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昌齡的《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作爲“七絕聖手”、“詩天子”,有一首詩被後人評爲“七絕第一”,自然無可厚非,全詩用平凡的語言,描繪出了廣闊的空間和連綿的時間,慨嘆國無良將,明代李攀龍稱其爲“七絕第一”,“唐人七絕壓卷之作,”至今,《出塞》認作爲邊塞詩的代表。

《唐詩絕句類選》:“秦時明月”一首,用修、於鱗謂爲唐絕第一,愚謂王之渙《涼州詞》神骨聲調當爲伯仲,青蓮“洞庭西望”氣概相敵。第李詩作於淪落,其氣沉鬱;少伯代邊帥自負語,其神氣飄爽耳。

《唐詩摘鈔》:中晚唐絕句涉議論便不佳、此詩亦涉議論,而未嘗不佳。此何以故?風度勝故,氣味勝故。

《網師園唐詩箋》:悲壯渾成,應推絕唱。

唐代最經典邊塞詩15首,你知道是那幾首?那幾位大詩人嗎

2、王之渙的《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的一首《涼州詞》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詩中側面描寫了戍邊戰士的苦寒,春風吹不進玉門關,此乃點睛之筆,後人之所以評其爲七絕第一,還有一點原因,很多學者認爲此詩爲諷喻詩,巧妙地用春風不度玉門關反襯了在宮廷享樂的帝王,他們不關心戍邊將士的生活,盡情享受春風。

在當時,此詩非常火,傳說王之渙、王昌齡、高適三人曾到酒館賭詩,最美的歌妓最後唱的一曲,就是王之渙的《涼州詞》,就是“旗亭畫壁”典故的由來。

明代才子解縉曾爲朱棣御扇題此詩,只是不小心少了一個“間”字,朱棣生氣地問:“愛卿不會背誦王之渙的《涼州詞》嗎?”解縉急中生智,答道,“這是臣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歌妓演唱、朱棣也喜歡,可見,王之渙的《涼州詞》在古代有多火!

3、王翰的《涼州詞》,一位詩歌比詩人還要出名的典範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描寫出了戰士們欲沙場報國,不惜馬革裹屍的壯烈豪情,當然,也有人認爲全詩主題是個“哀”字,反映的應該是反戰情緒,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4、曹松的《已亥歲》又是一位詩歌比詩人還要出名的典範,前三句可能你沒聽過,第四句一定聽過吧。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箋註唐賢三體詩法》:此詩自來錯會,用意深切尤在上。

《唐詩品彙》:謝(枋得)雲:仁人君子聞此詩者,必不以干戈立功名矣。

《增訂評註唐詩正聲》:郭雲:仁人之句,衛、霍亦當含愧(末句下)。

《載酒園詩話又編》:(曹松)集中之最,終當以《己亥歲》首篇爲冠。

《唐人絕句精華》:末句極沉痛,以萬骨換侯封,是何政策!

5、王昌齡《從軍行》(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眺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其中“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堪稱是名篇中的名句,表明邊塞將士誓死殺敵的氣概。也許在王昌齡衆多邊塞詩中,唯有《出塞》可與這首《從軍行》一爭高下了!

6、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歌過長,在此不便寫出,請見諒!本詩爲岑參成就最高的三首邊塞詩之一,全詩內涵豐富寬廣,色彩瑰麗浪漫,氣勢渾然磅礴,意境鮮明獨特,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堪稱盛世大唐邊塞詩的壓卷之作。其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詩句已成爲千古傳誦的名句。

範大士《歷代詩發》評此詩:酒筆酣歌,才鋒馳突。“雪”字四見,一一精神。

張文蓀《唐賢清雅集》曰:嘉州七古,縱橫跌蕩,大氣盤旋,讀之使人自生感慨。有志者,誠宜留心此種。看他如此雜健,其中起伏轉折一絲不亂,可謂剛健中含郟後人競學盛唐,能有此否?

7、高適《燕歌行》,作爲唐代四大邊塞詩人之一,王之渙、岑參、王昌齡皆有邊塞詩名篇,論邊塞詩那怎麼少得了高適,詩歌過長,不宜展示。全詩氣勢暢達,筆力矯健,氣氛悲壯淋漓,主旨深刻含蓄。《燕歌行》是高適的代表作,不僅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近人趙熙評語),而且是整個唐代邊塞詩中的傑作,千古傳誦。

王夫之:詞淺意深,鋪排中即爲諷刺。此道自“三百篇”來,至唐而微,至宋而絕。

唐代最經典邊塞詩15首,你知道是那幾首?那幾位大詩人嗎

8、李白《塞下曲》(其一)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爲斬樓蘭。

末句表現詩人甘願赴身疆場,爲國殺敵的雄心壯志。“直”與“願”字呼應,語氣斬截強烈,一派心聲,噴湧而出,自有奪人心魄的藝術感召力。

《唐詩箋註》:四十字中,不假雕鏤,自然情致。

《精選五七言律耐吟集》:四語直下,從前未見此格。忽從天外落筆,想見用筆之先已掃盡多少!

