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導讀:肖邦的這首又名“革命”的《C小調練習曲》是肖邦早期的作品,這整首曲子都是在講述波蘭起義,以及肖邦的憤恨情緒與愛國精神,本文對肖邦這首練習曲進行了較爲詳細的分析,從他的演奏技巧與創作以及多方面進行了敘述,通過對此曲結構的詳細分析,可以讓讀者更清楚的瞭解,也有助於在彈奏此曲時的難點克服,讓曲子更賦有色彩。接觸到這首練習曲時,便知道它是肖邦的作品,此曲創作於1831年9月,大多數的練習曲都只是練習手指的技巧的問題,但是這一首十分特別,全曲旋律聽起來就像是一首樂曲,這首練習曲之所以被命名爲“革命”是因爲華沙革命的失敗,整個曲子激情昂揚表現出來悲傷與憤怒。

彈奏肖邦“革命練習曲”的感受

導讀:肖邦的這首又名“革命”的《C小調練習曲》是肖邦早期的作品,這整首曲子都是在講述波蘭起義,以及肖邦的憤恨情緒與愛國精神,本文對肖邦這首練習曲進行了較爲詳細的分析,從他的演奏技巧與創作以及多方面進行了敘述,通過對此曲結構的詳細分析,可以讓讀者更清楚的瞭解,也有助於在彈奏此曲時的難點克服,讓曲子更賦有色彩。

弗雷德裏克弗朗索瓦肖邦,原名弗裏德里克弗朗齊歇克肖邦,波蘭作曲家和鋼琴家,肖邦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他生平創作了大量鋼琴作品,如4部敘事曲、十餘部波蘭舞曲包括《軍隊》、《英雄》,28首鋼琴前奏曲包括《雨滴》,27首鋼琴練習曲包括的有《離別》、《革命》,還有4部諧謔曲、以及3部鋼琴奏鳴曲,差不多共32多首夜曲等。肖邦一生中創作的作品大多數都爲鋼琴曲,所以被譽爲“鋼琴詩人”。 他利用鋼琴音樂延音踏板的技術革新,創作了大量獨具鋼琴特色的作品。肖邦有着強烈的民族情感,所創作的馬祖卡舞曲、波洛奈茲舞曲和前奏曲融入了波蘭民間音樂的節奏與和聲色彩。他的作品常具有抒情、生動、華美的特點。

1

肖邦革命練習曲的演奏技巧

接觸到這首練習曲時,便知道它是肖邦的作品,此曲創作於1831年9月,大多數的練習曲都只是練習手指的技巧的問題,但是這一首十分特別,全曲旋律聽起來就像是一首樂曲,這首練習曲之所以被命名爲“革命”是因爲華沙革命的失敗,整個曲子激情昂揚表現出來悲傷與憤怒。

一般來說,練習曲是訓練技巧的一種演奏方式,並沒有一些情緒與故事,但是肖邦的練習曲卻都有一個很美麗的名字,譬如:革命,東風,激流。他們的感覺其實就跟樂曲一樣,甚至於比樂曲更加的能打動人心,不是太長也不是太短,恰到好處。有一位作家曾說過:肖邦的練習曲十分適合用來開展音樂會,這就是肖邦的特色之一。

不管是哪首曲子,我們要了解分析它,如何把它彈奏到最圓滿,這都得先走進作者的心靈,去了解他的經歷,分析他的心理,這樣才能夠把曲子演繹得有聲有色。

肖邦在1830年11月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離開了自己的祖國,但是就在這個時候,波蘭的華沙革命開始了,肖邦聽說這個消息後,心裏十分激動,因爲這個時候他並不能與國人並肩作戰。十個月的華沙革命,最終,華沙還是淪陷了。肖邦在回波蘭的途中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的時候,心碎了。他獨自一人找了家住所居住了下來,悲傷,憤怒佔據了他整個心,躺在牀上,肖邦的腦海裏面全都是戰爭,炮火連綿,硝煙瀰漫,倒在血泊裏面的戰士,還有淪陷的華沙,這些場景在他的腦海裏面久久不能散去。憤恨之際,拿起筆寫下自己的心聲,日記裏記錄着他腦海裏揮散不去的和心裏難以抒發的,他嘴上念着:波蘭不會亡,絕對不會。“革命”就是在這個時候寫出來的,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全部傾注在音符上,於是這首歌的旋律十分狂熱,激烈,具有超強的爆發力,由弱及強,由強又弱,起伏十分明顯,整首曲子充滿了英雄歸來的氣勢與戰馬在戰爭中的激烈搏鬥的感覺。這首曲子的中心就是華沙淪陷後仍然不屈不撓的思想情感。

這首曲子一共有84小節,其中1-9小節爲開頭,76-84爲尾聲。此曲的開頭是以一個不和諧的七和絃開始的,構成了一幅革命軍英勇衝鋒的激烈場面,後左手迅速彈出一系列猶如洶湧波濤的下行音階,如大海之波濤,洶湧澎湃,勢不可擋,右手的主旋律全是七和絃,彈下去時乾淨利落,沉穩而有力,配合起來十分的有激情與爆發力。一大片的附點,彈出來的時候感覺到的是戰場上英雄那富有思考的戰場戰略,不是一下子爆發,而是深思熟慮後的斬釘截鐵。左手的一連串音符彈時十分迅速,像傾盆大雨一般起伏,這開頭也稱之爲引子,大家都有注意到前面九個小節,每兩小節都有一條很長的圓滑線連起來,這裏的節奏很迅速,是有韻律一氣呵成的,彈出來是迅速圓滑連貫的。且都是強弱,強弱的感覺。彈好左手的第一拍與第三拍的第一個音,這裏需要的是強有力的節奏,強弱十分重要,要彈出起伏的味道。81小節極具爆發力的下行音階齊奏走句被打斷,最後以四個強力度和絃終止。尾聲中的最後一個小節,也就是第84小節,最後的和絃落下去,是手指貼着琴鍵彈下去,沉穩有力而意味深長的收尾,似乎也感覺到了作者的嘆息與堅信國能復興的信心。

