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跟張國剛教授學《資治通鑑》丨音頻

《資治通鑑》是一部三百多萬字的皇皇鉅著,編者司馬光曾感慨很多人“讀不盡一紙,皆昏昏欲睡爾”,很是無奈。可見,這部書讀起來並不容易。難怪古往今來幾千年,從頭到尾通讀通透的人並沒有幾個。

自從張國剛教授《<資治通鑑>與家國興衰》2016年面世以來,很多讀者都反饋這是一部瞭解《資治通鑑》及其智慧的佳作,很多人也因此書而開始對《資治通鑑》這部皇皇鉅著產生了興趣。傳承中華歷史,弘揚傳統文化,這是我們出版者責無旁貸的社會責任,我們因此而自豪。看到一本書帶動了廣大讀者對傳統文化的熱情,我們的內心洋溢着滿滿的幸福感。

在廣大讀者中,也不乏小朋友的聲音,他們說通過張國剛教授的講解,他們瞭解了《資治通鑑》這本書,讀懂了其中的一些道理。——不信嗎?聽聽下面的音頻吧。

導論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度,中國的歷史典籍浩如煙海。古希臘則是一個哲學的國度,希臘人重視哲學和科學,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希臘三傑名震古今。中東、北非(閃族來自北非)、南亞分別是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佛教的誕生地。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人最重視歷史。在汗牛充棟的歷史著作中,《資治通鑑》是最著名、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資治通鑑》的第一個特點是通。它是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通史,可以說是大而通。它篇幅大、字數多、年代長。全書共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下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宋太祖趙匡胤建國前夕,凡1362年,含周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各朝的歷史。全書正文有三百多萬字,司馬光參考了三百多部著作,對於史料矛盾或記載不清之處,還進行了比較、考訂,撰寫《考異》三十卷。爲了編撰這部書,司馬光和他的團隊(當時著名史學家劉攽、劉恕、範祖禹等)前後花了十九年時間。元祐元年(1086)最終定稿,六年後刊行。現在通用的版本是中華書局出版的點校本,加入了元代史學家胡三省的“注”及有關附錄,排印出來有六百萬字。

因爲“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廣爲流傳,這使得《資治通鑑》的總主編司馬光成爲一個婦孺皆知的名人。他編纂這部書,不僅出於自己的喜好和責任感,也和北宋前期提倡文治教化、重視總結歷史經驗得失有關,所以這部書是“奉敕”編撰的。因此,《資治通鑑》這部書的第二個特點是正。不僅符合儒家正統價值觀,而且內容通於大道,取材專取事關國家興衰、民生休慼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其撰述目的是爲了借鑑歷史上治理國家過程中,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原名《通志》。神宗以該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故賜名“資治通鑑”。

正是因爲司馬光的經世情懷,鑄就了《資治通鑑》的第三個特點是經世致用。全書按時間先後編次史事,但往往用倒敘、插敘或總結的方式,交代史事的前因後果。重要人物逝世,重大事件的得失,作者會有一段蓋棺論定的評價,或者引據史書,或者用“臣光曰”的形式,使紛紜的歷史事實與人物,呈現出系統而明晰的頭緒。它的內容以政治史、軍事史爲主,尤其對於戰爭的記述,精彩紛呈,充滿了辯證法,藉以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提供給閱史者借鑑。寫“四庫提要”的館臣評述《資治通鑑》“網羅宏富、體大思精”。曾國藩更向人推薦說:“竊以爲先哲經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溫公《資治通鑑》。”爲什麼曾國藩認爲《資治通鑑》是最好的經世治國之書呢?因爲這部書不光講道理,還通權變。因爲這部書不光講道理,還通權變,即所謂“窮物之理、執聖之權”。一本書能講清楚道理已經難得了,除了講道理,還通權變,懂得講操作,這當然是了不得。據說朱元璋就對《資治通鑑》情有獨鍾,清朝康熙、乾隆等帝王也都閱讀通鑑學習治國之道,並作“御批”(讀書筆記)傳世。

史書的價值可以從兩個方面評價: 一個是史料價值,一個是史著價值。作爲歷史材料,《資治通鑑》的隋唐五代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價值;作爲史學著作,《資治通鑑》具有不可替代的閱讀鑑賞價值。明清之際的著名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評述《資治通鑑》“以一生精力成之,遂爲後世不可無之書”。清代史家錢大昕說:“讀十七史,不可不兼讀《通鑑》。

