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潮汕的食桌“座位”大有學問!趕緊收藏!

古代建築通常是堂室結構,前堂後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活動是南向爲尊

皇帝聚會羣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

因此,古人常把稱王稱帝叫做“南面”,稱臣叫做“北面”。

《鴻門宴》中有這樣幾句:“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項王座次最尊,張良座次最卑。

潮汕人“食桌”文化

潮人宴席繼承了中國古代"飲和食德"的思想,食桌時注重主客幼尊,而這種講究在食桌的座次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不同的桌都有不同的講究,其中最複雜的要數排位座次。中原地區在明代流行八仙桌後就已開始特別強調座位的大小之分。潮人正式的食桌都採用我國傳統的紅漆的『八仙桌』,即大四方桌。

並且桌上的木質紋理要橫向對着內牆,每一邊可坐兩人。

古時候,按規矩男眷和女眷分開,年長的和年輕的分開,各桌又按輩分、年齡大小來安排座位。

大位的區分

潮汕人辨別大位有句俗語:“入門正手,坐下倒手”。

潮人宴客時席中的德高望重者或輩分高者坐上首位、大位。

大位的區分很嚴格,一般而言,潮人宴客時座次分上、下、左、右,食桌時通常以面對着大門、靠着內牆的這一邊爲大位,其中又以這一邊的左側爲最大位,名爲『東一位』,必定留給本桌的最長輩;其次是“正位”的左一,左二,再次是右一,右二,本桌輩分最小者坐在最長輩的對面。主人方則謙坐最小位或第六位置(陪位)。

如果僅擺一桌,則以面向正門的一方即上方東一位爲主座。

如果同時並排二桌,大位略有變更,即左桌的東一位爲大位,右桌的西一位爲第二位。

如排品字形三桌,則合併而位置不變,三桌以最上桌的東一位爲最尊。

至於什麼人有資格可以坐大位,其講究更多,一般以官位,或年齡,或輩份等等確定的。每桌坐於最次位者爲“官房位”,負責篩酒、上菜。

正式開宴前由主人示意入席,而後大位坐定之後,全席之人都聽他指揮,主人再沒有發言權,什麼時候舉杯下箸,何時離席,一切都井井有序。

近年來,隨着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雖然許多舊習俗被改革,食桌禮儀也被刪去了一些繁瑣的枝枝節節。

但在潮汕,無論城鎮或農村,親友聚會或同事之間較正規的宴會,食桌時的坐次的禮儀還是沒有沒廢除,還是相當講究,只不過沒有從前那麼等級森嚴。我們也許可以理解爲這也是潮人尊賢敬老,尊上愛下的一種禮儀文明的表現。

via: 時年八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