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另一個區別是,此前的作品,如1986年的《盲眼鐘錶匠》和1996年的《攀登不可能之山》(Climbing Mount Improbable),多側重於說明作爲一種理論模型的進化機制,如何可能創造出那些被懷疑者認爲它不可能導致的複雜精妙結構(比如眼睛),而本書則旨在通過展示各方面證據說服人們相信,作爲一項事實的生物進化史,確曾在地球上發生過。★《自私的基因》作者,全球知名的科學家、偉大的演化論生物學家理查德·道金斯跨學科講述生命進化的證據,挑戰傳統觀念,顛覆我們對人類自身的種種想象。

(書蟲評論:)

三部曲都看完了,道金斯總是那麼吸引人,一開始看就放不下。這種達爾文鬥牛犬的架勢真是橫掃一切。膜拜!

原理是早就熟悉的,看這本書,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在於讓道金斯領着我在另一條小徑上欣賞進化論的美妙之處。 最喜歡的是每當道金斯提起一個我不熟悉的動植物名字,轉去查閱其資料的樂趣。

其實所有的生物都依然只是“中間型”,還在不斷進化的途中。

歐美有近40%的人相信神創論,不知道這些年中國的百分比是多少。。。現在哪怕中學生如果喜歡生物的,都該好好讀下這本書,有福啊。

爲駁斥進化論反對者而作,對中國人而言,意義有限

着墨於如何與神學論人士辯論和辨別真理的部分太多了,對於我這種沒有宗教信仰且在紅色唯物主義下長大的人,對於有人反對進化論倒是頭一次聽說。很有意思,反而想知道反方面的理論是怎麼講的……對不住作者了

推 薦

★《自私的基因》作者,全球知名的科學家、偉大的演化論生物學家理查德·道金斯跨學科講述生命進化的證據,挑戰傳統觀念,顛覆我們對人類自身的種種想象;

★道金斯具有強大的影響力,本書新書上市即榮登英美暢銷書圖書榜單前十名;BBC專門以“地球上*偉大的表演”爲名,邀請全球科學家、哲學家錄製交響曲,全球發佈(霍金、道金斯也在邀請之列),“地球上*偉大的表演”繼“自私的基因”之後已經成爲固定詞組。英美媒體轟動,《美國新聞週刊》專門撰文,贈與他一個光榮的稱號“達爾文的鬥犬”,此稱號曾被用於19世紀英國*偉大的博物學家赫胥黎。

★大量跨學科的分析,內容涉及考古學,物理學,化學,胚胎學,數學模型,能引起讀者極大的興趣。數百幅精美圖片,展現生命過程*神奇、*美妙的細節。

★繼續挑戰傳統觀念,他總會讓你感到意料之外的驚喜,書中所涵蓋的科學大多重述了相當標準的東西。這本書對日益增多的生物信息、生命起源、自然選擇和時機突變如何解釋不能簡化的複雜系統等問題,提出了有創造力的思考。

★憑藉極強的編故事的傳奇聲譽,道金斯將生命演化的過程演繹的妙趣橫生,一掃傳統書籍的枯燥。英國衛報盛讚:“這本書再次展現了道金斯作爲講解員的精湛的技巧。”道金斯在本書中延續了他編故事的傳奇聲譽,傳達一些使他接受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的各種鮮活的體驗。

內容簡介

《地球上*偉大的表演:進化的證據》是英國知名生物學家道金斯的又一部經典佳作。道金斯在書中運用大量跨學科的故事,數百幅精美圖片以及考古學,物理學,化學,胚胎學,數學模型,向我們證實:進化不僅是一個理論,而是一個不可避免的事實,它有着驚人的力量、簡潔和美好;進化和我們同在——在我們內部、在我們身邊、在我們之間;它的工作成就嵌在萬古的岩石中,在包圍我們的無窮無盡的、美麗的、奇異的生命形式中,這毫不意外——這是通過非隨機自然選擇的進化的直接結果——這是小鎮裏僅有的遊樂、地球上*偉大的表演。

作者簡介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1941—),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西蒙尼“公衆理解科學教授”,演化論生物學家。他是英國科學作家,幾乎每本書都是暢銷書,並經常在各大媒體引起轟動。2005年,英國《前景》雜誌會同美國《外交政策》雜誌評選出在世的全球100名*有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道金斯赫然在列。

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是道金斯*重要的代表作,他的基因觀念顛覆了我們對自身的幻覺,深刻影響了整整一個時代。其他主要作品有《盲眼鐘錶匠》《攀登不可能的山峯》《祖先的故事》《解析彩虹》《魔鬼的牧師》等。

書 評

★道金斯對於促進公衆理解科學的貢獻,無人能出其右,是他讓演化走近普通讀者的身邊,並從中獲益!

