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除計劃具體來說:1.攻堅階段(1980年~1984年):此階段政府主要措施爲控制國際航運、控制國內生豬移動、積極檢測以及對古典非洲豬瘟疫苗免疫等,此外政府也對行業從業人員進行培訓,並完善疫情通報系統以方便接收所有獸醫的疫情報告,此階段使得巴西國內非洲豬瘟疫情基本得到消除,1981年後再無新增疫情出現。在首例疫情發生後,雖然政府馬上進行了撲殺處理,但由於前期帶病豬已經出欄銷售,非洲豬瘟疫情隨即快速擴散到里約熱內盧州內的其他11個地區,1978年6月~7月間巴西共有24起疫情暴發,其中18起爲非洲豬瘟陽性。

巴西於1978年4月30日發生首例非洲豬瘟疫情,1978年~1979年巴西南部暴發224起非洲豬瘟疫情,巴西政府即啓動非洲豬瘟緊急狀態,立即採取撲殺、限制生豬調運等一系列措施,共撲殺約70萬頭生豬。爲了有效控制和根除非洲豬瘟,1980年11月25日,巴西農業部通過總統令發佈了非洲豬瘟根除計劃。1981年11月~1984年9月期間未發生新疫情,1984年12月巴西政府正式宣佈已徹底根除非洲豬瘟。與西班牙和葡萄牙非洲豬瘟疫情持續40多年的歷程相比,巴西的根除計劃可以說是非常有效的一次根除決策。

疫情傳播進程

從巴西非洲豬瘟疫情的傳播情況來看,主要分爲兩個階段:

快速傳播階段(1978年~1979年):巴西首例非洲豬瘟疫情發生於里約熱內盧機場周邊的養殖場,時間爲1978年4月30日。在首例疫情發生後,雖然政府馬上進行了撲殺處理,但由於前期帶病豬已經出欄銷售,非洲豬瘟疫情隨即快速擴散到里約熱內盧州內的其他11個地區,1978年6月~7月間巴西共有24起疫情暴發,其中18起爲非洲豬瘟陽性。1978年8月,非洲豬瘟疫情傳播到其他10個州,主要分佈在巴西南部和中部。在1978年~1979年期間,巴西一共發生224起非洲豬瘟疫情,共撲殺和焚燒6.7萬隻豬;

疫情有效控制期(1980年~1984年):在疫情發生後,巴西政府即於1978年6月15日以總統令啓動了非洲豬瘟緊急狀態,有效控制住了非洲豬瘟疫情的進一步擴散。1979年時ASF血清檢驗的陽性率即從40.5%下降至8.2%;1980年~1981年更是下降至0.2%和0.1%,自1981年11月起已無非洲豬瘟疫情報導,1983年9月9日,巴西南方宣佈ASF無疫。1984年12月,巴西重新獲得OIE無疫驗證。

積極迅速的防控手段

巴西政府的防控手段,主要分爲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978年~1980年)爲非洲豬瘟緊急措施應對階段,第二階段(1980年~1987年)爲非洲豬瘟根除階段。具體來說:

第一階段(1978年~1980年):非洲豬瘟緊急措施應對階段。

在首發病例的實驗室確診後的15天,巴西政府即通過總統令啓動非洲豬瘟緊急狀態,對應非洲豬瘟的防控提出了嚴格要求,包括禁止感染區和風險區內的豬隻調運、感染區內的豬隻撲殺以及對污染物品徹底清洗和消毒等。此緊急狀態一直持續至1980年ASF根除計劃前。在此階段,巴西政府在疫情方面的財政投入達1300萬美元,也使得巴西非洲豬瘟的擴散得到有效控制,1979年巴西國內實驗室檢測的非洲豬瘟陽性案例僅爲17例,1980年更是降低到0例。

