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美國在二戰中最終選擇站在正義的一方,並且總是以“正義之師”自我標榜,實際上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國卻兩面通喫,一面拼命給英國和蘇聯輸血,另一面卻偷偷給軸心國集團提供戰略物資和武器裝備。顯而易見的是,雖然德國的工業基礎並不差,但德國短期內擺脫了《凡爾賽合約》的拘束,二戰爆發時的坦克總量比英法加起來還多,這背後其實到處都是美國人的影子。

若不偷襲珍珠港日本撐不過1942年,美日的陰險無恥也暴露無遺

爲了利益的最大化,美國必須確保同盟國與軸心國兩大陣營實力保持平衡。以民衆的厭戰情緒保持中立也算是一個藉口,在局勢的平衡中,沒有代價地攫取利益,纔是美國的最佳選擇。在追求這一點的過程中,誰是最大的獲益者呢?答案出乎意料:是日本。雖然經過多次豪賭,日本一躍成爲新的列強,但與老牌的殖民帝國相比,日本其實仍然是個小國。只不過歐洲諸國在面對德國這個對手時,紛紛採取了“先歐後亞”的戰略,面對日軍時顯得力不從心,這是癥結所在。

1941年6月22日,德國閃擊蘇聯,這是美國人萬萬沒有料到的。在此之前,德軍控制了法國,軸心國集團幾乎佔領了整個西歐大陸,國力達到二戰時的巔峯水平。此時的德國綜合國力甚至能夠與世界第二號大國蘇聯一比,這是美國非常不願意看到的。德國入侵蘇聯初期,戰局呈現一邊倒的趨勢,英國也在島國上被打得喘不過氣,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局勢岌岌可危,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做了一個鮮爲人知的嘗試。

若不偷襲珍珠港日本撐不過1942年,美日的陰險無恥也暴露無遺

珍珠港事件前,美國曾祕密同日本接觸,宣佈會繼續給日本輸送戰略物資。美國此舉是想讓日方喫到甜頭,從而漸漸偏向同盟國一邊。美國甚至暗示日本,就算從現在開始什麼都不做,最後贏了戰爭也絕對少不了日本一份。如此想來,美國的利益完全是建立在咱們中國之上。萬一當年日本同意了,後果不堪設想。德國爲了巴結日本,督促日本及時出兵也是下了血本,不但給日本開出各種各樣的承諾,還強迫法國的傀儡政府默許日軍進駐南部法屬印度支那。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世界局勢的發展,雖然不是決定性的,但日本人的貪婪與無恥暴漏無疑。日本高層經過考慮後決定左右通喫,兩邊都不敢得罪,只能繼續老老實實“上貢”。如此一來,日本人膨脹到了極點,甚至囂張地自稱“左右世界的世界大國”。1941年7約2日,日本陸軍參謀本部推出了戰略《適應局勢演變的帝國國策綱要》,字裏行間都充斥着不要臉精神。

若不偷襲珍珠港日本撐不過1942年,美日的陰險無恥也暴露無遺

首先,日軍決定繼續保持侵略,盡一切手段從侵略中掠奪;其次,日本要繼續抱緊德國這條大腿,但是隻要是好處,不管是誰送來的全部接受。在對蘇聯的處理上,日本決定先不出兵,靜觀局勢變化;一旦機會來臨立馬出兵,肢解蘇聯,控制西伯利亞。如果戰敗的是德國,那麼立刻從蘇日的敵對狀態中抽身,轉而老老實實地遵守《蘇日友好條約》,作蘇聯的“盟友”。

愚蠢的日本人把自己擺在了不該擺放的位置,這也決定了他們要爲自己的狂妄付出代價。時間一久,以美國、英國爲首的利益集團首先對日本人的首鼠兩端感到無比厭惡,很快,德國、意大利也開始對日本感到不滿。德國方面不好發作,美國卻忍無可忍,給日本下了最後通牒:儘快從中國撤兵,與德國等國解除盟友關係,否則美國將對日本進行制裁。

若不偷襲珍珠港日本撐不過1942年,美日的陰險無恥也暴露無遺

到了這個時候,執迷不悟的日本竟然以爲美國只是嚇唬一下,離開自己世界局勢將會立馬崩塌。然而,美國曆來奉行利益至上的原則,爲了國家利益,什麼事情都能做得出來。美國二話不說就斷了日本的所有航線,一點戰略物資都不再給日本提供。此時,日軍高層才驚慌地發現,如果照這樣下去,仗也不用打了,不到一年以後,資源完全耗盡的日本將會自行崩潰。爲此,高層立刻同意與美國談判,希望獲得迴旋的餘地。然而美國態度強硬:除非立刻退出軸心國,否則一切免談。

此時,德國正處於國力巔峯期,日本肯定不想放棄這條大腿。如果德國能夠攻下蘇聯,那麼日本憑藉豐厚的戰爭紅利,一下子就能成爲實打實的陸上大國。所以,日軍高層爲了將戰爭繼續下去,不惜鋌而走險,於1941年12月7日策劃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母港珍珠港。

若不偷襲珍珠港日本撐不過1942年,美日的陰險無恥也暴露無遺

有趣的是,日軍高層並不將這一舉動認爲是侵略,而是希望給美國一點顏色看看,想讓美國見識一下日軍的實力,以迫使美國妥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