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灯》、《盗墓笔记》中鼎鼎大名的洛阳铲究竟是何物?它的发明者民国神秘人物“李鸭子”身后还埋藏多少不解之谜?

日前,人物在线记者前往河南邙山南麓马坡村,实地探访坊传“洛阳铲”发明者“李鸭子”生前所在的村子——马坡村,发现了“李鸭子”、“洛阳铲”、“盗墓”、“勘探”等诸多元素,当今仍在这个邙山南麓小村内存各种纠葛。

文/图 广州日报记者 张丹

李鸭子墓碑不远处,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墓碑

“生居苏杭,死葬北邙。”这句俗谚在洛阳当地几乎每个人都耳熟能详。

北邙又称邙山,是古代帝王理想中的埋骨处所。在这片面积达750余平方公里、地跨洛阳所属7个区县的陵墓群范围内,冢连冢、墓压墓,长眠着自东周一直到明清各朝代数不胜数的王侯将相、才士名流。

唐朝诗人王建在其诗作《北邙行》中这样写道:“北邙山头无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著黄金无买处。”

实地探访

邙山脚下的“李鸭子”墓

11月16日傍晚,邙山南麓的一片土地上,密密麻麻地树立着一座座黑色或白色的墓碑。

冬日的傍晚几乎转瞬即逝。短短几分钟后,整片墓碑就笼罩在灰色的天空下,略显诡异。

李金英缓步走到爷爷的墓碑前,伸手压下已经几乎淹没墓碑的荒草,却被墓碑底部长着的荆棘刺得生疼。

她猛然发现,在墓碑前方的黄土上,有着一个玻璃杯口大小的黑洞,急忙弯下身自己观察了一会儿,便放心地说道:“应该不是‘洛阳铲’挖的,是田鼠打的洞。”

李鸭子的墓碑上,有着“孙女金英”的字迹

今年73岁的李金英,河南洛阳马坡村人。她的爷爷名声更旺,叫“李鸭子”。她是“李鸭子”二儿子李河宽的女儿。

在网络上搜索“李鸭子”会发现,“李鸭子”是民国末年时期的一个普通农民,他之所以在过世之后,仍然被人们记住,主要原因是,坊间传闻“李鸭子”就是盗墓工具“洛阳铲”的发明者。

爷爷墓碑上的刻字,已经被风雨侵蚀得有些斑驳,但是,仍然可以看到上面最大的几个字:“已故先考 李公讳亚子”。

“李亚子”是否就是马坡村的“李鸭子”?李金英解释说,这个墓就是爷爷“李鸭子”的,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墓碑上的名字不能是死者生前的名字,因此谐音将名字写成了“李亚子”。

马坡村内 几乎人人能使“洛阳铲”

如今的马坡村,省内出名的是“马坡烧烤”,而国内出名的则是“地下勘探”。

“在国内,做地下勘探最出名的,都是马坡村的人。”马坡村的村民马强(化名)说,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前的地下勘探工作,便是由来自洛阳马坡村的探工完成。

“基本上,到了15岁,村里年轻男子就开始可以下地勘探了。”村民马莹(化名)介绍说,因为到了十五岁,年轻的男子就有力气可以用“洛阳铲”挖土勘探了。

由于马坡村有着至今仍大名鼎鼎的“李鸭子”,因此,使用的“洛阳铲”几乎成为了当地从小就接触的“玩具”。一铲下去,通过带上来的泥土,就可以判断出这片土地是“死土”还是“活土”。

如果是“死土”就代表着这片土之前并没有人翻动过,很可能没有任何墓葬;而如果是“活土”,则基本上可以判断这里有墓葬。

至于墓葬所处的年代,由于长期的经验积累,村民也可以通过观察“洛阳铲”带上来的土质进行判断,基本上可以做到“八九不离十”。

如今已经七十岁左右的马强,在年轻的时候就曾经做过地下勘探的探工,“当时就去西安等一些地方进行地下勘探,还跟着考古队干过。”

他说,在年纪变大之后,他就回到了村里种地,但是一代代的年轻人,则是不断走着他年轻时走过的路。村委会证明 “洛阳铲”不是盗墓铲

至于“洛阳铲”的发明过程,网络上众说纷纭,但始终与“卖包子”有关。

一说“盗墓贼”“李鸭子”赶集时,看到离他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包子铺,卖包子的人正准备在地上打一个小洞。他看到,打洞的工具每往地下戳一下,就能带起很多土。

“李鸭子”马上意识到,这东西要比平时使用的铁锨更容易探到古墓,于是他受到启发,找铁匠打造了第一把“洛阳铲”。

然而,李金英则对这种说法表示了否定。实际上“李鸭子”就是卖包子的。

由于逢赶集需要支棚子,拿铁锹挖坑既费事又埋不直杆子,成了几乎所有商贩的烦心事。“李鸭子”也是如此。

一次雨后赶集的路上,他看到马拉车前行时,马蹄子将路上的泥土刨起,马蹄带泥,想到了用马蹄形的铲子打孔带泥。

随后“李鸭子”找铁匠打造了一把状如马蹄的铁铲,果然十分好用。“马蹄铲”便被附近商贩广为使用,并逐步演化成为了如今的“洛阳铲”。

在村委会的相关证明中也提到了这点,在马坡村,“洛阳铲”名字叫搡铲,主要用于搡坑、搭造、搡野棠树、栽杆、扎护栏等,群众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它。

