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題

來湊個熱鬧,談談“被需要”。

這是一個聽起來就讓人心頭一暖的詞,你褪下無堅不摧的鎧甲,坦誠地說,“我有一些麻煩了,請你……”而我就在這最重要的時刻挺身而出,爲你解決了心頭煩惱。

你對我有需求,當我滿足了你的時候,我感到有用,我感到有意義,我感到自己有存在的價值。

不管我們怎樣平凡,在“被需要”的這一刻,就是別人的superhero.

被需要是一種很棒的狀態,但如果把“被需要”當做目標去刻意追求,一切就都變味了。

人是這樣,基金產品亦是如此。

當人開始擔心自己不被需要的時候,會恐懼,會害怕自己從此被集體孤立,被社會淘汰,於是努力去“扮演”一個“被需要”的角色,會“處處爲他人着想”。

當這種美德被執行過度時,人就會在盲目地回應他人的訴求中獲得空洞的自我實現。

同樣的,當一隻基金開始擔心自己不被市場需要,也會感受到被清盤支配的恐懼,會努力的迎合大衆的需求,跟蹤市場上的一切熱點,過度擇時,大張旗鼓地宣稱自己爲全能賺錢王,對於宣傳材料上一切過度包裝過的賣點都毫無底氣。

市場上漲時,他們大肆宣傳,生怕有人不知道自己的業績,在市場短暫的中繼行爲中過度反應,首先跳出來告訴所有人“穩住!”但其實自己是最不淡定的那一個。

當基金開始專注“演員”事業,費盡心思地去“扮演”一個“被需要”的角色,我想不過多久,市場就會代表月亮消滅它。

所以說,不把“被需要”當做刻意追求的目標,纔是人間正道。

當人的存在和所做的事情有價值的時候,自然會產生“被需要”的狀態。

同理,當基金產品能實實在在爲持有人帶來長期收益的時候,也會獲得相當高的羣衆呼聲,口碑由此產生,一傳十十傳百,成爲實至名歸的“牛基”。

對基金來說,是否“被需要”,“被需要”的程度如何,

可以大致通過規模情況簡單判斷一下:

隨手拉一下富二家若干只產品的規模:

(數據來源:wind,截至2018年6月6日)

2005年底富國天惠(161005)剛剛誕生的時候,也才5億左右的規模,被持有的數量並不太多。

在當時,誰也看不到這隻基金若干年後的輝煌,可以說當時的天惠不爲人所知,也不爲太多人需要。

一路走來,這隻低調的產品和它的主人朱少醒沒有想過迎合任何人的需求,只專心做好自己,做好一件事:精選個股

而今天惠已經是60多億的規模了,經歷了時間的洗禮,10年10倍的業績是扮演不出來的,人們發現自己需要這樣穩重大氣的產品,富國天惠也就自然而然地實現了“被需要”的價值。

所以你看,人也好,基金也好,能處在被需要的狀態的確很贊,但不被需要的時候也不用努力去追求去迎合,踏踏實實,做好自己,做好業績,才能從“扮演”被需要的角色,變成“真的”被需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