——演化博弈論之父、科學家約翰?博納德?史密斯

★道金斯被視爲當今*具爭議的演化論學家,毫不言過其實。但是,閱讀道金斯著作的一大樂趣在於,你可以不抱任何立場,純然享受他的精彩論證與解釋!

——《紐約時報》

★道金斯筆下的演化論毫不艱澀,即使非理科背景的讀者依然會被他充滿趣味的文字深深吸引。大力推薦這本紮實生動、有着數百幅精美插圖、堪稱近代探討人類*偉大理論——演化論——的**作品!

——《泰晤士報》

★本書看起來再簡單不過,其後果又是*的嚴重:創造論者只要發現一塊小小的反化石,那怕是指甲蓋兒大小那麼一塊,就足夠徹底打垮進化論。接下來的戰爭,肯定是血流遍野的諸神爭霸。可是,可能嗎?

——臺灣媒體

前言/序言

(一) 前言

證明進化的證據日益增多,並且空前有力;然而,與此矛盾的是,不瞭解情況的反對意見,也比我記憶中的多了許多。在本書中,我個人總結了證明“進化論”確實是一個事實的證據——進化“論”像科學中任何其他事實一樣,是無可爭議的事實。

這不是我寫的第一本關於進化的書,因此我有必要解釋它的與衆不同之處。這本書堪稱是我本人著作中的“缺環”(missing link)。《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和《延伸的表現型》(The Extended Phenotype)這兩本書,爲大家熟知的自然選擇理論提供了新奇的視角,但是它們並沒有討論證明進化本身的證據。我接下來的三本書,則以不同的途徑,試圖辨別並化解妨礙讀者理解進化的主要障礙。這些書,如《盲眼鐘錶匠》(The Blind Watchmaker)、《伊甸園之河》(River Out ofEden)以及三者之中我最鍾愛的《攀登不可能的山峯》(Climbing Mount Improbable)回答了諸如“半盲的眼睛有什麼用”、“短小的翅膀有什麼用”、“在大多數突變都有負面作用的情況下,自然選擇是如何工作的”這類問題。然而再一次地,這三本書雖然(爲讀者)清除了(理解進化論的)障礙,但是並沒有直接呈現“進化是一個事實”的實際證據。我最大的一本書《祖先的故事》(The Ancestor’s Tale)勾畫了生命的整個文前歷程,用喬叟式漫遊a 的方式,回溯時間來“尋祖”(ancestor-seeking),但是,這本書也只是預先認定了進化是符合事實的。

回顧這些書時,我意識到,我在任何地方,都沒有明確指出關於進化本身的證據,這是我需要彌補的一個重大鴻溝。2009 年看來是一個好時機,這一年是達爾文誕辰200 週年和《物種源始》(On the Origin ofSpecies,《物種源始》第一版)出版150 週年。毫不奇怪,其他作者也想到了這一點。這一年,我們看到了一些優秀著作,特別是美國演化生物學家傑裏? 科因(Jerry Coyne)的《爲什麼要相信達爾文》(Why Evolutionis True)。我對該書的高度評價發表在《泰晤士報? 文學副刊》上。

本書被我有遠見的文稿代理人——兢兢業業的約翰? 布羅克曼(John Brockman)暫定名爲《只是一個理論》(Only a Theory)。後來,我們發現這個標題已被布朗大學生物學教授肯尼斯? 米勒(Kenneth Miller)搶先用在了他那像書一樣厚的庭審答辯中,這類著名的審判有時會決定科學教學大綱,而肯尼斯? 米勒在那次審判中扮演了英雄的角色。無論如何,我始終都懷疑這個標題是否適合本書,因此當發現這個完美標題已經好端端地排入了另一個書架,我就不考慮用它了。幾年前,一位匿名支持者贈送給我一件T 恤,上面印有巴納姆式(Barnumesque)的口號——“進化,地球上最偉大的表演,小鎮上唯一的遊樂”。我不時穿着這件T 恤去演講,並以這句口號作爲演講題目,然後,我突然意識到——它正是本書的理想書名,雖然全句太長了點。我將它縮短爲“地球上最偉大的表演”。“只是一個理論”則恰好可以作爲第一章的標題(要預防性地加一個問號,以防止神創論者的“徵用”)。