過了1-9小節後就到了主題了,所以本曲的主題有18個小節,由第10小節開始就已經正式進入主題,所以說此曲的10-28小節全是主題的呈現,重複結構的單樂段,第九小節強,第十小節又弱了下去,第十一小節強,第十二小節又弱了下去,這個強弱差距不能太大,否則聽起來就會不和諧,這個要自己去把握。第20小節又是重複,但到了這裏是P,弱開頭,漸強,更強。以APPASSIONATO富有激情的旋律進行着,調性由c小調轉爲C大調,然後又轉爲F大調繼而又轉爲C大調最後又回到c小調,這種調的轉換恰如戰場上的勝利與失敗,正是因爲這樣,也說明了肖邦對波蘭的信心,對革命成功的嚮往以及對現實社會殘酷的無可奈何。後又由APPASSIONATO轉爲SOTTO VOCE好像低聲哭訴,彷彿看見了一幅戰爭艱苦的畫面,接着又以STRETTO緊湊的半音階將情緒推向高潮。

中部,開放的展開性。由29-48小節,主題核心全在G,D,F等,一點點的加強,裏面大量出現cresc這個音樂術語,所以從29小節一直到48小節,是在由弱不斷的加強,直到主題的再現變奏。直到三十七小節出現了整個樂曲第一個最高點。

主題的變奏自50小節開始,演奏越加激烈,在主調上做裝飾變奏,然後以十二小節開始擴充音調在不同調性上面模進。然後左手迅速彈奏一直到第75小節,這個過程具有極大的張力。

在最後幾小節呈現出的旋律,自信堅定的形象又出現在觀衆眼前,進一步點明中心,戰爭並未結束,勝利是屬於波蘭人命的,勝利屬於光明而並不屬於黑暗勢力。

2

肖邦革命練習曲彈奏的心靈感受

01

作品與靈魂的相結合

曾看過一本書上面寫道,肖邦把他的音樂和整顆心毫無保留地獻給了自己的祖國,他曾寫到:我願讓我的作品成爲戰歌。其實,一件藝術品的最高境界便是藝術與情感的結合,肖邦之所以偉大,他的作品之所以如此的深得人心,便是因爲他把作品與情感相結合,這樣創造出來的藝術品便彷彿一個活靈活現的人,有血有肉有靈魂,更能夠打動人心。

鋼琴作品的理解最終要回歸於演奏,這首革命練習曲有着故事,有着十分深刻的內涵,要了解分析這些,就要去理解肖邦的爲人,進入肖邦的內心世界去體會肖邦的理解,所以要去看和了解許多肖邦的書籍,革命只是肖邦的愛國作品之一,他的大多數曲子都有着濃烈的愛國風采,他的愛國主義和他的浪漫主義相結合,就造就了曲子的輝煌,這首曲子就是肖邦的真實情感的流露,他的愛國主義確立了他的創作方向。由此可見,要想把一個作品活靈活現的展現在觀衆的眼中,那就要給作品注入感情。

02

用心彈琴,感受音樂

別人每天僅僅只花兩個小時練習卻比你整天的坐琴房練習成效更好,這是爲什麼呢?之一,是方法不對,所以效率低。之二,便是沒有專心,專心的幹一件事,比起你不專心做一件事的結果是截然不一樣的。你在練琴的同時,一定不能是像在完成任務似的,而是要時時刻刻得去保持興趣,即使沒有,也要去想辦法讓自己有興趣。之三:沒有目標,練琴是爲了什麼,爲了讓大家欣賞到音樂的悅耳,音樂的動聽,音樂的震撼人心,你只有定一個個短期目標一一去實現後,纔可能完成一個演奏方面的大目標,這樣做的目的是社麼?你會對自己越來越有自信,目標完成後,也會越來越有成就感,這就是目標的重要性,而不是完成任務似的,要用心去彈琴,感受音樂。

有時候,你花了時間,摸譜子的效率也有,但是你感覺練琴很累,手指很累,練得十分力不從心,覺得有些自己明白的,但是手指彈不出想要的感覺。沒錯,這些就是基本功太弱了,哈農,平均律,音階,299,莫什科夫斯基的練習曲,你練得多,效果就會很不一樣了,差距大,感覺也大,所以說,基本功是無比重要的。

音樂能夠給人帶來快樂的感受,無法想象沒有音樂,世界會是什麼樣子,憂傷的音樂能夠給人帶來悲傷的回憶從而引起共鳴,快樂的音樂能夠把人從痛苦的事情裏面拉出來重獲自信。學習音樂可以讓人更加的思路清晰,更加容易專心做事,生活的其他反方面也能夠處理的更好,面對壓力,音樂也能有舒緩壓力的功效,這只是音樂的功效,演奏音樂更能夠讓人在煩躁的時候鎮定下來。當你演奏時,你會發現鋼琴的聲音是如此的清脆動聽,走進作者創作背後的故事,你會發現音樂的世界是如此的奇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