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跟你分享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金融理論。這就是1990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馬科維茨的投資組合理論(Portfolio Theory)。

其實我想很多讀者都知道這個投資組合理論。我在前面的文章裏也跟你介紹過,所謂投資組合,就是投資在很多而不是單個的證券上。因爲很多證券可以進行風險分散,所以如果一個組合夠大,就可以把單個證券的個體性風險全部分散掉,這樣就避免了“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的危險。

這種風險分散的概念,我想在很多同學心中都是深入人心的。但是,讓大家最津津樂道的地方,其實並不是馬科維茨的這個理論最閃亮的地方。

這個理論之所以被尊稱爲“金融學的大爆炸理論”(the big bang of modern finance),是因爲它把數學語言引進了金融,然後創造了一套屬於金融學的方法論。而這個方法論非常牛,它把金融學放到了一個量化的框架裏面,讓金融成爲了一門數據驅動的科學,也成爲了社會科學裏面最接近自然科學的一個學科。

一、讓抽象概念變得可計算

可能有的同學還是問,什麼叫做創造了一套金融學的方法論?這種詞語“不明覺厲”。你要是不明白這個事有多牛的話,我給你舉個例子。

很多同學都看過《X戰警》吧,裏面有一個叫羅根的變種人,他有延緩衰老和極強的自愈能力,然後他的雙手還可以伸出骨爪。後來他的骨骼無意中被注入了艾德曼合金,從此骨爪變成了無堅不摧的鋼爪。變種人羅根變成了超級英雄金剛狼。

爲什麼跟你說這個例子呢?馬科維茨的理論之於金融學,就像這次合金注入,把羅根變成了金剛狼一樣。它讓金融學從此脫離了簡單的貼現計算和價值分析,變成了一門高度數據化和結構化的學科。

好了。那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馬科維茨理論究竟在哪幾個方面對我們的金融學注入了艾德曼合金?

你看,首先它把一個抽象的風險概念轉化成了可計算的變量,然後創造了一套風險收益的一般性分析框架。然後這個框架從此成爲了金融學大廈的基礎構架。

這個事是這樣的。在馬科維茨之前,也就是50年代之前,都知道金融市場有風險,但是對風險的認識特別地模糊,雖然知道它存在,但是你既不知道怎麼衡量,也不知道怎麼計算。

當時馬科維茨在著名的芝加哥大學讀博士,然後他就意識到,作爲投資者,我們在說投資風險的時候,其實沒有關心那麼多,我們並不關心這個企業到底如何。我們的內心真正關心的是,我們能不能從這個企業、這筆投資裏面賺錢。

所以用金融語言來說,我們真正關心的是投資收益的不確定性。

好了,那既然是不確定性,我們就可以用數學語言來表示了。

你看,馬科維茨就把證券的價格波動視作了數學的隨機變量。那麼期望收益率就是這個隨機變量的數學期望。而風險就像我在前面課程裏給你講過的,可以用隨機變量的分佈情況來描述。所以如果隨機變量服從正態分佈的話,那風險就是方差,也就是收益率偏離均值的幅度(相關課程:108|衡量風險的三個測度:方差、偏度和肥尾)。

把這個投資收益看作一個數學的隨機變量,然後用這個數學變量來描述它的收益和風險。這看似簡單的一步,把一個抽象模糊的事物變成了可以精確描述的數字。然後形形色色的投資者的問題馬上就簡化了。

原來大家都在考慮我要怎麼進行風險和收益的匹配,現在變得很簡單,我們就是做一個數學規劃,算出我們該在哪些證券上投多少錢,也就是哪些組合使我們的投資風險最小,或者說使我們的收益最大。

從馬科維茨這個理論開始,風險收益權衡的分析框架正式成爲金融學的基礎分析框架。大半個世紀以來,不管我們的金融學發展到多麼高深的地步,不管它的數學公式發展得多麼高深艱澀,所有的金融決策的基礎概念一點都沒有變,就是圍繞着如何減小風險,增大收益來進行的。怎麼給金融資產定價,也就變成了尋找和風險相適配的收益。

二、現代證券投資行業的起點

它更牛的地方在於什麼呢?它不但創造了這個學科的基礎,還相當於創造了一個證券投資行業。

因爲基於馬科維茨的這個框架,證券投資等於就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論。在馬科維茨之前,原來的證券投資,基本上都是散兵遊勇式的個券分析,在馬科維茨之後,證券投資就演變成了一套可複製、可推廣的體系研究,就慢慢地變成了專業化的證券投資行業。換一句話說,這個理論不但是這個學科的起點,也是現代證券投資行業的起點。

