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燈》、《盜墓筆記》中鼎鼎大名的洛陽鏟究竟是何物?它的發明者民國神祕人物“李鴨子”身後還埋藏多少不解之謎?

日前,人物在線記者前往河南邙山南麓馬坡村,實地探訪坊傳“洛陽鏟”發明者“李鴨子”生前所在的村子——馬坡村,發現了“李鴨子”、“洛陽鏟”、“盜墓”、“勘探”等諸多元素,當今仍在這個邙山南麓小村內存各種糾葛。

文/圖 廣州日報記者 張丹

李鴨子墓碑不遠處,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墓碑

“生居蘇杭,死葬北邙。”這句俗諺在洛陽當地幾乎每個人都耳熟能詳。

北邙又稱邙山,是古代帝王理想中的埋骨處所。在這片面積達750餘平方公里、地跨洛陽所屬7個區縣的陵墓羣範圍內,冢連冢、墓壓墓,長眠着自東周一直到明清各朝代數不勝數的王侯將相、才士名流。

唐朝詩人王建在其詩作《北邙行》中這樣寫道:“北邙山頭無閒土,盡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

實地探訪

邙山腳下的“李鴨子”墓

11月16日傍晚,邙山南麓的一片土地上,密密麻麻地樹立着一座座黑色或白色的墓碑。

冬日的傍晚幾乎轉瞬即逝。短短几分鐘後,整片墓碑就籠罩在灰色的天空下,略顯詭異。

李金英緩步走到爺爺的墓碑前,伸手壓下已經幾乎淹沒墓碑的荒草,卻被墓碑底部長着的荊棘刺得生疼。

她猛然發現,在墓碑前方的黃土上,有着一個玻璃杯口大小的黑洞,急忙彎下身自己觀察了一會兒,便放心地說道:“應該不是‘洛陽鏟’挖的,是田鼠打的洞。”

李鴨子的墓碑上,有着“孫女金英”的字跡

今年73歲的李金英,河南洛陽馬坡村人。她的爺爺名聲更旺,叫“李鴨子”。她是“李鴨子”二兒子李河寬的女兒。

在網絡上搜索“李鴨子”會發現,“李鴨子”是民國末年時期的一個普通農民,他之所以在過世之後,仍然被人們記住,主要原因是,坊間傳聞“李鴨子”就是盜墓工具“洛陽鏟”的發明者。

爺爺墓碑上的刻字,已經被風雨侵蝕得有些斑駁,但是,仍然可以看到上面最大的幾個字:“已故先考 李公諱亞子”。

“李亞子”是否就是馬坡村的“李鴨子”?李金英解釋說,這個墓就是爺爺“李鴨子”的,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墓碑上的名字不能是死者生前的名字,因此諧音將名字寫成了“李亞子”。

馬坡村內 幾乎人人能使“洛陽鏟”

如今的馬坡村,省內出名的是“馬坡燒烤”,而國內出名的則是“地下勘探”。

“在國內,做地下勘探最出名的,都是馬坡村的人。”馬坡村的村民馬強(化名)說,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場館建設前的地下勘探工作,便是由來自洛陽馬坡村的探工完成。

“基本上,到了15歲,村裏年輕男子就開始可以下地勘探了。”村民馬瑩(化名)介紹說,因爲到了十五歲,年輕的男子就有力氣可以用“洛陽鏟”挖土勘探了。

由於馬坡村有着至今仍大名鼎鼎的“李鴨子”,因此,使用的“洛陽鏟”幾乎成爲了當地從小就接觸的“玩具”。一剷下去,通過帶上來的泥土,就可以判斷出這片土地是“死土”還是“活土”。

如果是“死土”就代表着這片土之前並沒有人翻動過,很可能沒有任何墓葬;而如果是“活土”,則基本上可以判斷這裏有墓葬。

至於墓葬所處的年代,由於長期的經驗積累,村民也可以通過觀察“洛陽鏟”帶上來的土質進行判斷,基本上可以做到“八九不離十”。

如今已經七十歲左右的馬強,在年輕的時候就曾經做過地下勘探的探工,“當時就去西安等一些地方進行地下勘探,還跟着考古隊幹過。”

他說,在年紀變大之後,他就回到了村裏種地,但是一代代的年輕人,則是不斷走着他年輕時走過的路。村委會證明 “洛陽鏟”不是盜墓鏟

至於“洛陽鏟”的發明過程,網絡上衆說紛紜,但始終與“賣包子”有關。

一說“盜墓賊”“李鴨子”趕集時,看到離他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包子鋪,賣包子的人正準備在地上打一個小洞。他看到,打洞的工具每往地下戳一下,就能帶起很多土。

“李鴨子”馬上意識到,這東西要比平時使用的鐵鍁更容易探到古墓,於是他受到啓發,找鐵匠打造了第一把“洛陽鏟”。

然而,李金英則對這種說法表示了否定。實際上“李鴨子”就是賣包子的。

由於逢趕集需要支棚子,拿鐵鍬挖坑既費事又埋不直杆子,成了幾乎所有商販的煩心事。“李鴨子”也是如此。

一次雨後趕集的路上,他看到馬拉車前行時,馬蹄子將路上的泥土刨起,馬蹄帶泥,想到了用馬蹄形的鏟子打孔帶泥。

隨後“李鴨子”找鐵匠打造了一把狀如馬蹄的鐵鏟,果然十分好用。“馬蹄鏟”便被附近商販廣爲使用,並逐步演化成爲了如今的“洛陽鏟”。

在村委會的相關證明中也提到了這點,在馬坡村,“洛陽鏟”名字叫搡鏟,主要用於搡坑、搭造、搡野棠樹、栽杆、扎護欄等,羣衆的日常生活中離不開它。

“‘洛陽鏟’最初的形狀是馬蹄形的,並非是如今的這種樣子,而它最初的目的,也並非是用於‘盜墓’。”

