣。”

沒錯,你會發現自己就像在瞭解一個人,窺探一個神祕人物的私密生活一樣,甚至能看到它的“性生活”呢!樹跟我們人類一樣,必須尋求伴侶,然後發生關係。所以,同類型的樹,必須在同一時間性感、活躍,每棵樹一定知道對方的狀況是怎麼樣的,或者,至少求偶雙方必須呼應同樣的氣候提示、日照長度,纔可以配合默契。

很多樹依賴於昆蟲、鳥或蝙蝠傳播花粉,撒播種子,所以必須把合作者吸引過來,這個合作者,我們就可以把它叫做“性生活”對象,對象來了,就可以完成分工了。而且呢,樹跟我們人類一樣,會被走進墳墓的觀念所困擾,它們對於潛在的、有威脅的寄生者,一定會想辦法驅逐出去。

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歡的姿勢

不過,如果你以爲這本書只是絮絮叨叨了一堆樹的趣味故事的話,就大錯特錯了。作者科林·塔奇想借這本書告訴我們:應該對樹木懷有敬意。

首先,它跟其他所有生命一樣,每時每刻都會爲了生存去競爭,比如獲得水啊、養分啊、光啊、生存空間啊等等,還需要戰勝嚴寒、酷暑、乾旱、洪澇、病毒侵襲、寄生植物的威脅,以及一些動物的毀壞。你瞧瞧,這不也像人一輩子的生活嗎?爲了生存要去工作,獲得金錢、友情、愛情、幸福,獲得房子、車子,會面臨各種外界的困難和壓力,但是必須克服,不能逃避。

其次呢,樹對人類有着超出想象的作用,它不僅僅爲我們提供木材,還提供了藥物、油膏、香料、毒藥、松香、清漆、橡膠……也許最重要的是,爲我們提供了紙張。除此之外,樹還爲人類提供了至少1000種水果和堅果。簡而言之,如果沒有樹,就沒有人類的今天。如果樹在我們的祖先誕生到地球之後不久就消失了,那麼,我們現在就只能像狒狒一樣,還在四處摸索遊蕩。

所以啊,全人類都要給樹和森林加倍的尊重,對於我們來說,樹就象徵着大自然,我們需要改變對整個自然的態度,從一直以來“唯我獨尊”的人類中心論,邁入“萬物皆平等”的時代,也就是說,要把人類看作是自然萬物中的一員。這樣,我們才能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或者說,人類自己才能恆久長遠地發展。畢竟,世界的本質是聯繫,是一個分工合作的共同體。

去讀讀這本書吧,它是一部集趣味性和深遠內涵的科普著作,既能讓小孩兒瞭解樹,瞭解大自然,又能讓我們這些大人進一步深化對樹的認識,喚醒內心對自然的尊重。

獲取聽書資源,請下載“仁仁閱”app。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