在50年代之前,大家的證券投資都是什麼樣子呢?都是針對各股做投資分析,屬於手工作坊時代。像我們很熟悉的格雷厄姆,價值投資之父,他就是證券投資手工作坊的佼佼者,或者說藝術家。馬科維茨的理論出來以後,大家都意識到,證券投資不僅僅是一個分析個券的過程,而且是一個尋找最佳組合的過程,它是需要全局式的,大量計算和分析的。所以從這以後,單兵作戰的時代就慢慢地進入了尾聲了。

比如說馬科維茨理論中,要你算出一個風險最小、收益最大的組合,這個組合在我們金融學的語言上被稱爲“有效前沿”。真正要找到有效前沿,並不是說的那麼簡單的,而是需要人們對市場上的所有證券進行分析和數據輸入。

你看,市場上有幾十只股票的時候,你進行個券分析還可以。現在市場上有幾千只,甚至上萬只股票、債券,還有黃金、各色的投資品。而且你要算出每一組的聯動性,這不是說幾十次、上百次、上千次運算,而是上百萬次、上千萬次、上億次運算。這種輸入不是人手可以完成的,必須靠計算機來完成。而且它不但對計算機的性能提出了很高要求,同時也對證券分析員的專業水準有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在這之後,華爾街很快就意識到這個理論的重要性,很多投行就投入了大量資金,開始研究數據做線性規劃。

我們都知道,一個現代產業的形成,一定是基於標準化和規模化生產的,不可推廣,不可複製的東西、產品和服務都沒有辦法形成產業。最多就像我們開始說的,停留在手工作坊時代。

這個方法論對於我們金融服務行業而言,就像模具和流水線對於工業生產一樣,它是可以複製,可以推廣,可以進行規模化生產的。形成一個產業以後,整個金融市場的效率也被大大地提高,全球的資金的配置也變得更加有效了。

所以說馬科維茨的這個理論,不但提供了風險分散的具體解決方案,爲未來的資產定價打下基礎。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分析框架,形成了一套方法論,使得我們的證券投資朝着專業化和細分化的方向發展,造就了一個龐大的全球性行業。

所以這就是我一開頭跟你強調的,馬科維茨理論並不是很多人以爲的,就是一個關於風險分散的理論,它其實是一個劃時代的開端,它把我們的證券投資從個人作坊時代推進到了流水線的工業化時代,也把證券研究從民間學問推進成了象牙塔中的精英學問。

所以學術圈的人認爲它是金融學的大爆炸理論,華爾街的人把它稱爲是“華爾街的第一次革命”。

三、方法論對一個行業的巨大作用

現在你已經理解了,馬科維茨的組合理論對我們的現代金融行業,確實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理解這個理論的原理並不是特別地困難,你可能通過我們上一次和今天的課程,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

我想強調的是,一個行業如果沒有一套理論框架或者方法論的話,是沒有辦法發展得很好的。

比如說中國的證券投資行業,就曾經長期地處於這麼一個狀態。

90年代,中國證券行業起步的時候,確實是引入了各種市場制度設計,以及各種有形的內容。但是,那時候既沒有理論,更沒有框架。90年代初的時候,當時中國基本上沒有金融系,更沒有微觀方向的金融學習。當時證券行業就是倉促上馬,然後就從基層的銀行員工裏面借調一些,還有招募了一些完全沒有專業知識的人。

證券投資行業的一個傳奇人物叫闞治東,在他的股市回憶錄中,他說,“當時我們就是連漲跌停的幅度都是隨意定的,關於金融資產的風險定價完全沒有聽說過。

所以那時候的證券機構,和我們這種散兵遊勇式的散戶其實是沒有任何區別的,沒有一套理論框架的指引,所以整個市場的發展就是處於一個極度散戶化的狀態。直到現在,我們還老是說,中國的證券機構呈現出散戶化的特徵,其實這是跟我們的歷史根源有很大的聯繫的。

2000年之後,中國的證券市場也不斷地發展,進行不斷地改革。而且後來隨着大批的海歸回流,各大高校就開設了以資產定價,公司金融爲核心的微觀金融課程,來培養人才。

現在,市場慢慢地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但是,直到今天,機構散戶化,也仍然是我們市場的一個重要特徵。其根源,我覺得還是在於我們這個市場從一開始的時候,就缺乏理論框架和方法論的洗禮。

要進一步看到的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金融市場到今天爲止,也就發展了二十多年,而歐美的金融市場其實已經發展了兩三百年了,所以我們用這麼短的時間走了這麼長的路程,雖然有不成熟的地方,但是還是在朝着一個好的方向在發展。

我們要看到,市場是一個動態演化的過程。我覺得隨着我們對投資者教育慢慢地上來,這麼多的人都在學習金融課程,整個市場的微觀的金融基礎會變得越來越好,我們這個市場,我相信也會變得越來越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