錢的意思是《資治通鑑》的取材多有超出正史之外者。這是因爲司馬光的史料選擇確實還參考了正史之外的幾百部著作,併爲《資治通鑑》寫了《考異》,對不同的記載進行考訂。錢大昕的評價道出了《資治通鑑》蒐羅史料求博、考訂史實求真的特點。

《資治通鑑》這部書得到了後世學者、帝王的交口稱譽。王夫之寫過一本《讀通鑑論》,專門對《資治通鑑》記載的史實進行評點。王夫之認爲閱讀《資治通鑑》,知歷代興衰,明人事臧否,“可以自淑,可以誨人,可以知道而樂”。自淑,就是可以提升自己;誨人,就是可以與人分享;知道而樂,就是知道治國之道、爲人之道、處事之道,而感到很愉悅、很快樂。所以自淑、誨人、知道而樂,就是我們學《資治通鑑》的宗旨,也是我們讀《資治通鑑》要力爭達到的三重境界。

其實,歷史就是前人在應對各種挑戰後,給我們留下的一些經驗總結。人生、民族、國家,都會有不同的挑戰。爲了應對這些不同的挑戰,人們相關應對的措施、應對的辦法、應對的智慧,所有的成敗得失的記錄就構成歷史。讀史就像看高人下棋,他們每走一步都留下來一些歷史的印記,這就構成了一個棋譜的殘局。我們熟讀這種殘局,我們就能下棋了;我們熟讀歷史,我們對人間的這些不同的挑戰,就能做到心中有數。道理往往是抽象的,歷史是具體的。抽象的道理在具體的歷史情境當中,就能使我們明白權變的道理。

內 容 簡 介

張國剛教授潛心研讀《資治通鑑》數十載,以縱橫東西文化的視野廣度、貫通古今歷史的思維深度,精心選取《資治通鑑》中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二十個關鍵點,以現世眼光審視傳統文化精髓,追尋政治得失、王朝興衰之跡,探究修身齊家、經世治國之道。

《<資治通鑑>與家國興衰》從《資治通鑑》文本出發,關照影響家國大政之關鍵節點,言簡意賅地講述由三家分晉至大唐盛世終結的中國歷史,書中不乏忠於原典的歷史場景再現、人物言行鉤沉,更有張國剛教授獨到深刻而妙趣橫生的分析講論,令一部體量浩繁的古典鉅著一變而爲精簡通達的大衆歷史讀本,堪稱當代大家解讀歷史名著的經典之作。

目 錄

導論/1

第一講三家分晉/1

歷史自古分分合合。三家分晉的歷史告訴我們,一個領導者的基本素質和領導能力是帶好隊伍,不光自己要謙虛謹慎地處理國務政務,而且要讓人願意跟你走,願意爲你做事。同時,一個真正優秀的人才,應該比別人更加謙卑。有擔當、有事業、有未來的人,尤其將來可以成爲領袖的人物,應該比別人更自律。

世界上的許多事情,不是完全靠主觀努力就能夠解決的,如果不能因勢利導,隨機應變,很可能就要碰壁。所以既要目標堅定,又要步履穩妥,這是成事者應有的風度。

第二講商鞅變法/25

商鞅變法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怎麼估計也不會過高。它不但奠定了秦國統一的制度根基,而且對之後兩千多年中國的政治、社會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譚嗣同說過:“兩千年來之政,秦政也。”毛澤東也講:“百代都行秦政法。”

商鞅變法提倡的價值觀,即不斷地努力工作就能改變自己身份的觀念,把大家的慾望都釋放出來了,對成功的慾望,對財富的慾望等。如何掌控這種慾望,就成了賈誼《過秦論》及後世執政者一直在探討的根本要旨。

第三講縱橫捭闔/45

秦統一六國的過程中,至少有兩點特別值得注意: 一是著名的遠交近攻,二是不拘一格延攬人才。秦王嬴政啓用了很多從六國投奔來的人才,這些人才能夠真正把握到六國的命脈所在,讓秦國的統一大戰略得以順利展開。