村委會證明

孫女回應 “爺爺並非盜墓賊”

網絡上,在“李鴨子”的介紹中,除了他是“洛陽鏟”的發明者,還會加上一個前綴“盜墓賊”。

“爺爺並非是盜墓賊。”李金英馬上對這個稱呼表示了強烈的不滿。

近年來,她對各種出現在電視、報紙、文學作品中,將“李鴨子”稱爲“盜墓賊”的單位和個人,都紛紛致信或當面反對,甚至將一些人告上了法庭。“爲已經死去的爺爺‘正名’。”

她介紹說,爺爺“李鴨子”1873年生,在1950年去世,是逃荒來到的馬坡村,“至於是從哪裏逃荒過來的,我也不知道了。”

在李金英提供的一份村委會證明中,更詳細地描述了“李鴨子”的生平:年輕時趕集做小生意爲生,以買包子爲主,其妻劉婷是村裏的義務接生婆。“家庭出身貧寒,歷史清白,爲人正派,受人尊敬。”

李金英帶着記者來到馬坡村北邊的一條土溝旁,一片被填平的土地上飼養着牛。她指了指這片飼養區,介紹說,這裏在沒有填平之前,就是爺爺“李鴨子”居住的地方。“長6米,寬4米的土坡上,打了三孔窯洞。”

李金英帶記者來到李鴨子曾經居住的窯洞,如今已被填平養牛

真實“李鴨子” 一直到死窮困潦倒

“如果我爺爺真是盜墓賊,還能活得那麼窮?”李金英說,“李鴨子”年老的時候病重,三個兒子都不在身邊,不是出去逃荒,就是入贅到了丈母孃家裏。

“解放後,我們家回到馬坡村分田地,然後就照顧生病的爺爺。”李金英說,他們就住在那個破敗的窯洞裏。

當時只有五六歲的李金英對於爺爺“李鴨子”的印象並不深刻,只是記得,其時邙山上還有狼,每到傍晚,當爺爺發現有狼出沒的時候,就會喊村子裏在邙山上玩耍的小孩到家裏,“不敢說有狼,怕嚇到孩子。”

“爺爺是1950年3月8日去世的。”李金英說,爺爺去世後家裏依舊窮困潦倒,沒有留下任何財產。“能夠顧住嘴就不錯了,哪裏還有什麼錢。”

李金英的家

至於“李鴨子”如今的墓碑,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後立起來的,之前根本沒有錢給爺爺“李鴨子”立碑。

一把洛陽鏟6有人來勘探有人“盜墓”

同樣的一把“洛陽鏟”,用在了不同人的手中,卻起了不同的作用。 有人用來做探工進行地下勘探,也有一些人,將主意打到了“盜墓”的行當上面。

“在村子的四面,有着四個大冢。至於小一些的冢更是不計其數。”馬強說,但是如今這些墓冢,很多都已經被盜墓賊“光顧”過,達到了“十墓九空甚至十墓十空”。

“因爲盜墓來錢快呀。”馬瑩如此解釋,平日裏搞地下勘探一個月可能就幾千塊錢,但是,如果盜一個墓,一個物件可能就值幾千塊錢。因此,村裏也有人開始了“盜墓”的行當。

有些人因爲錢“鋌而走險”,繼續盜墓。甚至由於受到錢財的誘惑,將主意打到了村子周邊的大冢上。

“那些大冢都有着不俗的身份,甚至可以稱得上是‘王侯將相’,但依然震懾不住那些貪心的盜墓賊。”馬強說。

在前幾年,村裏就有村民挖開了一個大冢,錢還沒有賺着,就被公安機關抓了起來,然後被判了十幾年的刑,至今還沒有出來。

痛恨盜墓賊 時有小孩掉進盜洞喪命

但是,這種“盜墓”都是不敢明面上說的,“村裏人也恨盜墓賊。”

她解釋說,秋冬季節,是盜墓賊活動最爲猖獗的時候,那時候土質堅硬,不容易塌陷。所以,在過完年開春時,村民的地裏面有的就出現了“盜洞”。“有些就只是把洞口回填了一些土,在外面根本看不出來。”

李金英在爺爺的墓碑前

所以,每當開春往地裏澆水的時候,就會有不少人家的地裏出現東塌一塊,西塌一塊的情況。

“大人有時候不注意都會掉下去,更別說小孩了。”所以,小孩因爲掉進盜洞而喪命的事情也時有發生。村民對於盜墓賊更是恨之入骨。

一個年紀較輕的村民則告訴記者,近些年,特別是最近三年,經濟形勢不好,很少人前來村裏收購“古玩”了,所以,很多人都開始本本分分跟着工程隊搞地下勘探,“有些是爲建大樓之前做勘探,有些則是跟着考古隊勘探。”

儘管國內搞地下勘探仍然有着不小的競爭,但是,身爲馬坡村的人,他仍然堅信馬坡村的地下勘探是國內做得最好的。

廣州日報機動記者部出品

編輯:陳詩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