吾妻拉拉? 沃德(Lalla Ward)則又一次地給了我無窮的鼓勵、有益的文體批評和現代風格的建議。這本書的構思和寫作開始於我擔任查爾斯?西蒙尼(Charles Simonyi)教授職位的最後幾個月,完成於我退休之後。在卸下西蒙尼教授的頭銜之際,自我們第一次重要的相遇14 年(並出版了7 本書)之後,我想再一次表達我對查爾斯的感激和欣賞。拉拉和我,祝願我們和查爾斯的友誼地久天長。

這本書要獻給喬什? 蒂莫寧(Josh Timonen),並致謝他和他的團隊;這個團隊小而專注,最早建立起了“Richard Dawkins.net”網站。從這個網站我們可以看出喬什是一位有創意的網站設計者,但這只是他驚人才能的冰山一角。喬什的創造天賦極爲深厚,但如果用冰山一角來形容他,實不足以表現他對我們的共同事業所貢獻的豐富才藝,亦不足以反映他那溫暖人心的幽默感。

書評:老爺子和神創論者的辯論

作者:超新星芋圓兔

時間:2013-12-17

可能是閱讀傾向的問題,對我來說這本書相比《自私的基因》可讀性要高的多——雖然是接近30W字的長篇幅科普讀物,讀起來卻非常順暢,連作者的零星的幽默感我也很好的get√了。

個人覺得良好的閱讀感不光來自作者成熟的寫作風格,更多是得益於作者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在對神創論者的駁斥中顯得尤爲精彩。

老爺子從最早的《自私的基因》開始,就一直在和神創論者進行爭論。從精力旺盛的大好青年一直到視力都不大好的老年,道金斯的科普著作出了一本又一本,但狀況似乎並未好轉。

儘管美國的公立學校不允許教授神創論知識,但從本書附錄來看,在歐洲的情況似乎沒這麼樂觀。

好多章作者都展示了和神創論者們的爭論狀況,有時候是鬥志高昂的,有時候是無可奈何的(第七章裏和溫迪的對話),有時候是淘氣的偷笑(P107 安德魯索要細菌樣本而不得時,幾乎可以體會到作者淘氣的笑容)。

每次闡述自己觀點的時候,作者也非常光明正大的拿出證據,並且詳細的解釋了其中容易造成讀者困擾的地方。這種理直氣壯的態度,讓溫迪等人的反駁更顯得沒有底氣。

但這也許是因爲作者不得不這樣。

神創論者可以不講推理、無視科學發現,但作者不能不講道理。生物的進化在歐洲本來就不是被普遍接受的,要用一百多年的科學研究成果去抗衡上千年的宗教傳統,沒有可信的證據和嚴格的推理是不足以取信於人的。

也由於是一本科普讀物,作者對各個科學概念都做了詳細的、深入淺出的闡釋。如果你不知道板塊漂移說,從書中你可以瞭解與之相關的方方面面;如果之前已經對其有所瞭解,在老爺子這本書裏面你會有更進一步的收穫——原來說“漂移”是不準確的,陸地只是板塊“比較厚”的那部分。

作爲一本科普讀物,這本書不光是對進化論小白“掃盲”;對於之前對相關概念有所瞭解的讀者仍然會起到“解惑”的作用,尤其是經過高中生物學訓練,但對生物的進化、相關科學研究的方法一知半解,並不完全瞭解其中究竟的中國讀者(板塊漂移說就困擾了我很長時間)——這大概就是一本真正好的科普讀物的作用,讓各個程度的普通讀者都能有自己的收穫。

讓我更進一步喜歡這本書的是,作者表示“進化”也許並不準確,因爲“進”就很自然的標出了高低之分,而實際上物種並沒有高低之分,適應環境的就獲得更大的生存繁衍機會。而現在所有的物種之所以存在,都是因爲他們適應了環境;而去給這些動物劃分等級是不正確的——所謂“高等”“低等”的評判標準也是荒謬的,所謂“聰明”“漂亮”也只是主觀的非科學標準(P128~129)。

而達爾文老年對自己提出的進化論的懷疑並不是說他覺得世界神創是對的,個人看來更可能是對“進化”一詞的不確定,以及後續研究導致其認爲應對先前理論進行更仔細的修正。

儘管持有不可知論的觀點,我但仍然認爲科學技對世界面貌的探索是有意義的——我們爲了抵抗時間帶來的虛無感而創造了“意義”,如果我們不去探索,恐怕連“意義”這樣含義豐富的人造物都要失去效果了。