第二階段(1980年~1987年):非洲豬瘟根除階段。

通過非洲豬瘟緊急措施實現了對疫情的有效防控後,巴西政府於1980年11月25進一步提出了非洲豬瘟根除計劃。該根除計劃又進一步細分爲3個階段,分別是攻堅階段(1980年~1984年)鞏固階段(1984年~1986年)以及維護階段(1987年)。並根據國內養殖分佈特點,動物及動物產品流動方向,豬肉出口企業密集程度和散播該病的風險程度,又分地域,分區域進行先後根除。首先開始的是南方地區,其次東南地區,最後爲其他地區。根除計劃具體來說:1.攻堅階段(1980年~1984年):此階段政府主要措施爲控制國際航運、控制國內生豬移動、積極檢測以及對古典非洲豬瘟疫苗免疫等,此外政府也對行業從業人員進行培訓,並完善疫情通報系統以方便接收所有獸醫的疫情報告,此階段使得巴西國內非洲豬瘟疫情基本得到消除,1981年後再無新增疫情出現。2.鞏固階段(1984年~1986年):政府在攻堅階段取得的成果之上繼續推進和改進控制措施,主要包括繼續進行流行病學監測,加強鑑別診斷,改善動物疫病統計分析,繼續對暴發疫情進行撲殺和移動控制。3.維護階段(1987年):政府繼續運行豬病監測系統,防範非洲豬瘟的復發。由於該根除計劃設計科學且執行堅決,巴西境內暴發的所有疫情都被撲滅,自1981年11月已無ASF疫情報道且血清學監測也全部爲陰性。1983年9月9日,巴西南方區域首先宣佈ASF無疫。1984年12月5日,巴西重新獲得OIE無疫認證。

根除非洲豬瘟的經驗

巴西從1978年暴發非洲豬瘟到1984年獲得OIE無疫認證,耗時7年時間徹底根除非洲豬瘟,相較西班牙歷經10年時間才能控制疫情蔓延,巴西的非洲豬瘟防控和根除計劃可以說是有效決策。巴西能夠快速防控和非洲豬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是政府反映迅速。在非洲豬瘟疫情實驗室確認15天后政府即啓動非洲豬瘟應對緊急預案,嚴格限制生豬調運及撲殺帶病生豬,將非洲豬瘟疫情的擴散範圍主要控制在中南部。

二是政府對於非洲豬瘟防控財政投入較大。1978年~1979年間巴西政府對於非洲豬瘟投入的財政支出即達1300萬美元,非洲豬瘟發生以來政府累計支出超過2300萬美元。充足的財政支持使得巴西專業的技術人員得到非洲豬瘟疫情防控的有效培訓;同時對養殖戶被屠宰的生豬給予補償也使得農場主願意主動上報疫情。

三是巴西政府對於非洲豬瘟疫情的宣傳和信息交流充分,農戶上報疫情積極性較高。由於財政補貼充分,養殖農場主願意主動上報疫情。根據統計在主要疫情區聖卡塔琳娜州,75%疫點在發病後10天上報疫情,82%疫點在14天內上報。及時的通報疫情有效防控了非洲豬瘟疾病的進一步擴散。

巴西根除非洲豬瘟的歷史經驗如下:政府積極引導:非洲豬瘟暴發時巴西正在經歷一個政治自由化階段,在如此複雜的社會背景下,巴西政府仍充分發揮了極大的作用,果斷、積極嚴格執行根除計劃,並基於事實的基礎上對民間團體進行引導。

媒體對疫情的高度關注:非洲豬瘟危機期間所有巴西報紙上對疫情給予重點報道,這導致社會公衆對關於動物健康常識有很好的認知。

通暢的疫情通報機制:鼓勵農民上報疫情,養殖戶和獸醫可以撥打免費電話,以便他們儘快通知政府。若通知延遲,疫情可能會在當地政府採用根除措施前進一步擴散。

民主、自由地制定政策:養殖戶通過協會和社區代表參與政策制定,協會和社區領導人對根除非洲豬瘟直接提出有效的建議,如培訓巴西專業的技術人員進行非洲豬瘟實驗室診斷,對養殖戶被屠宰的動物給予補償。

政府財政給予大力支持:對發生疫情中生豬被撲殺和屠宰的養殖戶給予補償,1978年~1979年期間對屠宰豬的農場補償約212萬美元(按照1978年匯率),這兩年疫情暴發造成的直接和間接成本達到1300萬美元(按照1978年匯率)。

官方機構的有效配合:官方機構,特別是巴西獸醫協會,在ASF暴發期間,在計劃的制定和執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參與制作診斷、緊急處理非洲豬瘟疫情的標準化流程,制定官方宣傳手冊、在國家媒體上積極宣傳疾病的演變,並定期對獸醫進行專業化操作的培訓,以便獸醫更專業應對緊急疫情。

國際組織提供資金及技術支持:世界動物衛生組織派遣專家幫助巴西建立診斷非洲豬瘟實驗室;1978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向巴西提供15萬美元的資金支持。

來源:中國畜牧獸醫報

僅供參考

我就知道你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