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他的修改方法十分独特:一篇文章的初稿写完以后,他就把它贴在墙上,然后便反复诵读,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而他把文章贴在墙上加以诵读修改的方法,也极为有趣,可谓写作史上的美谈了。

《名家写作法》

作者:孙琴安

欧阳修写作法

节选自孙琴安

《名家写作法》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对诗、词、散文皆精擅,而尤长于散文,与韩愈、柳宗元等并列为“唐宋大家”,所作散文《朋党论》、《纵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等皆传诵一时,流传至今。

其诗的风格与散文相近,语言都比较自然流畅。词则婉丽美妙,继承了南唐词风。此外,他还与宋祁合撰卷帙浩大的《新唐书》,又以个人之力独自撰写了《新五代史》。由于欧阳修在当时的文坛有很高的威望,向他求教写作经验和方法的人也不少。这里根据各种史料加以梳理,大致归纳为四点。

第一,写好文章,要有“三多”。欧阳修自幼家境贫寒,从小就爱读书学习。家里买不起纸笔,他就用荻草秆当笔,将沙子铺在地上当纸,因而他从小就养成了多写文章多练笔的习惯,并从中感悟到对自身写作的好处。他曾对人说:为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也。所谓“看多”,就是指平时要多看、多观察、多留心生活中的各种人与事,以便写文章时可用;所谓“做多”,就是指平时要多写作文,多练习写作,以便熟练运用文字和语言;所谓“商量多”,就是指平时要与师友多商量和探讨写作之道。他认为有此“三多”,文章一定能写好。

第二,写完初稿,贴在墙上诵读修改。欧阳修在北宋初年的文坛上,可以说是一位有影响的领袖人物,王安石、苏轼对他都十分敬重,得到过他的提携,但他对自己的写作却十分认真,从不马虎草率。写完以后,还要诵读和修改。但他的修改方法十分独特:一篇文章的初稿写完以后,他就把它贴在墙上,然后便反复诵读,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有一次,他写完了《画锦堂记》的初稿,贴在书房的墙壁上,每天读一遍,有不合适的地方,随手拿笔改上几句或几字。日子一多,改来改去,原先初稿上的字几乎一个不留,全都改掉了。

其夫人见他如此反复修改,就劝他:“何必辛苦到这种程度?你的文章难道还怕那些老先生耻笑吗?”

欧阳修笑道:“不怕老先生骂,却怕后生耻笑……”

此文改定后,他就送给了当时的丞相韩琦看。后来他觉得开头两句写得不好,便又写了一份,派人送去,并附了一封信说:“前有未足,可换此本。”

韩琦先后接了两份同样的文章,对照读下,觉得似乎完全相同,感到奇怪,于是再仔细复读,这才发现欧阳修后送的文章开头两句中多加了一个“而”字。此事虽小,也可看出欧阳修对文章修改的认真严肃,一丝不苟。直到晚年,他仍保持着这种认真的写作态度。

第三,虚心求教,有益文章的提高。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有句名言,叫“满招损,谦受益”。此话一直流传至今。实际上他本人就是一位很谦虚的人,在写作上也曾向别人虚心求教过。

有一次,宋初诗人钱惟演在洛阳造了一座驿舍,请欧阳修、谢希深、尹师鲁三人各写一篇记叙文。结果谢写了字,欧阳修写了字;尹只写了余字,且语言精炼,结构严谨,叙事完备。欧阳修自愧不如,但又不甘落后,于是晚上便打酒去拜访尹师鲁,向他讨教写文章的方法,直到天明。自此,他才悟出自己文章的缺点是“格弱字冗”。

于是,他又将此文重写了一遍,不但比尹师鲁的文章少个字,而且比他更完整、更精炼。

尹师鲁不禁称赞道:“进步真快,简直一日千里。”这便是谦虚的好处,也印证了欧阳修“谦受益”的话。

第四,打腹稿的“秘诀”。欧阳修虽说自幼贫寒,但后来靠着他的刻苦学习,官做得很大,在朝廷中担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要职。

有一次,他到太学里去,一群学生围着他,要他谈谈写文章的方法。其中有个学生问:“您的文章写得又多又好,而您在朝廷中的公事又那么繁忙,哪来这么多的时间写呢?”欧阳修笑道:“公事忙,杂事多,我写文章的时间全靠挤出来的。”

另一个学生又问:“怎么个挤法呢?”“我有个‘秘诀’。”

欧阳修答道:“就是用‘三上’的时间打腹稿,腹稿打好了,文章就能一挥而就。所谓‘三上’,就是‘马上’、‘枕上’和‘厕上’。”

经他这么一说,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欧阳修所说的“三上”,就是说他平时公务繁忙,文章腹稿多是在马背上哼诵成,或是入睡前在枕头上思索成,或是在如厕时构思成。实际上就是希望学生们平时要多利用时间打腹稿,一旦形成文字时,便能及时完成。

当然,欧阳修是个大作家,也是个大学问家,他对于写作的看法和要求,在《答吴充秀才书》、《书梅圣俞稿后》等许多文章中也可看出,只是其中有些问题牵涉到一些文艺理论问题,与直接的写作方法还有些区别,这里就不再展开,仅总结了上述四点。不过,他的“三多”、“三上”,已足够我们受用;而他把文章贴在墙上加以诵读修改的方法,也极为有趣,可谓写作史上的美谈了。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