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臺灣最大太陽能製造商茂迪股份宣佈其崑山工廠因訂單急劇縮減而停工,引起行業一片譁然。據悉,茂迪股份電池總產能共約3.6GW,生產工廠基地包括桃園、臺南,及蘇州崑山、馬鞍山與徐州等地,其中崑山電池片產能800MW。

“像茂迪這樣解散崑山基地的事件不會是個案,臺灣絕大部分電池產線成本都處於一個相對較高的水平,老牌專業電池廠商和一些長期失血的電池廠商正在逐漸退出。

綜合來看,下半年三季度電池行情會有所走弱,但比一季度好,四季度後,扶貧和領跑者在12.31之前有很多項目必須併網,會刺激電池片需求。”通威股份相關負責人近日在半年報電話會議中說到。

根據通威股份2018年財報,上半年通威電池片業務銷量約 3GW,在5.4GW電池產能規模的基礎上,繼續保持滿產滿銷(產能利用率100%以上),同比增長 66%,毛利率16.68%。

同比2017年毛利率 17.28%略有下降,通威股份稱一季度由於受制於終端需求未釋放,而生產成本高,所以毛利率呈現相對較低;二季度4-5月多晶電池毛利率率先超過20%,單晶在20%以下,5月底多晶電池需求走弱後,單晶電池需求走強,毛利率超過20%。

531光伏新政後,電池片的價格跳水,停產消息不斷,只有持續保持成本價格優勢的企業才能在這一輪行業低谷中生存。電池成本受工藝改進、效率提升,以及去瓶頸化,都會對成本產生影響。

目前,各家制造商電池片非硅成本基本可分爲四個區間:第一梯隊的公司爲通威股份與隆基股份泰州工廠,通威股份歷來做在行業平均水平線以下,已降至0.3元/W以下,隆基成本在3毛左右。

通威股份在電話會議中表示:“和我們成本最接近的是隆基主泰州工廠的電池產線,其工廠前十年享有免租金,且電池不對外銷售,可以給自己的需求做定製化生產,有特別的質量要求,所以有成本上的差異。”

緊隨其後處於第二梯隊的是晶科、晶澳、天合、阿特斯等主流組件廠商新建的電池產線,以及新進入的專業電池廠商如愛旭、展宇,由於產線較新,和通威股份差異不大,成本3毛5左右。

第三梯隊,國內中小產線,如大全新能源的電池線等,很多產能在幾百MW-1GW之間,成本處於行業平均水平,即4毛-4毛5左右;第四梯隊,不正常運營的電池線,如之前的英利和最近的海潤等,成本和臺灣絕大部分電池產線一個水平,在6毛錢左右。

通威一位高層稱:“任何一個在快速發展的產業,都是過剩的,它需要優質產能去淘汰落後產能。行情不達預期時,那我們就去搶佔競爭對手的市場,比如取代臺灣10%的落後產能。”

從整體看,光伏行業在多晶硅、硅片、組件、逆變器等生產環節已經形成了巨頭鼎立的市場格局,只剩下電池環節,因爲成本處於“微笑曲線”的底部,以及各家企業自有產能的限制,此前並沒有具有代表性的巨頭出現。

毫無疑問,經過這一輪行業低谷後,電池片巨頭時代也將到來。

通威的目標,即成爲這個環節的巨頭。以這兩年的發展來看,他正在逐步做到。根據通威擴產計劃,其成都三期3.2GW以及合肥二期2.3GW高效單晶電池項目預計2018年四季度建成投產,如此2018年底通威電池產能將達到約10.9GW,快速成長爲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製造商。

除了產能的逐年積累,在客戶合作方面,除韓華外,通威已與全球前十大下游太陽能組件商中的九家建立了長效合作關係,未來其領先優勢和話語權優勢會越發明顯。

另一方面,有着全球最大高效PERC電池製造企業之稱的愛旭太陽能亦加快了發展速度,其在廣東佛山、浙江義烏均設有大型生產製造基地,年產高效晶硅太陽能電池5.5GW,其中雙面單晶PERC電池5GW、高效多晶電池500MW。

預計2018年4季度愛旭太陽能電池總產能將達到9.3GW,其中雙面單晶PERC電池爲8.8GW。2019年,P型PERC電池片效率突破22.5%。

來源:微信公衆號-新能情報局出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