戰略的制定是一方面,戰略能不能落地起作用,還要看領導層是否賢明,同時對方君主是否“配合”。六國領導層比較昏庸,往往“配合默契”地幫助秦國實施其謀略。

第四講千古一帝/67

商人呂不韋發現秦國質子異人“奇貨可居”,幾方斡旋,將異人推上太子的寶座。從別人的需求出發,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這就是呂不韋的成功之道。

秦王嬴政是個顧全大局的人,他能改過遷善,能使用不同類型的人,並讓他們各盡其才,所以成就了千古偉業。但他沒能在制度上設計對權力的制約機制,沒能建設發展大一統國家的配套軟件,成了後世君王的反面教材。

第五講亡秦必楚/93

劉邦起兵之初,一無家世,二無德行,卻憑藉強大的人格魅力贏得張良等人的追隨。在入咸陽之前,劉邦擁有什麼呢?一是一支獨立的軍隊,二是仁義甲天下的江湖聲譽。

整個戰爭,項羽都在自己打,誰也打不過他;而劉邦卻自始至終在下一盤棋。劉邦最大的本事,在於他會用人,這是他成功的關鍵。

第六講楚漢之爭/115

在與項羽的對抗中,劉邦實際的工作是建立統一戰線。他一直在爭取團結所有跟項羽不和的人、過去反對項羽的人,以及自己部下能夠跟項羽單獨作戰的人。

項羽長嘆“天之亡我,我何爲渡”,看上去是英雄氣概、殺身成仁,但從領導者素質的角度講,這是在逃避責任、逃避奮鬥。

第七講西漢開國/137

劉邦建國後,花了相當大的氣力來解決功臣問題。對異姓諸侯王,劉邦未必一定要在肉體上消滅他們,但首先要考慮的是他們不能危及國家安全。劉邦封賞功臣昭示了兩個問題,一是開始重視文治,二是塑造以忠誠爲第一的價值觀。

漢承秦制立國,但沒有用苛嚴的秦政,而是與民休息,無爲而治,儘量爲百姓創造自由寬鬆的環境,讓他們去創造財富,是爲“文景之治”。

第八講漢武大帝/169

漢武帝對內加強中央集權,對外開疆拓土,儒外法內,王霸雜用。他一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另一方面在實際選拔人才中,又不拘一格,注重實際幹才。

漢武帝熟諳權變之道。原則、制度是不變的,而社會和世事是不斷變化的,兩者之間難免會有不契合之處,採取變通的措施和做法,以權變之道來處理,是最好的選擇。

第九講昭宣中興/187

從昭帝霍光輔政到宣帝親政,其間的四十年,史稱“昭宣中興”。霍光沒有文化,沒有戰功,僅依靠謹慎、機敏爬到了人臣權力的巔峯,體現了他的政治魄力。但當他的權力大到沒有什麼可以制約的時候,自我膨脹使他聽不進任何人的建議,自己不知進退,又疏於對家人的約束,最後滿盤皆輸。

第十講王莽始末/209

王莽在時代理論營造的氛圍中,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在萬人推戴下,和平演變登上了帝位。有道是,風光的背後,不是滄桑,就是骯髒。王莽手上的權力,是骯髒的。

西漢在王莽的禪讓中,壽終正寢;王莽在他自己推行的改革中,也灰飛煙滅了。王莽沒有解決當時社會問題的能力,卻設法坐到了皇帝的位子上,既是民族國家的災難,也置個人於危險的境地。

第十一講光武中興/229

南宋的陳亮認爲,中興之盛,沒有能超過光武帝的,他的功業之大、成效之高,不光是靠天命,也靠人的謀略——“有一定之略,然後有一定之功”。

劉秀是個寬厚的人,也是個精明的人。精明用在大事上,厚道用在小事上,無論精明還是寬厚,劉秀都是從事業的需要出發的。

第十二講士風矯激/251

桓帝和靈帝時期,宦官掌握着朝廷大權,士人羞與爲伍,卻又與之爭權奪利。他們實現自己政治和經濟訴求的途徑,是利用輿論工具:第一批評時政,評騭公卿;第二互相抬高,激揚名聲。

東漢的士人們標榜自己的行爲是爲了伸張社會的正義,但實際上這種行爲背後潛伏的卻是自身的政治訴求和經濟利益。他們鼓動全社會瘋狂,實際上無助於社會的進步。

第十三講曹操成敗/265

曹操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很奸詐,《三國志》中的曹操很正面。如果歷史上的曹操不是正面形象,少年李隆基怎麼會以阿瞞自詡呢?