“‘洛阳铲’最初的形状是马蹄形的,并非是如今的这种样子,而它最初的目的,也并非是用于‘盗墓’。”

村委会证明

孙女回应 “爷爷并非盗墓贼”

网络上,在“李鸭子”的介绍中,除了他是“洛阳铲”的发明者,还会加上一个前缀“盗墓贼”。

“爷爷并非是盗墓贼。”李金英马上对这个称呼表示了强烈的不满。

近年来,她对各种出现在电视、报纸、文学作品中,将“李鸭子”称为“盗墓贼”的单位和个人,都纷纷致信或当面反对,甚至将一些人告上了法庭。“为已经死去的爷爷‘正名’。”

她介绍说,爷爷“李鸭子”1873年生,在1950年去世,是逃荒来到的马坡村,“至于是从哪里逃荒过来的,我也不知道了。”

在李金英提供的一份村委会证明中,更详细地描述了“李鸭子”的生平:年轻时赶集做小生意为生,以买包子为主,其妻刘婷是村里的义务接生婆。“家庭出身贫寒,历史清白,为人正派,受人尊敬。”

李金英带着记者来到马坡村北边的一条土沟旁,一片被填平的土地上饲养着牛。她指了指这片饲养区,介绍说,这里在没有填平之前,就是爷爷“李鸭子”居住的地方。“长6米,宽4米的土坡上,打了三孔窑洞。”

李金英带记者来到李鸭子曾经居住的窑洞,如今已被填平养牛

真实“李鸭子” 一直到死穷困潦倒

“如果我爷爷真是盗墓贼,还能活得那么穷?”李金英说,“李鸭子”年老的时候病重,三个儿子都不在身边,不是出去逃荒,就是入赘到了丈母娘家里。

“解放后,我们家回到马坡村分田地,然后就照顾生病的爷爷。”李金英说,他们就住在那个破败的窑洞里。

当时只有五六岁的李金英对于爷爷“李鸭子”的印象并不深刻,只是记得,其时邙山上还有狼,每到傍晚,当爷爷发现有狼出没的时候,就会喊村子里在邙山上玩耍的小孩到家里,“不敢说有狼,怕吓到孩子。”

“爷爷是1950年3月8日去世的。”李金英说,爷爷去世后家里依旧穷困潦倒,没有留下任何财产。“能够顾住嘴就不错了,哪里还有什么钱。”

李金英的家

至于“李鸭子”如今的墓碑,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立起来的,之前根本没有钱给爷爷“李鸭子”立碑。

一把洛阳铲6有人来勘探有人“盗墓”

同样的一把“洛阳铲”,用在了不同人的手中,却起了不同的作用。 有人用来做探工进行地下勘探,也有一些人,将主意打到了“盗墓”的行当上面。

“在村子的四面,有着四个大冢。至于小一些的冢更是不计其数。”马强说,但是如今这些墓冢,很多都已经被盗墓贼“光顾”过,达到了“十墓九空甚至十墓十空”。

“因为盗墓来钱快呀。”马莹如此解释,平日里搞地下勘探一个月可能就几千块钱,但是,如果盗一个墓,一个物件可能就值几千块钱。因此,村里也有人开始了“盗墓”的行当。

有些人因为钱“铤而走险”,继续盗墓。甚至由于受到钱财的诱惑,将主意打到了村子周边的大冢上。

“那些大冢都有着不俗的身份,甚至可以称得上是‘王侯将相’,但依然震慑不住那些贪心的盗墓贼。”马强说。

在前几年,村里就有村民挖开了一个大冢,钱还没有赚着,就被公安机关抓了起来,然后被判了十几年的刑,至今还没有出来。

痛恨盗墓贼 时有小孩掉进盗洞丧命

但是,这种“盗墓”都是不敢明面上说的,“村里人也恨盗墓贼。”

她解释说,秋冬季节,是盗墓贼活动最为猖獗的时候,那时候土质坚硬,不容易塌陷。所以,在过完年开春时,村民的地里面有的就出现了“盗洞”。“有些就只是把洞口回填了一些土,在外面根本看不出来。”

李金英在爷爷的墓碑前

所以,每当开春往地里浇水的时候,就会有不少人家的地里出现东塌一块,西塌一块的情况。

“大人有时候不注意都会掉下去,更别说小孩了。”所以,小孩因为掉进盗洞而丧命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村民对于盗墓贼更是恨之入骨。

一个年纪较轻的村民则告诉记者,近些年,特别是最近三年,经济形势不好,很少人前来村里收购“古玩”了,所以,很多人都开始本本分分跟着工程队搞地下勘探,“有些是为建大楼之前做勘探,有些则是跟着考古队勘探。”

尽管国内搞地下勘探仍然有着不小的竞争,但是,身为马坡村的人,他仍然坚信马坡村的地下勘探是国内做得最好的。

广州日报机动记者部出品

编辑:陈诗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