《增訂唐詩摘鈔》:三、四一氣而下,妙極自然,故不用對。另是一體,究非常格。

9、楊炯《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爲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全詩寫士子從戎,征戰邊庭的過程和心情,從而表達了國家有事、匹夫有責的使命感和建功立業的豪邁情懷。

《唐詩廣選》:蔣仲舒曰:三、四實而不拙,五、六虛而不浮。

《唐詩鏡》:渾厚,字幾銖兩悉稱。首尾圓滿,殆無餘憾。

胡應麟《詩藪》:“究其體裁,實爲正始。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語麗音鴻,允矣,唐初之傑。三、四着色,初唐本分。五、六較有作手,而音亦仍亮。一結放筆岸然,是大家。

10、李頎《古從軍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雲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全詩句句蓄意,步步逼緊,最後才畫龍點睛,着落主題,顯出其諷刺筆力。

《唐風定》:音調鏗鏘,風情澹冶,皆真骨獨存,以質勝文,所以高步盛唐,爲千秋絕藝。

《唐詩緒箋》:週末“漸石”之章,不勝哀怨,讀此令人心酸,有不忍聞者。

《唐賢三昧集箋註》:氣格雄渾,盛唐人本色。一結寓感慨之意。

11、李賀《雁門太守行》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爲君死。

全詩意境蒼涼,格調悲壯,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和藝術魅力。

一般說來,寫悲壯慘烈的戰鬥場面不宜使用表現穠豔色彩的詞語,而李賀這首詩幾乎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成爲唐詩中邊塞詩的“奇觀”,這是李賀創作詩歌的絕招,他的可貴之處,也是他的難學之處。

曾季狸《艇齋詩話》:李賀《雁門太守行》語奇。

12、祖詠《望薊門》

燕臺一望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

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沙場烽火侵胡月,海畔雲山擁薊城。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此詩寫詩人到邊地見到壯麗景色,抒發立功報國的壯志。

《唐風定》:整峻高亮。睥睨王、李。

《詩源辨體》:“燕臺一去”一篇,實爲於鱗諸子鼻祖。

《彙編唐詩十集》:唐雲:調高語壯,是盛唐最上格。

《唐詩箋要》:格調高秀,自不待言。“生”、“動”、“侵”、“擁”,皆煉第五字。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調高氣厚,爲七言律正始之音,惜不多見。

13、王維《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此詩反映了邊塞生活的苦寒,詩人由於被排擠而產生的孤獨、寂寞、悲傷之情、看到大漠的雄渾景色中情感得到薰陶、淨化、昇華後產生的慷慨悲壯之情。是古代紀行詩代表作之一。

徐增《而庵說唐詩》評此詩:“‘大漠’‘長河’一聯,獨絕千古。”

王士禎《唐賢三昧集箋江》評此詩:“‘直’‘圓’二字極錘鍊,亦極自然。後人全講煉字之法,非也;不講煉字之法,亦非也。”

趙殿成在《王右丞集箋註》中評此詩頸聯兩句說:“親見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高度評價此詩頸聯兩句:“‘明月照積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懸明月’‘黃河落日圓’,此種境界,可謂千古壯觀。求之於詞,唯納蘭容若塞上之作,如《長相思》之‘夜深千帳燈’,《如夢令》之‘萬帳穹廬人醉,形影搖搖欲墜’差近之。”

唐代最經典邊塞詩15首,你知道是那幾首?那幾位大詩人嗎

14、盧綸《塞下曲》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詩句雖然沒有直接寫激烈的戰鬥場面,但留給了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營造了詩歌意蘊悠長的氛圍。

《唐詩訓解》:中唐音律柔弱,此獨高健,得意之作。此見邊威之壯,守備之整,而惜士卒寒苦也。允言語素卑弱,獨此絕雄健,堪入盛唐樂府。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中唐高調,句句挺拔。顧璘曰:健。所謂古樂府者,此篇可參。

《詩源辨體》:綸五言絕“月黑雁飛高”一首,氣魄皆調,中唐所無。

15、陳陶《隴西行》(其二),又是一位詩歌名聲大於詩人名字的代表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

全詩變現了將士忠勇敢戰的氣概和獻身精神。

圖文均來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