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財團大鱷齊聚保險圈

由董文標領銜打造的中國民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民投”),在成立尚不滿一年的當口,即將在金融業撒開併購大網。上海證券報昨日從相關渠道獨家獲悉,中民投最近瞄上了一家名爲“都邦”的中小型保險公司,不久之後便會展開盡職調查。

這也是近期繼史玉柱、馬雲等之後,又一位計劃進軍保險業的資本圈風雲人物。政策利好集中釋放下,保險公司股權一夜之間成了香餑餑,行業收購大戲正在悄然上演。

頗具玩味的是,一級市場上保險產業資本的併購價格日益趨高,有的甚至已直逼二級市場上市保險股和保險影子股的估值水平,背後所折射出的信號值得關注。

中民投下週進都邦盡職調查

據中國證券網報道,當市場還在猜測董文標怎麼去花中民投這500億時,其計劃進軍保險業的戰略框架已率先浮出水面。昨日來自多個渠道的消息顯示,中民投目前看上了都邦保險公司,預計下週將會進駐,對後者展開盡職調查。

這是一家註冊地在吉林、總部設於北京的中資財險公司,註冊資本27億元,成立至今恰滿十載。本該是邁入新一輪發展的關鍵階段,然而都邦這幾年來的年保費收入,卻始終徘徊在30億至40億之間,未見有明顯起色。

這與其曾經梳理不清的股權關係、內部紛爭、償付能力不足等,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正是這些在外界看來至今仍是重重謎團的過往,直接導致都邦自2010年5月起被採取監管措施。即“禁止設立新的分支機構和提升現有分支機構的層級、禁止購置房地產、汽車(理賠查勘車除外)等大型固定資產、停止商業性廣告支出、停止向股東分紅的監管措施”。

這一禁就是五年。直至2015年2月,保監會才正式解除對都邦的上述禁令。

對於中民投可能參股的消息,最近開始在都邦內部傳開。一位接近都邦的知情人士感慨稱,一方面,在經歷風雨之後,都邦流失了不少高管及骨幹,眼下亟需藉助外力重新提振士氣;另一方面,在資本市場回暖的背景下,2014年都邦已實現賬面盈利,且償付能力充足率已升至160%左右,不過只比監管部門對充足II類保險公司150%的紅線高出一點點,未來如要進一步進行機構及業務擴張,增資的壓力依然存在。

至於中民投進駐的形式,究竟是收購都邦現有股東的股權,還是直接參與增資擴股,目前尚未有明確定論。

國內財團大鱷齊聚保險圈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1月27日,時代萬恆的一則公告引發市場關注,焦點則是落在了前首富王健林身上。該公告顯示,時代萬恆持有的百年人壽保險公司1億股股權掛牌出讓公示期滿,意向受讓方爲大連萬達集團,交易價格爲1.225億元,目前尚未簽署轉讓協議。由此不難看出,王健林正繼續計劃在擴大其在百年人壽中的持股,這也是其繼從國電電力手中獲得百年人壽1億股股份後的再增持。時間再往前倒推幾日,新華保險因被傳大股東中央匯金公司將轉讓不低於10%的股權給阿里巴巴而停牌。

一時間,沉寂很久的國內保險行業出現了王健林、馬雲、劉益謙、魯冠球、郭廣昌、黃光裕家族、“泛海系”等各路資本大鱷齊聚的“盛況”。

衆所周知,巴菲特的一個著名投資理論就是將保險公司看做是“永遠不死的奶源提供者”,而伯克希爾哈撒韋已然就是一家保險公司。在國內,巴菲特的“門徒”們也絲毫不掩飾自己對這一模式的推崇。於是,一場場關於保險業的資本大戲開始輪番上演。

除去上述兩例外,還包括了“泛海系”籌劃收購民安財險,劉益謙“騰挪”國華人壽,萬向三農將所持有的民生人壽1031078,436股股份轉讓給萬向控股,黃光裕家族與內蒙君正在華泰保險15%股權爭奪戰中惜敗等。這還沒包括泰康人壽、幸福人壽、海康人壽等公司的股權轉讓。

保險利好政策或二季度集中推出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昨日從相關渠道獲悉,2015年作爲保險業利好政策釋放年,二季度開始有望集中推出利好政策。這些政策主要集中在稅收優惠和市場化改革政策,以及行政審批、產品管理、公司體制機制等制度改革,有望激發市場活力與潛力。

作爲撬動商業保險發展的主要槓桿之一,稅收優惠政策備受各方關注。記者瞭解到,爲落實好保險新“國十條”中的相關內容,保監會日前與財政部、稅務總局成立了稅優聯合辦公室,跟蹤推動健康保險和養老保險稅優政策儘快落地。其中,健康險稅優政策將有望率先在近期出臺。

此外,監管部門還將修訂《健康保險管理辦法》,完成大病保險業務管理暫行辦法修訂,以此推進商業保險機構在更大範圍和更高統籌層次上經辦新農合等各類醫保服務,從而深度介入全民醫保體系建設。

與此同時,保監部門還將爭取聯合全國老齡辦下發推進老年人意外傷害保險發展的文件,以及推進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並加強保險業參與基本養老保險經辦情況的跟蹤研究,配合相關部門積極爭取保險機構參與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運營管理。

另據業內人士透露,今年保險監管思路依然延續“放開前端、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的主基調,主要體現在行政審批制度等改革上。包括取消投連險投資賬戶設立、分立、合併、關閉、清算等事項的行政審批,印發規範投資賬戶設立和運行的通知,這也意味着投連險將迎來更加市場化的備案制;穩步推進取消農業保險、交強險經營資格和外資保險公司再保險關聯交易審批等許可事項工作,建立健全事中、事後監管措施。

在產品管理制度及公司體制機制方面,今年保監部門也會繼續深化改革。記者從業內瞭解到,主要包括:啓動人身險條款和保險費率管理制度修訂;協調財政部門完善農業保險產品的補貼政策,增加補貼品種;研究出臺綜合反映保險公司經營的指標體系,用市場力量引導、倒逼保險公司創新業務模式,提高產品保障功能,降低經營成本,提高利潤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據業內人士透露,爲防止保險機構盲目擴張、推動規範經營,監管部門對於中資人身險公司的任職資格覈准和省級分公司的設立審批,以及財產險產品的報批報備審覈,依然不會輕言放鬆,對不符合規定的堅決不予審批。

在經歷一系列的改革新政後,保險業無疑將迎來一段紅利效應好時期。而爲了迎接一系列政策的落地,保險公司在相關產品設計、業務流程和信息平臺等配套建設方面,也已經夯實地基、蓄勢待發。

與此同時,備受關注的“償二代”監管體系的落地,也將給整個行業帶來更多的創新動力和轉型契機。同時,隨着《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暫行辦法》今年的出臺,互聯網的不斷滲入也會給保險行業的未來發展增添許多想象空間。可預見的是,2015年開始,整個保險行業將呈現加速發展的態勢。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