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詩人趙曉夢長詩《釣魚城》研討會在合川舉行

中訪網訊 5月10日-12日,“釣魚城中國名家筆會”在重慶合川開幕,60餘位知名詩人、作家、學者參加筆會,深入釣魚城古戰場遺址、范家堰考古發掘遺址採風創作,並就長詩創作、“釣魚城保衛戰”等話題展開討論。“《釣魚城》長詩單行本首發式暨研討會”同時舉行。

知名詩人趙曉夢長詩《釣魚城》研討會在合川舉行

重慶市合川區釣魚城是我國保存最完好的古戰場遺蹟。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兵臨釣魚城。在當地將士頑強抗擊下,蒙古大軍不能越雷池半步。“釣魚城保衛戰”時長逾36年,寫下了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以弱勝強的戰例。蒙哥汗亦在此役中身亡,迫使蒙古帝國從歐亞戰場全面撤軍,釣魚城因此被歐洲人譽爲“東方麥加城”和“上帝折鞭處”。這段歷史傳奇也因此吸引無數文人墨客感嘆書寫。

知名詩人趙曉夢長詩《釣魚城》研討會在合川舉行

參加此次筆會的有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吉狄馬加,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主任葉延濱,四川省作協黨組書記侯志明,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副主任、四川省作協副主席、成都市文聯主席梁平,重慶市作家協會主席陳川、重慶市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辛華,《解放軍報》文化部主任劉笑偉,《解放軍文藝》主編姜念光,《光明日報》文藝部執行主任鄧凱,《作家》雜誌主編宗仁發,《詩刊》主編助理霍俊明,教育部長江學者、西南大學文學院院長王本朝,以及唐曉渡、李瑾、老房子、何言宏、蔣登科、張德明、尚仲敏、李鋼、邱正倫、李海洲、王傑平、吳向陽、趙智、熊焱、柳衛東、魏東、劉清泉、胡萬俊、何房子、鄒智勇、凌澤欣、胡中華、符力等60餘位來自全國的知名詩人、評論家、學者。中共合川區委書記李應蘭,中共合川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盧波,合川區副區長張宏,重慶師範大學涉外商貿學院黨委書記馬文華、院長李明海等嘉賓參加活動並致辭。

知名詩人趙曉夢長詩《釣魚城》研討會在合川舉行

2019年1月,《草堂》詩刊用23個頁碼,推出中國作協會員、合川籍詩人趙曉夢創作的1300行長詩《釣魚城》,這也是首部以“釣魚城保衛戰”爲寫作背影的長詩作品。在這部作品中,趙曉夢表現出傑出的詩歌技藝,對複雜歷史的解讀詮釋力,以及罕見的長詩掌控能力。2019年5月,由小衆書坊出品、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釣魚城》長詩單行本面世。吉狄馬加和著名詩評家、重慶市文聯榮譽主席呂進爲該書作序推薦。吉狄馬加在序文中評價稱:“整首詩是一條滔滔東去的大河,更是展示詩人的心靈史。洶湧時是他的情感在釋放,低緩時是他的思想在凝聚和結晶,而更多的時候出現的沉鬱和細細的憂傷,是他對人類的悲憫心在嗚咽和瀰漫。”

知名詩人趙曉夢長詩《釣魚城》研討會在合川舉行

據悉,趙曉夢爲了寫好《釣魚城》,進行了長達十餘年有意識的準備,光收集和鑽研書籍資料就達三百多萬字;創作歷時大半年,數易其稿,有時爲一個詞的準確和一個意象的新穎,甚至花費數月功夫推敲。趙曉夢在釣魚城下出生、長大,當年宋蒙(元)兩軍交戰的“三槽山黑石峽”就在他家門口的龍洞沱瀝鼻峽。對趙曉夢來說,釣魚城是他學生時代春遊目的地、回鄉探親必經的指路牌,“我熟悉它古老而又年輕的模樣,熟悉它的每一道城門每一個景點每一段歷史。”釣魚城所在的合川,是他成長的家鄉。釣魚城的人文歷史,是他作爲詩人要表達的對象。當成長的生命經驗與詩歌創作交融,所寫出來的作品,必然帶有生命和記憶的體溫。

知名詩人趙曉夢長詩《釣魚城》研討會在合川舉行

在5月11日下午舉行的研討會上,詩評家和詩人們,高度評價《釣魚城》在長詩創作領域內取得的成績。趙曉夢從詩人的角度去感知、表現重大的歷史事件,得到衆人的稱讚。有人認爲,在《釣魚城》展現出的長詩寫法,打破了一般西方敘事長詩的寫法和路數,採用了東方詩人的寫法,抒情史詩的寫法,形成了敘述的抒情倫理學,人文邏輯很強。有人提到趙曉夢以戲劇化、抒情性表達他對歷史感知,創作了意象,避免了歷史說教,而是貼着人性悲憫的情懷寫作。

