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的灵魂并不是辣椒,更不是红油,而是郫县豆瓣和独特的姜蒜用法。在川菜的56种烹饪手法中,小煎、小炒、干烧、干煸为川菜所独有。口感上,川菜追求“百菜百味,一菜一格”。哪怕是在最平常的菜品中,这些精致的调味品和复杂的技法也有所体现,或者说,最常见的川菜菜品才能考验出川味的正宗与否。 ​

“当然是红油和辣椒!”大概是食客们对川菜最大的误解,或者是川菜在流行过程中遭遇的最大危机之一。因此有必要对川菜系统性地回本溯源,要不然,我从小嗜爱,成年后又引为职业和研究对象的川菜,就很难说是真正的成都日租房川菜了。川菜的灵魂并不是辣椒,更不是红油,而是郫县豆瓣和独特的姜蒜用法。这么说,可能有很多人不理解。那就让我们从头说起,从菜说起。

上世纪初,现代川菜经过积淀,在划时代的川菜大师蓝光鉴的手里得到了发扬光大。蓝光鉴继承了“美食美器、重味重汤”的特点,并有所提高,增强了烧烤、煨、炖手法为主的菜式,家庭风味菜,各种汤菜,很快就闻名成都,开启了一代川味正宗。对于什么叫川味正宗,蓝光鉴曾有断语:“所谓川味正宗者,是在原有基础上加南北之秀,而自成格局也。”“正宗川味,是集南北烹调高手所制的地方名菜,融汇于川味之中,又以四川人最喜食的味道处置。”这两段话,可以看作是川菜的核心指导和“最高指示”。

古代川菜的形成,得益于川地相对稳定的政治和经济形式,也毁于战乱。它的重新振兴是清初施行的移民政策。“湖广填四川”使得人口汇集,经济恢复,各种口味杂糅,至清末达到鼎盛,并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川菜系。这里补充一个小故事。郫县豆瓣的发明者,是一位从福建入川的陈姓移民,他在途中随身携带了不少杭州日租房的胡豆充饥,却受四川盆地潮气的影响,胡豆发霉,而又舍不得扔掉,便把发霉的胡豆晾晒,又以鲜辣椒伴着食用,结果发现非常味美,这成为郫县豆瓣的起源。虽然这个故事已不可考,但有两点非常重要:豆瓣和辣椒都出现了。现代川菜在经历了几乎寂灭后,开始涅槃重生。直到今天,三分之二以上的川菜也并不用辣椒,所以辣椒并不能算是川菜的最明显特征,更算不上灵魂。

鱼香肉丝的“鱼香味”,其实是由泡辣椒、川盐、酱油、白糖、姜末、蒜末、葱、料酒等调制而成的一种复合味,和鱼本身没有直接关系。最正宗的厦门日租房鱼香肉丝选取“肥三瘦七”的猪肉。如果用单纯的瘦肉,因为少了肥肉的中和,炒出的鱼香肉丝会发柴,缺少爽滑香醇的味道。把“肥三瘦七”的猪肉切丝放在碗中,用料酒加精盐码味(现在很多做法直接省略了这一步,尤其是不加料酒),然后和水豆粉拌匀;把玉兰片和木耳切成丝,泡红椒剁细待用;姜蒜剁成末待用;用白糖、醋、葱花、料酒、水豆粉、鲜汤放入碗内,调和制成芡汁待用。把炒锅放在火上,加混合油(猪油和菜籽油各一半,取菜油的清香、猪油的醇香),待八成油热,放入肉丝炒散,然后沿锅边淋少量白酒起白烟雾(这是为了和后来的醋混合形成特殊香味),再入泡红椒,炒至吐红,续加姜蒜末炒香,下木耳玉兰片略炒。这时再烹入鱼香芡汁,炒成,起锅装盘。需要强调的是,葱花要在姜蒜之后和芡汁一起放入。但切记不能放豆瓣,否则会冲掉好不容易调出的鱼香味。

回锅肉所用的猪肉最好是存栏一年以上的猪肉,其味道比较厚,但臊味也较重,所以加盐、花椒和料酒先除异味。如果是三五个月出栏的猪肉,少了臊味,但整体的厚味也就略显不足了。将短租房煮好的猪肉切成肉片,加菜油和猪肉各半,油热五成时,下锅炒,把肉片炒得卷曲成灯盏窝状时为火候最佳。这时再烹料酒,下盐翻炒,先下豆瓣酱,再下甜面酱——很多时候甜面酱都被忽略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