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兩棲登陸戰”,說白了就是“跨越大海,直接糊臉”。。。就這方面而言,中國海軍一直存在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缺船”。

雖然現在並不缺少坦克、自行火炮等裝備,“山字輩”的071也成排成列。但問題在於:在現代化的兩棲作戰中,他們與陸地之間差了一個溝通的橋樑,即數量足夠的氣墊登陸艇。本期《軍聞局》,我們就來閒聊一下解放軍的氣墊登陸艇,也就傳說中的726型氣墊登陸艇。

雖然有些車都已經“快”到能水上飆車了,但登陸作戰可不只是一型裝備的事情

看過《拯救大兵瑞恩》的筒子們想必都見過“傳統登陸作戰”——衝擊搶灘戰術,主要是由登陸艦艇將人員和裝備直接送上灘頭。

且不論這種戰術的侷限性(比如大規模登陸需要選擇灘塗地形、潮汐對登陸艦隻的影響、軟質沙灘限制人員和裝備機動),單論如今各國陸空火力的增強,就已經讓搶灘登陸的戰術面臨挑戰。

諾曼底登陸時,陸軍要求高潮時登陸,以減少部隊暴露時間;海軍要求低潮時登陸,降低登陸艇的破壞;於是最後選了個不高不低的時刻登陸

於是從60年代開始,“垂直登陸”、“超視距登陸”和“均衡裝載”等理念相繼出現。其核心是利用直升機、氣墊登陸艇等裝備,搭載人員、物資從敵方雷達視距外發動攻擊,避免兩棲艦隊直接暴露在對方的火力下。

這樣的理念直接催生出了“兩棲攻擊艦”、“船塢登陸艦”等新式兩棲戰艦。新戰艦也帶來了更多的選擇:可以選擇機械化登陸艇的傳統搶灘,也能進行直升機垂直登陸,還可以用高速的氣墊登陸艇快速衝擊。。。

正所謂:水能載舟,亦可賽艇

對中國而言,071登陸艦的問世已經有些年頭,但與之配套的“氣墊登陸艇”卻是異常的低調。當中原因,個頭小不夠顯眼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數量太少。

倒不是因爲不受重視,主要是技術上的困擾,說白了還是老生常談的發動機問題。最初的幾艘726型,採用的是從烏克蘭進口的UGT6000型燃氣輪機。

但這種衍生自“噪音大戶”NK-12的發動機(NK-12就是圖-95熊大媽的發動機),在使用時同樣會產生巨大的噪聲。噪音也就忍了,它還會產生強烈的低頻震動問題。

所以726型出現後數量一直不多,大約只有3-4艘。所以相當長的時間內,衆多的071有些“大船等小船”的尷尬。。。

爲解決726型氣墊登陸艇的發動機問題,中航工業在“太行”渦扇發動機的基礎上,發展出QC-70小型燃氣輪機。

與烏克蘭的UGT6000相比買國產QC-70雖然在最大功率上低一些。但自身重量卻要輕出許多,同時還解決了讓人頭疼的低頻震動和噪音大的問題。

根治了“心臟病”問題後,氣墊登陸艇開始量產,是爲726A型。原有的幾艘726也陸續升級到726A型。

從整體佈局上來看,726A型與美國的LCAC相似,但尺寸略大。載重量約爲60噸上下,一次可以運載一輛主戰坦克或兩輛步戰車。在浪高1.5米的三級海況下擁有50節左右的航速。

按照每艘071型登陸艦裝載4艘726A的數量來算,海軍現有的6艘071基本算是僅次於美國海軍的兩棲投送力量。

在071和726A組團成功,“小平頂”075的面紗逐步被揭開的今天,中國兩棲作戰能力正在持續增強。未來可期,或許不久我們真的可以實現“跨過海峽去。。。”(作者署名:軍事編輯部GO)

《出鞘》完整內容請關注新浪軍事官方微信搶先查看(查看詳情請搜索微信公衆號: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軍事官方微信完整首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