知名詩人趙曉夢長詩《釣魚城》研討會在合川舉行

吉狄馬加對《釣魚城》的評價既立足於具體的文本,又上升到對當下長詩該如何寫作的高度。他提到,詩人們應該真正立足中華大地,從五千年曆史河流中汲取創作營養和素材。“合川釣魚城歷史悠久,名揚中外。用文學、詩歌的形式,把它講好,也有利於我們更好樹立文化自信。這首長詩,對於詩人怎麼依託歷史文化遺產,依託重大的歷史事件去創作,去把握人在歷史變化中的命運和思想,從思想上和藝術上,都對詩壇深具啓發意義。”吉狄馬加還認爲,趙曉夢《釣魚城》這部長詩,有他自己作爲詩人主體的精神,“我們是詩人,對於歷史遺蹟,必須賦予人文意義和精神高度。”

葉延濱看到《釣魚城》第一個想法是,“竟然斗膽寫這麼難的題材。”但讀着讀着,他還是佩服,“能把歷史之石劃開”。葉延濱說,一位詩人對家鄉最值得驕傲的文化遺產,用自己的心血,獻上一個紀念碑式的結結實實的東西。不管對他的看法如何,都不可能繞過這部作品。葉延濱還提到,趙曉夢這部作品像扔下一塊大石頭,給人啓發,“中國詩壇空前繁榮,但也空前蕪雜,有不少泡沫。這部作品讓我們感覺到,詩歌還是有他的大道。這種大道守正的精神,對得起我們千年文化的詩歌大國的傳統 。”葉延濱認爲,趙曉夢寫釣魚城的切口很好,“要對歷史進行評價是很困難的。尤其是像釣魚城這樣的戰爭。但趙曉夢沒有去評價,他聰明地繞過了地雷區。他充分發揮了詩人的長處。他寫了人的命運,寫了戰爭對人性的絞殺。他用悲憫的情懷寫了命運的不可預測性。他成功地運用命運、時間、語言三個關鍵詞,把歷史文化遺產變成詩歌的語言,形成了屬於趙曉夢的詩歌語言。”

四川省作協黨組書記侯志明說,趙曉夢在《釣魚臺》長詩創作的過程中,“以詩人的語言,哲學家的思考,歷史學家的分析能力,新聞記者的敏銳,以重慶合川子弟的情懷,研究了釣魚城,琢磨了釣魚城,寫出了《釣魚城》這樣的長詩。這對四川詩歌、重慶詩歌,必將起到積極影響。”

研討會由著名詩人梁平擔任學術持人,他說,趙曉夢1300行長詩《釣魚城》,是首部以“釣魚城保衛戰”爲寫作背影的長詩作品,也是他作爲合川人對故鄉深沉的感情的凝結。在這部作品中,趙曉夢表現出傑出的詩歌技藝,對複雜歷史的解讀詮釋力,以及罕見的長詩掌控能力。宏大敘事與個體抒情有機融合,歷史意識與生命體驗互滲互補,讓一段沉重殘酷的歷史充滿了人類心靈的體溫,成就了一種血色浪漫的審美特質,既厚重大氣又顯靈性充盈。

王本朝是趙曉夢的大學老師。對於愛徒的作品,他也是讚賞有加。“這部長詩,在我心中,也是沾染精神、靈魂、情感、歷史的大詩。釣魚城的歷史,在歷史上很清楚,但很少被帶進文學。沈從文把湘西帶進了文學史,而趙曉夢的這部作品把釣魚城帶進了文學史。”他還提到,敘事詩很容易受敘事的侷限,受歷史侷限,容易被歷史牽着走,但“趙曉夢這首詩,是牽着歷史走。”

唐曉渡認爲《釣魚城》這部作品很像一場精心組織的戰役,很好地處理了詩歌自發與自覺的關係。宗仁發認爲,趙曉夢找到了自己獨特的寫作切口 ,“他讓文學與歷史在這個文本上得到一次匯合。而且他寫的人,都抓住了每個人最糾結的那部分。”霍俊明注意到《釣魚城》的詩歌機制、紋理,“繁密又有彈性。對人物進行了舞臺獨白式的處理,形成了一種三重奏的結構。而且這首詩突破了以往長詩往往只有一箇中心的寫作方式,選擇了三個板塊都是中心的寫法。”

