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涂膜烘干过程中空气气泡或溶剂蒸气泡留存于漆层内,表面漆膜快速成形,气泡膨胀并溢出透过漆膜,形成四周鼓起,泡中有孔洞的现象称为气泡孔 。

涂层测厚仪

泡的中央呈针孔的漆膜破坏现象称为气泡针孔;在严重的场合气泡将漆膜炸开溢出,孔径达0.3~0.8mm,称为爆裂气泡孔。

病因

它的病因与气泡病因基本相同,是在以下的特定条件下气体膨胀,使气泡的漆膜穿孔破裂而形成。

1)涂装环境干热的*或空气流动过速。

2)喷涂气压太低,漆膜层喷涂过厚。

3)各喷涂道之间隔时间(即晾干时间)不足。

4)喷涂后加热(升温)太快。

5)加热源过热或靠漆面太近。

6)所使用的稀释剂不适当。

7)腻子涂刮技术不良,被涂物的缝隙和腻于层未封固。

预防

1)使用规定溶剂,在干而热的工作环境时添加合适的助剂。

2)使用正确的气压,控制漆膜厚度。

3)在各层间和烘干前留足晾干时间。

4)检查烘干室温度和车体钢板温度,并适度调整之。

补救方法:与气泡、针孔相同。

针孔

涂膜上有针状小孔或像皮革的毛孔那样的小孔的现象称为针孔,孔的直径为100微米左右,它不仅在表面有凹坑,且深达到底层。 在焊接部位因焊剂残留产生的涂面小孔或起泡称为焊药针孔,还有在电泳涂装过程中电解气泡等产生的孔径在 以下的针孔称为电泳针孔。

病因

1)涂料的流动性不良,流平性差,释放气泡性差。 尤其色漆喷涂于有粗膜现象的底漆或面漆层上。

2)被涂物面有小孔。 在重新涂装前所做的整平工作未能将留存在原有漆面上的针孔完全清除。

3)喷涂后晾干不充分,烘干时升温过急,表面干燥过快。

4)被涂物的温度过高或被涂物面有污染(如焊药等)。

5)涂料中混入异物(如水)。

预防

1)应避免底漆或第一道面漆的干喷。 确定正确的喷涂黏度及喷涂气压。

2)彻底整平旧漆面, 以去除所有已呈现之针孔。 确保被涂物面清洁。 注意被涂物的温度。

3)正确掌握刮涂技术,并以整平底漆喷涂于有腻子的部位上。

4)喷涂后应按规范晾干,烘干时升温不应过急。 添加挥发慢的溶剂使湿涂膜的表干减慢。

5)改善涂装环境,防止异物混入漆料中。

补救方法

1)以湿或干式打磨受影响之漆膜至能确实消除针孔的深度再重喷。 或除去受损的漆面露出底材后重喷,切不可试图以整平底漆连续干喷来填补针孔。

2)腻子层经打磨后而显露的针孔,应以刮刀与被涂平面成!"#角涂布一薄层腻子。 这样可确保使腻子能压填入孔中,且不致因刮刀移动而被拖出。

1)如针孔成为喷涂工场之常见问题时,应检查并调整各项有助表面快速干燥之因素—漆料的黏度、稀释剂的种类、环境气温及空气流量。

2)电泳针孔的病因及防治详见下节。 “电泳涂膜弊病、病因及其防治”一文。

气泡孔实例:有两家汽车厂分别在调试自动静电涂装机和新建面漆喷涂线过程中,在重喷次数多的部位(门框、门板上部)和烘干室热风口对照的表面的涂膜在烘干后产生“痱子”、针孔等漆膜弊病。

病因

1)喷涂膜厚(仪器:涂层测厚仪)超过所用合成树脂烤漆的施工极限膜厚(如>50微米),一般面漆两道“湿碰湿”或杯式自动静电涂装机一次喷涂,涂膜厚度应控制在(40±5)微米,范围内;

2)晾干时间不足或升温过急,使漆膜涂面过早封闭,使涂膜内的溶剂来不及挥发, 随后溶剂蒸气将表面膜鼓起, 鼓破的成为针孔, 不被鼓破的场合成为“痱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