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福和村黨總支書記楊吉昆認真地說,“爲了鞏固福和村脫貧攻堅產業發展成果,我們在原有基礎上不斷引進新的品種嘗試種植,希望對羣衆的經濟收入帶來更多的幫助。如今,他家每年種植荷蘭豆、玉米等農作物能收入1萬多元,女兒和女婿靠務工每年能收入近4萬元,再加上福和村量化入股扶貧資金分紅每年有近2000元。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洱源縣牛街鄉高寒山區福和村的春耕也拉開了大幕。整地、點種、施肥,甜豆、馬鈴薯種薯等作物和附子等中草藥材的種子與福和村辛勤農人的致富夢一起植入大地,破土萌芽。

“去年我家試種了荷蘭豆1畝多點,除去成本還有6000多元,收入還可以。今年村委會又引入新品種‘甜豆’,聽說每畝收入也和荷蘭豆差不多,我試種了1畝多。等小春收成後大春繼續種荷蘭豆,要種兩畝多,今年兩季下來收入會比去年多。”福和村堂上組56歲的脫貧戶趙亮生一邊給剛萌芽的甜豆苗澆水,一邊笑眯眯地說。

趙亮生一家9口人,父母和夫妻倆,兒子兒媳和兩個孫子,還有一個患有小兒麻痹的沒有成家的弟弟。趙亮生自己十多年前在幹活時傷了腰椎,因沒有及時治療留下後遺症,喪失了一大部分的勞動能力。2017年年底,他家順利脫貧。如今,他家每年種植荷蘭豆、玉米等農作物能收入1萬多元,女兒和女婿靠務工每年能收入近4萬元,再加上福和村量化入股扶貧資金分紅每年有近2000元。經濟收入基本穩定了,家裏生活條件也改善了很多,趙亮生的笑聲也多了起來。

福和西村60歲的脫貧戶龔文坤今天也沒閒着,他和老伴一起合力把家裏的圈肥運到地裏。他家種了近3畝的馬鈴薯種薯,還種了玉米等一些傳統農作物。龔文坤一家6口人,兒子和兒媳外出務工,他和老伴在家看護兩個孫子,同時做點力所能及的農活。“田地裏的收入1萬多元,還有兒子和兒媳外出打工掙錢,一年能掙回來3萬多元,合在一起也夠一家人過日子了。”龔文坤滿足地說。

福和村黨總支書記楊吉昆介紹,福和村是高寒山區,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必須依靠多條腿走路才穩妥,一是鼓勵和支持勞動力外出務工。全村人口1443多人,勞動力約800多人,今年外出務工人數達300多人,預計年收入800多萬元。二是在鞏固傳統產業的同時不斷探索發展和壯大優勢產業。今年,傳統產業大白芸豆等種植預計收入100多萬元;重樓、當歸、木香、附子等中草藥材種植400多畝,預計收入100多萬元;荷蘭豆、馬鈴薯種薯等新興農產品種植1000多畝,預計收入400多萬元。另外,福和村努力發展好產業發展互助金合作社,解決農戶產業發展資金短缺難題,保障脫貧戶產業發展後勁。目前,全村近200戶加入互助社,基金總數達147萬元,累計發放300多萬元。

“今年福和村又積極引進新品種‘甜豆’,試種了60畝。畝產平均收入在6000元左右,和荷蘭豆差不多。還有種植時間接替也很好,小春種甜豆,大春種荷蘭豆,兩季種植,羣衆收入也增加了。”福和村黨總支書記楊吉昆認真地說,“爲了鞏固福和村脫貧攻堅產業發展成果,我們在原有基礎上不斷引進新的品種嘗試種植,希望對羣衆的經濟收入帶來更多的幫助。”(通訊員 李素敏 趙麗娟 杜振興)

來源:大理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