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典”列國之二 —— 二子乘舟

李文娟

歷史長河中,爲爭權奪位而手足相殘的事件屢見不鮮,相伴長大的親兄弟瞬間反目成仇,歷史前進的車輪讓他們在親情和權位之間必選其一,有你沒我,有我沒你!那一幕幕血雨腥風的場面涼薄了世人的心,兄弟親情,真的必須輸給權力之爭嗎?

曹操的《蒿里行》寫道:“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這說的是袁紹、袁術兄弟,本該同仇敵愾的兄弟二人卻站在相互敵對的陣營,相恨相殺,袁術還召集死士刺殺袁紹;而袁紹病逝後,他的兩個兒子袁譚、袁尚爲了爭位竟也自相殘殺。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鄭莊公寤生和弟弟共叔段上演的“鄭伯克段於鄢”;

齊桓公小白與哥哥公子糾的馬拉松賽跑式奪位和借刀殺兄;

唐太宗李世民與兄弟李建成、李元吉血戰玄武門;

南漢中宗劉晟在位12年,殺掉15個兄弟;

明朝景泰帝朱祁玉將哥哥朱祁鎮幽禁於南苑8年;

康熙王朝轟轟烈烈的九王奪嫡……

這樣無情的世界裏難道就沒有一次例外,就沒有閃耀過一絲溫暖動人的人性光輝嗎?

有的。

這便是公元前700年,春秋時期衛國的公子壽與公子伋。

公子壽純良溫厚,公子伋溫文爾雅,二人皆是謙謙君子,惺惺相惜。他們雖是異母兄弟,卻非常友愛。

他們的父親衛宣公,是衛國第15任國君,其人劣跡斑斑,先是和父親衛莊公的小妾夷姜私通,生下了公子伋養在民間,後來立爲太子;在公子伋15歲時,宣公得知將要嫁給公子伋的齊國長女齊姜有絕世美顏,便將公子伋支開,自己娶了本該是兒媳婦的齊姜。而後齊姜生下二子公子壽與公子朔,倍受寵愛,宣公漸漸就冷落了夷姜,順帶看公子伋也不順眼了,畢竟搶了兒子的妻,每每見到他不免扎心。

而一直有僭位之心的公子朔正是抓住了父親心中這根刺,不斷在母親齊姜和宣公面前說公子伋的壞話,說公子伋恨父親奪妻,發誓要把國君之位和妻子都拿回來。宣公半信半疑,但內心深處始終邁不過替娶這道坎,再加上齊姜幫兒子不斷地吹着枕邊風,說公子伋意圖侮辱她。“謊言重複一百遍就變成了真理。”果然,戈培爾效應在兩千多年前一樣管用,宣公最後相信了公子朔的詆譭,決意要除掉公子伋。

衛宣公假意派遣公子伋持白旄(出使他國信物)出使宋國,讓公子朔暗中蓄養的死士扮作盜賊在邊界莘野埋伏,看見持白旄信物者即刻殺掉。

公子壽見父親與弟弟密議私事,已有懷疑,便去母親那裏探出了真相,猶如五雷轟頂。他立刻去告知公子伋,勸他出逃別國,但公子伋卻是個純孝之人,說既然是父親的意思,就不應該違拒,他已抱了必死的決心。這樣的愚忠應該也影響到了後來晉國的太子申生和秦末的公子扶蘇,至仁至孝的他們卻爲不仁不義的父兄奉上了寶貴的生命。

公子壽見兄長一心求死,心急如焚,痛極落淚,便萌生了替兄赴死的念頭。另外,如果公子伋被害,繼太子位的就是自己,他更不願意踏着兄弟的屍身登上高位,所以在船中用酒灌醉了公子伋,然後另乘一舟而去,替他出使宋國。行至莘野,公子壽即被埋伏好的死士殺害,死士們見他拿的確是出使信物白旄無疑,以爲事已成功,便割下他的頭顱回去覆命。而公子伋醒來後發現公子壽留下勸他遠走的信簡,不禁淚流滿面,急忙乘船去追,正遇殺手回程,公子伋知壽已死,再不願獨活,他向殺手錶明身份,引頸就戮。

知道壽、伋二子竟然同死,宣公心痛難忍,悲傷至極,齊姜也心疼愛子公子壽枉死,惟公子朔欣喜若狂。他本意應該就是先除公子伋再除公子壽的吧,沒想到一箭雙鵰,這下所有障礙都已掃清,太子之位順其自然到了他的頭上。半月後,宣公病亡,公子朔如願登上國君寶座,即衛惠公。

然而公道自在人心,衛惠公即位不久便被驅逐,衛國重立新君。

人們於戰火頻仍的亂世中終於碰觸到了這一樁兄弟情深、春秋大義,他們的忠孝仁愛深深打動了天下人的心,因此,便有了這首《詩經·國風·邶風·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願言思子,中心養養。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願言思子,不暇有害。”

這是人們在深情地祈願:你們兄弟二人乘舟遠去,大河湯湯,江水渺渺,希望你們一路平安,無災無禍啊。”

兩千多年了,屬於他們的頌歌依然在唱,他們不滅的情義依然蕩氣迴腸,人們沒有忽略歷史罅隙中這微如塵末的珍貴,它似漆黑長夜中的一抹微光,卻燭照千古。

你看,在山東聊城莘縣,葬有兄弟二人的太子冢依舊挺拔,巍巍矗立在當年那一方悲壯之地。

注:

1、《史記·衛康叔世家》

2、《五代史.南漢》

3、《冊府元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