由於中國的科學教育基礎——大家都信科學,於是這本書對大多數讀者應該是沒有“傷害”的。

而無論有沒有生物學基礎,讀者都能很好的從本書中得到閱讀的樂趣。如果高中生物學的好,對部分章節的理解會更好,但也只要高中的生物學知識就夠了——即使沒有也無所謂,作者的闡述足夠詳細,只要認真看也能看懂。

之前對碳十四年代檢測法一直存疑,這本書的闡述多少解除了我心中的疑惑——原來真的有個歸零的步驟……

只是還是有點小小的疑惑:按放射元素半衰期檢測物質有一個很重要的假設,就是這些元素在檢測物中的分佈必須的均勻的……

個人的小小疑惑不影響這成爲一本好書,即便以後不再和進化論有任何交集,我仍然高興自己讀過這本書。

有好書讀真的很重要,人生時間有限,實在不該在爛書上浪費時間;希望有更多這樣的的好書。

書評:作爲一項歷史事實的進化——評道金斯《地球上最偉大的表演》

作者:whig

時間:2013-11-12

作爲現代進化理論和新達爾文主義最著名的通俗闡釋者和辯護者,道金斯多年來致力於向公衆解釋進化論;和他過去出版的多部通俗作品一樣,這仍是一本爲進化論辯護的書,不同的是,之前的作品更像是在爲對進化理論有興趣的人答疑解惑,而這本則更富戰鬥性,它旨在爲那些相信進化論的人在面對種種質疑(尤其是來自特創論者的)時,提供回擊所需的彈藥。

另一個區別是,此前的作品,如1986年的《盲眼鐘錶匠》和1996年的《攀登不可能之山》(Climbing Mount Improbable),多側重於說明作爲一種理論模型的進化機制,如何可能創造出那些被懷疑者認爲它不可能導致的複雜精妙結構(比如眼睛),而本書則旨在通過展示各方面證據說服人們相信,作爲一項事實的生物進化史,確曾在地球上發生過。

在第一章,道金斯首先指出,進化論既是一種理論,也是一項事實;確實,對進化論所涉及的理論模型和歷史事實作出明確區分是重要的,因爲歷來有許多質疑者說進化論只是一種套套邏輯,甚至像卡爾·波普和伊姆雷·拉卡託斯這樣的著名科學哲學家,也曾在多個場合宣稱進化論是不可檢驗、無法證僞的,因而不是科學理論。

現代進化論的另一位著名捍衛者、哲學家丹尼爾·丹內特曾在《達爾文的危險觀念》(Darwin's Dangerous Idea)裏指出,進化論的核心思想可以抽象爲一種從一組信息獲得另一組信息的算法,它可以是介質無關的,也不蘊含任何事實,因而按波普的標準,確實算不上科學理論。

然而,進化學說不只包含了這一算法,更將該算法運用於地球上的生物,從而與經驗世界聯繫了起來;這一聯繫讓進化學說轉變成了這樣的論斷:地球現生生物是在其數十億年地質史上,經由進化機制,從一個共同祖先演變而來。顯然,該論斷包含了很強的事實判斷,完全可以接受檢驗。

此後各章,作者從不同方面列舉了支持進化學說、或該學說所蘊含而實際上也被觀察到了的經驗事實;重要的是,離開進化論,這些事實將變得不可思議、無法理解和難以置信;在道金斯看來,對於任何正視這些事實並在智力上保持誠實的人,接受進化論將成爲無法抗拒的選擇。這些事實有(以下編號對應章序):

2)家養動植物的馴化歷史演示了與自然選擇原理相同的人工選擇機制,而後者的效果在幾十數百年中即可有顯著表現,因而可以從個體經驗中得到認知,這就讓自然選擇機制更易於被理解和接受;對那些有着“進化論聽起來不錯,可我想象不出在現實中進化會如何發生”之類疑問的人,馴化是個很好的演示;

3)傳粉昆蟲與被傳粉植物之間、捕食者與被捕食者之間、雌性對雄性,存在着類似的選擇機制,這幾對關係中的雙方,可以視爲是在相互馴化;離開這些選擇機制,這些物種的許多特性將難以理解;

