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利津路記憶

說起青島利津路,人們首先想到的,大概是位於路南段的小商品批發市場,這裏有各種小商品,從結婚用的酒、茶、糖果、各種喜慶用品到家庭生活用品、小家電等應有盡有,琳琅滿目,豐富多彩。

這裏的大小商鋪有100多家。小商品市場橫跨濱縣路、諸城路、昌邑路等街道,有文具街,文化用品,市場就業培訓中心等。

利津路南起遼寧路,北與瀋陽路,洮南路相接,期間經過濱縣路、諸城路、昌邑路、雒口路、埕口路、營口路、長春路等,全長約1100米。路上有賓館酒店,汽車維修店等,北段有長途汽車站,長途車可發往全省40多個縣市,買票乘車十分方便。

筆者對利津路的記憶可追溯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記得當時周邊有軋鐵廠,自行車廠等,大鍊鋼鐵過後,許多鐵球像小山似的堆積在曹縣路上,小夥伴們常在上面打鬧玩耍。利津路南頭距第二麪粉廠不遠,靠近青島第二糧庫,那裏常有一些拉糧食的大車(地板車),利津路坡陡路長,拉車的常倆人合作,一人在前面拉,一人在後面推,而放在坡下面大車上的貨則會遭孩子們的“暗算",有一次看到幾個孩子,用鐵片把車上的麻袋劃破了,摘下帽子盛着淌出來的地瓜幹,轉身離開,被拉車的大爺發現,追得他們滿街跑。

(利津路)

以前,利津路上因有幾家著名的民族企業而知名。利津路8號是青島制針廠,先前叫冀魯制針廠,是我國制針工業創始人尹致中創辦的,它是中國第一家制針企業 。

(制針廠標誌)

20世紀初期,德國和日本針壟斷了中國的制針市場,國人用的縫紉鋼針,幾乎全部依靠進口,南方用德國針,北方用日本針。1926年山東萊陽人尹致中東渡扶桑,到日本製針廠當學徒,後來進入廣島高級工業學校學習,掌握了一些制針技術,期間他還爲日本商人經銷過日本針。

目睹洋針的壟斷,尹致中暗下決心,成立中國人自己的制針企業。1928年他回國策劃,當年又返回日本,購買制針設備,然而,設備運到下關時,卻被日本海關以禁止制針機器出口爲由沒收了。後來,他再次購買設備時,將機器拆卸散裝,避開了日本海關的檢查,運回青島。經多方遊說募資,籌得天津、濟南等商號4萬元股本,在利津路8號籌建了冀魯制針廠。因爲有天津(河北人)、濟南兩家針商的股金,所以稱“冀魯”,尹致中任廠長。

(獸王牌商標)

冀魯制針廠的開辦,填補了我國制針工業的空白,結束了仰賴洋針進口的歷史,當時,在國內外引起很大的反響。國民黨山東省主席韓復榘、青島市長沈鴻烈,都到廠參觀題詞,國民黨的大人物宋子文、孫科也到廠參觀,並拍成電影,大力宣傳。

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佔青島時,冀魯制針廠被日商果分壯介以10.l萬元聯銀券強行購買,改稱青島冀魯制針廠株式會社。1946年,尹致中以歸還財產所有權的名義,購買收回,並恢復原名。尹致中1949年去臺灣,在臺灣創辦大東公司。後去香港,任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副主席、名譽主席,又創建多家公司,1984年在香港病逝。

(青島制針廠老廠房)

青島解放後,市政府派人蔘加青島冀魯制針廠管理委員會,參與管理。1955年,查出尹致中有隱瞞敵產行爲,將青島冀魯制針廠收歸國有,成爲地方國營企業,改稱國營青島冀魯制針廠。1966年,改爲青島制針廠。1979年針廠工業總產值達2279萬元。後來,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產品的需求發生了變化,九十年代,經濟效益下滑,1998年廠子進行改制,2007年廠房拆除,廠舊址用於了房地產開發。

(勞動市場培訓中心)

青島火柴廠位於利津路20號,是我國民族資本家叢良弼創辦。叢良弼是山東十大魯商之一,也是青島紅卍字會的創始人,1943年,日軍在第一體育場關押了兩千多名無辜民衆,叢良弼以紅十字會名義,用身家性命擔保,將他們救了出來,被人們譽爲中國的辛德勒。日軍曾對他威逼利誘讓他擔任僞青島市長,但被他義正辭嚴地拒絕了,叢良弼是一位有民族氣節的義商。

當初,(1913年)他在濟南投資20萬元,建成振業火柴公司,並以質優價廉的品質迅速佔領了山東市場。隨着一戰的爆發,外國列強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又將民衆抵制日貨的情緒推向了高潮,叢良弼的“國火”也由此強大起來。

(民國時期的火柴商標)

