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拥有世界上最棒的竹材——桂竹,而竹材又是最环保的材料,我希望我的作品可以延续竹的生命,也延续竹山镇传承千年的竹艺文化。”邱锦锻将桂竹当丝锦,将女性特有的细腻穿梭在细密缠绕的竹片中,将柔韧与坚强跟竹编作品互融。

邱锦缎作品与竹结缘

花器、茶器、箱包、纸巾盒、钟表,甚至还有与真人一般大小的“采茶女”……如果不是亲眼看到,很难相信这一切都来自同一种材质——竹,更无法想象普普通通的竹子竟能有这么多神奇的变化。而带来这些震撼的都来自同一人——邱锦缎。

邱锦缎时常会想起小时候在竹林间奔跑的画面,因此,从来对竹都有种莫名的亲切。1993年,竹山高中竹编推广班招收学生,邱锦缎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正是那时,她才知道原来竹子可以如此变幻无穷,如此美。从此,竹艺对她而言简直有着魔一样的吸引力。

然而,她只看到竹和竹艺作品的美,却未曾品尝过隐藏在背后痛苦的滋味。

“初学时,劈出来的竹片合格率很低,而且常常会劈到自己的手。”但相较手上的伤痛,却远不及因劈竹而带来的失败让人丧气。

虽然心里着急,但对竹艺的热情却丝毫未减。1997年,邱锦缎从竹编推广班毕业,因为对竹的喜爱和学习的热情,被竹山竹艺传习中心的竹编大师黄涂山选中,成为一名竹编助教老师。

“跟黄涂山老师学得最久,也收获最多。不仅是技艺,还有对竹编艺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

虽然她的身份是助教,但黄涂山仍然待她如学生,要求她从劈竹重新学起。这一劈就是8年。

“很多技法也是在这几年学会的,可以说我今天的成绩跟那几年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为要帮助指导学生,黄涂山会先编好一件作品,然后让她带回家里练习,遇到不懂的地方再请教。正是在这样不断摸索尝试、修正完善中,邱锦缎练就了一身扎实的基本功。

刀尖上的舞蹈

“相较竹编技艺,更难的是劈竹。”劈竹是个体力活,但桂竹硬度高,劈开更难,这对于女性的邱锦缎而言,难度可想而知。但学习竹编所需的竹片只能靠自己亲手劈成。如果不是内心对竹和竹编有足够的喜欢,常人是难以坚持下来的。正因为这样,他们班开班时20多人,到最后只剩下2个。

“台湾桂竹是世界上最棒的竹编材料,但也最难劈。只要会劈桂竹,其他竹子都不是问题。”台湾桂竹不仅光滑漂亮,而且密度大、韧性强,触摸起来颇有厚重感,日本剑道的竹材就取自台湾桂竹。

劈竹也是技术活。先将竹筒对开,一分为二,经过定宽、倒角,再修整为宽度、厚度合适的竹片,以备编织竹艺作品。

“左手竹,右手刀,每一刀下去都要把握好力度,不能走斜。少一分受阻,划出来的竹片毛糙刺手;多一分则过,难以把控。要做到稳、准、利,这样划出来的竹片才宽度一样、厚度适中、表面光滑。”

而在实际编织过程中,尤其艺术创作时,会根据作品需要,竹片修整得很薄很薄,从4mm、2mm、1mm、0.5mm……最薄可以达到0.1mm,比A4纸还薄。而且越薄越不好修,一不留神就会断掉,甚至割到手。真可谓是“刀尖上的舞蹈”。

不破不立

在邱锦缎位于南投县竹山镇上的“锦缎竹编工作室”里,最吸引人的是作品展览馆。《双钱花笼》《时光隧道》《重生》《人像编织马克思》《竹葫芦》《心连心》……一眼看去,直叫人眼花缭乱。

“看起来差别很大,但其实它们创作的过程都不外乎编组起首法、编组法、篾丝编织法、收口编法4个步骤,只是因器形、花纹和使用功能的不同,在编织技法上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

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看似毫无头绪的一屋子作品被邱锦缎一句话点破。例如同样一件圆形器物,因经线与纬线数目不同,有6条、8条等多种起首编法,而编组法中又有双经双纬与单经单纬之分;同样是编造方形器物,也因经线与纬线的排列方式与疏密程度而有所不同。例如经纬线垂直相交时,有压一挑一、压二挑三、压三挑一等不同表现技法;经纬线斜相交时又分三角孔底编、人字编等。

只会制作的人是手艺人,不断创作的才是艺术家。在借鉴参考的基础上,她创新设计出使作品看起来更为立体、活泼的“回”字纹与桔梗花编法。并将其做成“标本”,与其它各种表现技法一起挂在墙上,汇集成“竹编墙”。每一个方格就代表一种技法,远远看过去,是另一种震撼和美感。

近几年,她还与各领域设计师一起合作,开始与陶瓷、布料、皮革、金属及沉积竹等相结合,设计出两种甚至多种材质相结合的作品。“与设计师合作,可以激发许多灵感与创意,还会产生新的技法。”2014年,她与Yii品牌设计师合作完成一对一高一低的黑色花器。这是一次新的尝试,里面是木头花瓶,外面以斜交竹纹包裹。“两种材质,两种造形,远看是竹器,近看又能窥见到木的器形与竹的纹理。”作品以压一挑一的形式表现,技法虽简单,但却是邱锦缎最新的概念式作品。

“竹材要不断砍才长得漂亮,竹艺也要不断破旧立新才会‘生机盎然’。”邱锦缎把竹子的生命延续到作品,让竹子具有更高的价值,也为家乡留下了这项技艺。文|刘海军

图|邱锦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