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說史:中東戰爭——戰局的轉折點

埃軍進攻受挫當以軍首腦在研究渡河進攻作戰方案的時候,埃軍也在研究轉入攻勢的方案。10 月 9日,埃軍總參謀長沙茲利請求國防部長伊斯梅爾批准使用裝甲部隊沿西奈北部的海岸公路向阿里什推進,但遭到國防部長拒絕。國防部長認爲,待以軍兵力消耗之後,纔有可能發動攻勢。他並極力主張,發動攻勢的前提條件是防空導彈網向前推進。儘管如此,總參謀長並未將防空導彈部隊推進至運河東岸。

以軍從 10 月 10 日左右,在戈蘭戰線開始反擊,敘軍陷入了困境,要求埃軍在西奈戰線轉入攻勢,以減輕自己在戈蘭戰線上受到的壓力。 10 月 11 日,埃及國防部長伊斯梅爾接受了敘方的強烈要求。由於敘方的要求,國防部長伊斯梅爾的穩紮穩打的作戰指導思想發生了變化。 10 月 11 日晚,國防部長命令坦克部隊於 10 月 13 日發動有限的進攻。正在運河西岸集結的第 21 裝甲師和第 23 機械化師的 1 個旅,於 10 月 12 日-13 日到達了運河東岸。與此同時,第 3 集團軍第 4 裝甲師的大部和第 6 機械化師的一部也渡過了運河。但爲時已晚,13 日的攻勢推遲到 14 日。

10 月 14 日上午 6 時,由 1,000 輛坦克和 5000 名步兵組成的埃軍部隊,在猛烈的炮

火準備後,發起了進攻。此時,以軍以 800 輛坦克完成了迎戰準備。埃軍的進攻目標是奪取哈特米亞、吉迪和米特拉三個山隘。第 2 集團軍正面,由第 2 師和第 16 師進攻塔薩——哈特米亞山隘,由第 18 師進攻魯馬納。第 3 集團軍正面,由第 7 師進攻吉迪山隘,由第 19 師進攻米特拉山隘。

10 月 14 日上午的進攻進展很順利,向東前進了 20 公里,到達了三個山隘附近地區。開羅總參謀部的地下作戰室裏充滿樂觀的氣氛。但 14 日夜,地下作戰室開始爲沉悶的空氣所籠罩。

國防部長伊斯梅爾將埃軍進攻部隊的位置準確地顯示在作戰室的地圖上。從中看出,在米特拉和吉迪山隘正面,埃軍僅突入以軍陣地內數公里。一些前出至自己防空導彈網的有效射程之外的部隊,遭到了以空軍的集中攻擊。當天晚上,國防部長伊斯梅爾命令所有部隊停止進攻,返回原先的橋頭陣地。在這次戰鬥中,埃軍損失了 264 輛坦克。沙龍乘埃軍總攻受挫之機,於 15 日 17 時,斷然發起了渡河進攻作戰。

14 日埃軍總攻失敗的原因可歸納爲以下幾點:

1. 埃軍進攻時兵力未形成重點,在 160 公里寬的正面上全面平推。進攻的兵力只有6 個旅,主力仍擔任防守橋頭陣地的任務。

2. 埃軍防空導彈網的有效範圍是 30 公里,薩姆-6 防空導彈的有效範圍是 15 公里。因此,無法阻止以空軍攻擊在防空導彈有效射程之外作戰的部隊。

3. 以軍預料到埃軍要實施這次進攻,因此,研究出坦克、裝甲輸送車和炮兵相互協同的對付反坦克導彈的戰術,並取得了成功。在以往的坦克戰鬥中,最小的編組通常是 1輛裝甲輸送車和 3-4 輛坦克。而在這次坦克作戰中,改爲 1 比 1 或 1 比 2,力圖使用裝甲輸送車輛來提高坦克防禦能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