生產火柴需要的大量木材、設備和化學原料,當時,這些都要從東北和東洋、西洋水路進口。爲了減少成本,他多次考察,決定在交通便利的青島直接設廠,隨後把家屬也遷到了青島。

那時,在青島有幾家日商火柴廠,如1916年在華陽路建的山東磷寸株式會社等,但規模都不大。青島振業火柴廠,一開始籌建就顯示出大企業的氣魄。廠子在曹縣路四大方地皮上籌建,將曹縣路29號作爲火柴廠區,其中包括管理機構、倉庫和職員宿舍,31號是工人宿舍,33號是梗片廠,計劃生產的火柴,除自給之外,還供出口。這在當時來說,日本工廠望塵莫及。經過三年籌建,1928年初,青島振業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投產。廠內生產設備齊全,而且還修建了圖書館、醫務室、運動場、澡堂等,人性化的管理吸引了大批工人 ,工資雖比日商的企業低點,但人們都願意來振業上班。

同年,華北火柴公司在利津路(青島火柴廠址)籌建,翌年正式投產。這是民族資本在青島市創辦的第二家火柴企業。此後,在東鎮一帶,大大小小的火柴廠及火柴原材料廠相繼開張,形成了一個以東鎮爲核心的火柴生產輻射圈,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青島解放。

新中國成立後,振業火柴廠與青島幾家民族工業火柴廠合併,成立了“公私合營振華火柴廠”,生產“先進”、“嶗山”、“火車”等商標的火柴。後又併入“青島實業火柴廠”,1958年,在利津路20號組建成立了“青島火柴廠”。

青島火柴廠曾紅紅火火了幾十年,進入九十年代後,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及燃氣、電子打火機的流行,火柴的使用越來越少,經濟效益下滑。 2006年青島火柴廠解體,舊廠址成了勞動力市場、加油站和利津路部分小商品市場。火柴,這種曾經的生活必需品,也逐漸地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蝴蝶牌火柴)

當年,振業火柴廠的職工大院,在島城大院中也頗有名氣,大院的居民來自山東各地,帶來了各自的風土人情。解放初期,各大劇院經常上演一些控訴舊社會、頌揚人民羣衆當家作主的新戲,工廠、街道也鼓勵、支持工人結合自己的生活,自編自演一些文娛節目。據大院老人介紹,院裏人積極響應政府和工廠的號召,成立了自己的小劇團,院裏的杜守勤和盧文棟,吹拉彈唱無師自通,與青年人排出歌舞劇《改造二流子》演出很受歡迎。盧文棟扮演的老頭,惟妙惟肖,令觀衆捧腹大笑。他們演出的歌舞劇《自由花才更香》,還被青島人民廣播電臺錄了音並對外播出。這一齣戲,演遍了島城火柴行業,並且還到李村集、臺東禮拜集上演出,前後演了三十多場。

(印有毛主席語錄的火柴盒)

大院雖然住房簡陋,但鄰里和睦相處,十分團結。後來隨着市政府棚戶區改造,1990年火柴廠大院200餘戶人家,整體搬遷到了安陽路新蓋的六棟樓房。大院經過改造,成了頤中集團下屬的一個公司。

與利津路相鄰的曹縣路有知名的自行車廠。解放前,青島有40多個生產自行車零件的小廠,但卻造不出一輛完整的自行車。解放後,市工業局將這些小廠組成了兩個聯營單位,分別組裝出一批“青島牌”、“國防牌”自行車,投放了市場。

(國防牌商標)

1954年,市召開自行車行業公私合營大會,市政府把曹縣路29號,火柴廠的大塊地皮,劃給了“公私合營自行車廠"。1956年,全市49傢俬營廠併入合營的青島自行車廠,職工過千人。1966年更名爲“國營青島自行車廠”。生產的大飛輪自行車,最適合在起伏不平的島城路上騎行,特點是用腳閘剎車,剎車靈便平穩,且載重量大,素有“鐵驢子”的美譽。

(大金鹿自行車)

該廠興盛時,年產自行車百萬輛,是全國五大自行車廠之一。產品商標,由“青島”、“國防”,改爲“金鹿”,

(金鹿商標)

另外還有“曙光”、“紅旗”等商標。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自行車廠改爲“青島自行車公司”,不久,又與山東省內多家自行車企業聯合成立了“山東自行車聯合公司”。1993年後,公司破產,併入了青島鋼廠。如今青島自行車廠已銷聲匿跡了。

利津路,這條市北區的老街,與以往相比,如今已物是人非了,昔日的榮耀與滄桑,已被今日矗起的樓宇、頻繁的商貿而取代,當年民族企業的建築和工廠已經消失殆盡。然而,作爲歷史,那些往事卻不會忘記,它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作者:戴新閣 系散文作家 著有《善待人生》,《浪漫不如平凡》散文集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