4)多項獨立的年代測定技術——年輪、放射性時鐘,還有第十章介紹的分子鐘等——將進化史在時間序列上與地質史關聯了起來,從而讓進化理論對物種分化史各關鍵節點和各種生物形態出現先後的推斷,可以得到生物考古的檢驗,而迄今爲止的化石和年代證據都與上述推斷相容,“沒有出現哪怕一件”與進化理論相悖的化石;

5)某些進化過程甚至可以在短短數十年內產生可觀察到的顯著效果,從而可以在個人生活經驗中得到識別,比如隨環境污染程度而變化的蛾子顏色,新近入侵某孤島的蜥蜴的性狀變化,大腸桿菌在實驗室繁育條件下產生了對檸檬酸鹽的利用能力,等等;

6)自達爾文以來,無論在現生生物還是在化石中,都已發現了大量前所未知的“中間形態”,而日益深入的解剖學和胚胎學研究也揭示了更多的中間形態,連接各種結構與特性各發展階段的進化鏈條,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得到了更完整的描繪,並且正變得越來越充實;當然,因爲化石記錄的非完備性,每個中間形態的發現總是增加而非減少了有待發現的中間形態,但所謂“缺環”並不是進化論的負面證據;

7)過去一個世紀,人類進化鏈條各環節的化石證據也被不斷髮現,如今該鏈條已變得相當充實;

8)胚胎髮育過程展示了,在恰當配方的指導下,從單個細胞到高度複雜精密的多細胞生命體的演變過程,可以在常規條件下、在很短時間內完成,問題只是如何尋找適當配方,而進化機制正是一種用來尋找配方的大規模並行搜索算法;

9)動物的地理分佈表現出強烈的地方性,形成特徵鮮明的動物區系(fauna)——比如馬達加斯加的狐猴類,澳洲的有袋類,美洲的新大陸猴和貧齒目,非洲大湖的慈鯛科魚類——,區系之間存在着佔據相似生態位、功能和形態上趨同、但解剖結構上卻迥異的“等位物種”,而區系內動物則表現出更多解剖結構上的相似性,這一現象離開進化論便無從解釋,若放進“創世紀原教旨主義者”所信奉的“諾亞理論”中,更將顯得荒誕無比;

10)比較解剖學發現,不同物種在功能和形態上截然不同的器官,常常是同胚的(homeomorphic),即,一個原型器官常被改造而用於執行不同功能,假如生物是由理性設計的,那麼這位設計師似乎總是過於迂腐的堅守同胚性,而拒絕脫離同胚關係而在物種間移用現成的設計元素,即便這麼做讓設計工作變得困難且高度迂迴,結果也往往很糟糕;

11)從工程設計角度看,假如生物果真是設計的,那麼衆多事實表明,這位設計師常表現的非常拙劣甚至不可理喻,人類身上便有不少例子:眼睛的盲點,繞道而行的喉返神經和輸精管,無用而容易發炎的闌尾;另外像穴居動物完全喪失功能的眼睛,離開進化解釋則更顯得荒誕無稽;

12)假如生物果真是設計的,那麼設計師好像十分陰暗變態,他爲相互爭鬥的雙方——捕食與被捕食者、寄生與被寄生者、性追求與被追求者,甚至親子衝突中的孕婦與胎兒——裝備了高超精妙、殘忍兇狠、無所不用其極的攻擊、獵殺、欺騙和剝削手段,似乎他決意要讓生活充斥着痛苦、殘忍、陰謀和罪惡,既如此,他何以仍被視爲“仁慈的造物主”?

這份清單本身是極具說服力的,然而這種說服力要在具體的聽衆頭腦裏產生作用,仍需要後者打開自己的理性窗戶,將自己的鴕鳥頭從厚厚的成見沙土中抬起來,正視無處不在的證據;可是依我看,對於那些迄今不願放棄特創論、而寧願相信宇宙歷史不超過一萬年的人來說,這樣的要求太高了,他們要麼原本就不具備冷靜聽取和辨別對立證據的理性能力,要麼早已喪失了運用理性的意志和勇氣。

離開由信仰、成見和習慣所營造的安樂窩,憑藉個人理性直面世界和生活,是需要些勇氣的,難以奢望所有人在所有時候都擁有它;而對於一位科學作者,將假想對話者設定爲那些不能或拒絕運用理性的人,或許只會降低自己的敘述水準,這也是我對本書的不滿所在,在道金斯的諸多作品中,這是主題最分散、敘述最不集中連貫的一本,當然,假如你有興趣與特創論者舌戰一番,它確實提供了一個齊全而方便的彈藥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