年輕時就以睿智知名的曹操,有非常精準的審時度勢的判斷力,這使他在數次大事關頭都能處理得當,未屆不惑而雄霸一方。然而,一世英雄的曹操卻也躲不過人性最低級的弱點——驕傲輕敵,他被之前的勝利衝昏了頭腦,赤壁之戰慘敗而回。

第十四講劉備百折/275

劉備在江湖上的美譽度,隨着他一次一次兵敗而不斷提升。仁厚,是他的智慧所在。在困境中求生存,借力發力,則是他仁厚之外堅忍、通權變的特徵表現。比起曹操的雄才偉略,劉備確實甘拜下風。然而他廣播恩信,“折而不撓”,最終成就了一番偏安的霸業。

第十五講孫權偏霸/287

與父兄相比,孫權不善於挺矛操戈、衝鋒陷陣,他的特點是能像越王勾踐那樣屈身忍辱、籠絡人才。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孫權善於識人用人,能夠駕馭部下;也能把持自身,改過遷善,約束權力。但在古代權力結構中,長壽的帝王晚年往往恣意妄爲,造成悲劇,孫權也沒有逃脫這個宿命。

第十六講曹魏國運/301

與曹操的格局相比,曹丕實在相去甚遠。繼位之前發生的瑣屑小摩擦,曹丕卻在繼位後用帝王的權力來實施報復,其格局可見一斑。

曹魏政權,從曹丕到曹叡,片面接受東漢末年的教訓,把權力集中於祕書,依靠祕書治國,導致了大權旁落,江山不保。在集權時代,領袖人物的才能和智慧,對國家安全和治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十七講西晉亂局/323

東漢之後,國家分裂了近兩百年才重現統一。司馬昭之子司馬炎作爲西晉的開國皇帝,有統一之功。可是爲什麼統一之後只有三四十年,這個王朝就滅亡了呢?

制度是否符合當前社會發展需要是一個問題,有沒有能力強、合適的人來執行制度,是另外一個問題。在帝制時代,一個政權能不能找到優秀的接班人,對於王朝興衰,非常重要。

第十八講隋唐霸業/333

從東漢末年董卓進京到楊堅統一南北,結束了中國歷史長達四百餘年的分裂。從入宮輔政到當上皇帝,楊堅只用了幾個月的時間,難怪清代史學家趙翼說:“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但古來失天下之快,也未有如楊隋者。短短三十幾年時間,楊隋就被李唐取代。罷黜高熲、廢黜太子楊勇改立楊廣,是隋文帝政治由明到昏的轉折點。

隋末起兵的各個勢力中,李密和李淵是最有實力的兩隊人馬。開始是李密佔優勢,而最後卻是李淵得天下。爲什麼呢?

第十九講治世明君/361

從馬背到龍椅,唐太宗李世民認識到文治教化才能真正幫助他征服天下。他能知人識人,用人如器,各取所長而不求全責備,起用了大批人才輔佐他治國,這是他得以開創盛世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皇帝制度下,對皇權沒有制度化的約束機制,因此,皇帝對臣下意見的準確判斷和自我約束力,就顯得尤爲重要。《貞觀政要》所討論的重點並不是如何駕馭臣下,而是如何約束皇帝及其權力,這正是李世民超邁古今帝王的所在。

第二十講開天治亂/373

開元盛世到底有多盛?在一幅欣欣向榮的盛世圖景後,有沒有藏着亂世的危機呢?

唐太宗曾擔心的守天下問題,在其曾孫李隆基身上得到了應驗。晚年的唐玄宗,不僅做不到居安思危,在任賢納諫上也犯了嚴重的錯誤,再加上對自我約束的懈怠,促使了“安史之亂”的爆發。大唐的輝煌一去不返。

後記/393

張國剛,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曾爲聯邦德國洪堡學者,主要致力於中國古代史、中西文化關係史的研究。爲清華大學本科生、學堂在線網絡課堂以及社會各界講授《資治通鑑》,頗受歡迎。2014年被評爲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主要著述有《唐代藩鎮研究》《佛學與隋唐社會》《唐代家庭與社會》《中西文化關係史》《文明的對話:中西交流史論》《明清傳教士與歐洲漢學》《從中西初識到禮儀之爭:明清傳教士與中西文化交流》等。

(編輯:雨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