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音響,是音響工業的一個門類。音響工業是充分競爭的、歷史長久的、支撐學科嚴謹的工業類型,專業舞臺音響、會議音響、電影擴聲音響、錄音專業音響、家庭影院音響、民用音響是它的子類,與發燒音響關聯最密切的就是錄音室使用的專業器材。事實上,很多現代歐美頂級家用音響品牌的創始人原本都是錄音工業界的大咖。

家用音響的高級化,始於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這裏要提一下兩本音響雜誌:《Stereophile》人稱“發燒天書”的《Stereophile》雜誌是一家專注高端音頻設備及相關資訊的月刊,歷史上首家“地下音頻雜誌”,創辦於1962年,至今已有五十年曆史,是不折不扣的業界泰斗。其創辦者J. Gordon Holt先生(1930-2009)本身便是一位終身浸淫音頻行業的資深發燒友,在手創《Stereophile》之前曾供職於《High Fidelity》與《Audiocraft》雜誌,爲《HiFi/Stereo Review》 (現在的《Sound & Vision》)撰寫專欄,並進入Weathers高端唱頭公司工作。爲改變當時媒體無法提供專業器材評價的現狀,他創辦了《Stereophile》並確立了聽測的宗旨,在以測量數據爲評判標準的當時具有歷史性的意義。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中,《Stereophile》見證了發燒與傳媒行業的榮辱興衰,衆多名動江湖的評測家都曾在史上留名。

《The Absolute Sound》(TAS),創始人Harry Pearson堪稱發燒音響的始祖。他注重音響還原的速度、定位、舞臺感(發燒友所謂的“聲場”),開創了現代音響美學,吸引了一大批各個領域的大咖級人物投入生產高級音響器材,代表性人物就是MARK LEVINSON,一位大提琴手,原從事錄音行業,創立公司後生產大電流純甲類後級放大器,在八、九十年代楊威世界音響界,也帶動一大批發燒音響創業熱潮!後因經營不善賣掉公司後(這也是發燒音響界的常態),又相繼開創、參與CELLO、RED ROSE等品牌,出品許多膾炙人口的好東西。

1906年美國人德福雷斯特發明了真空三極管,開創了人類電聲技術的先河。1927年貝爾實驗室發明了負反饋技術後,使音響技術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比較有代表性的如"威廉遜"放大器,較成功地運用了負反饋技術,使放大器的失真度大大降低,至50年代電子管放大器的發展達到了一個高潮時期,各種電子管放大器層出不窮。由於電子管放大器音色甜美、圓潤,至今仍爲發燒友所偏愛。 60年代晶體管的出現,使廣大音響愛好者進入了一個更爲廣闊的音響天地。晶體管放大器具有細膩動人的音色、較低的失真、較寬的頻響及動態範圍等特點。

80、90年代收錄音機走入百姓家庭。成爲家庭裏的主要音響設備。成爲大衆消費。記得那時經濟條件好的家庭可以擁有一臺臺式錄音機。從那個盒子裏人們第一次聽到了港臺歌曲,知道了什麼叫流行音樂,什麼叫校園歌曲,什麼是美國鄉村音樂,什麼是搖滾樂、爵士樂…..當時的年輕人很癡迷,跟着錄音機學習流行歌曲。從此枯燥的生活因爲有了音樂的陪伴而變得輕鬆、愉快了。不管什麼風格,什麼形式的音樂都能感染人們,每每聽到震撼的旋律時,都會觸動人們的神經,或開心,或激動,或悲傷。音樂在孤獨寂寞時陪伴您,在傷心難過時安慰您。音樂是人們一生離不開的伴侶。

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大家開始有了自己的選擇,對產品的外觀,音質有了更多的需求。產品也初步走向了市場化運做,市場經濟的出現,使產品逐漸多樣化,普通消費者有了更多的選擇。但是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嚮往擁有更專業的音質效果,已經不在滿足於可以聽的水平,還要聽出音質效果,聽出感覺。當時的音響已完全脫離了無線電收音機而自成一派,並經過了單聲道磁帶錄音機、單聲道收錄機、雙聲道立體聲收錄機的快速演變。中國Hi-Fi音響的真正興起應該是由組合式音響過渡到個性化的音響組合這一時刻,即音源、功放、音箱作爲獨立的單件形式出現,並由發燒友進行個性化的搭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