姜念光說,自己作爲讀者、詩人同道,認爲《釣魚城》有很強的個人色彩、地域色彩,“把川渝人磊落、瑰麗的氣質,表現得很充分。”作爲軍旅詩人,姜念光也提到,軍事題材是很難把握的,“戰爭是很殘忍的,它毀滅生命。從更高意義來說,戰爭是很難說是正義還是不正義。趙曉夢很好地面對這個問:他放下這個爭論,這是智慧的做法。他超越了具體的勝負,回到了人自己的生命體驗。所以這部作品既是軍事題材的作品,又超出了軍事題材。”

蔣登科說,他讀了很多長詩,最大的印象是,面目模糊,但讀了趙曉夢這首長詩,認爲“他是經過精心策劃的。每一個人物都在那表演,達到多線條的組合。通過時間串起來,形成對時間和命運戰爭的思考。這個戲劇化效果演出的導演是趙曉夢。”

在李瑾看來, 趙曉夢通過詩歌回到釣魚城,不是要成爲無數個離鄉者的代言人,也不是以所謂靈魂還鄉完成自己的精神救贖,而是試圖藉助這樣一座石頭城,展現一個重大歷史事件中“何者爲人”“人能何爲”這樣一個命題。趙曉夢沒有侷限於戰爭的正義與否、人物的忠奸與否、行爲的對錯與否上,而是透過釣魚城內外的九個人折射華夏人民的苦難輝煌和華夏文化中的集體英雄主義,並藉以反思戰爭、人類。

鄧凱把《釣魚城》讀了三遍,第一遍他讀得有些透不過氣來,一是因爲對這段歷史不熟悉,詩中不斷出現的“我”需要一一甄別身份,二是常常爲詩中人物在生死攸關時的艱難抉擇而揪心。第二遍、第三遍就越讀越輕了,就像水落而石出,就像樹葉褪盡綠色,只剩下葉脈,這首長詩的筯骨也越來越清晰。他還提到,《釣魚城》具備了史詩性的品格,“一是有歷史內容,二是有思想深度,三是有生動的情節。”

張德明認爲,四川詩人趙曉夢新近創作的抒情長詩《釣魚城》,在歷史與抒情的組合和調配上是處理得較爲到位的,這部長詩既有效闡發了歷史的多重意味,又將詩人面對歷史時的豐富情感和複雜心緒生動敞現出來,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準。他說,“從歷史演繹與情感抒發等不同層面對這部長詩加以分析和闡釋,是可以揭示其不俗的審美個性,彰顯其獨特藝術魅力的。”

何言宏說,趙曉夢的《釣魚城》,可以作爲一種值得關注的寫作現象,對於中國古遠歷史的挖掘表現,用長詩的方式表現特別值得關注。他的成功在於能夠對這樣一個歷史故事超越性的寫作,這種超越性可以從好多緯度來有所表現,也是他提供給我們類似題材長詩的經驗。還有一個,他的時間意識,時間主題實際是《釣魚城》值得關注和探討的。“再給一點時間”,那種突出時間意識的緊張,這種貫穿性的主題和結構方式,在每個部分、每首詩裏面都會以不同的方式來呈現。這首詩裏面所提供的經驗、超越性是非常豐富的。

邱正論說,過去我們的寫作老是停留在敘事文學的基礎上,趙曉夢《釣魚城》打破了西方敘事史詩手法,凸顯了東方詩人的寫作模式,是“抒情史詩”。第二個,他整個寫作裏將教化能力學轉化爲了紀實的抒情能力學,這種他是有思考的,而且這部史詩他是在宏觀上構成了一個書寫的人文邏輯在裏面,所以在文本上解放了以前的寫作史詩路數。

劉清泉認爲,抒情,是未來中國長詩的唯一正確走向!敘事不過是抒情的手段而已。爲此,必須回答三個問題:如何把長詩寫短,把大詩寫小,把史詩(主要是有關生死的長詩,也可稱“死詩”)寫活。正好,你的《釣魚城》在寫作實踐中精準地給予了回應,堪稱藍本甚至範本。

劉紅立說,“物質的釣魚城能夠存在多少年,精神的釣魚城就會存在多少年。或者說,精神上的比物質存在的時間更長。趙曉夢這本書就是物質和精神的融合,所以我相信他會長久的存在下去。”劉笑偉在發言中也說,《岳陽樓記》是一座樓,像這樣的文學作品數百年之後還能煥發出精神的光芒,讓大家記住它,我想《釣魚城》也會爲我們留下一座城,一座文學之城、詩歌之城。

據悉,此次筆會活動由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中國作協《詩刊》社、四川省作家協會、重慶市作家協會指導,合川區文聯主辦,重慶師範大學涉外商貿學院、合川區釣魚城研究院、合川區作協承辦,中國詩歌網、成都市作家協會、《草堂》詩刊社、小衆書坊、巴金文學院、成都文學院協辦。11日晚上,還舉行了“江山如畫——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詩歌朗誦會,詩人們紛紛登臺朗誦自己的詩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