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們看中醫的時候,中醫大夫都會給我們把脈,並且能夠通過把脈準確把握我們的病情。那麼許多人都很好奇,中醫是怎麼通過把脈就知道身體的一切情況的,下面我就帶大家瞭解一下中醫的脈學是什麼。

脈診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它是我國古代醫學家長期醫療實踐的經驗總結。《史記》中記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便是以精於望、聞、問、切的方法特別是以脈診著名的。

在東漢名醫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可以看出脈診已經廣泛用於臨牀,並且有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到了晉代,名醫王叔和綜合前代有關脈學的知識和經驗,寫成了《脈經》一書,成爲我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書中把脈分爲二十四種,對每種脈象作了說明,並且敘述了各種切脈方法和多種雜病的脈症,把脈診和病症進一步結合起來,使脈學成爲更加實際的學問。此後,我國古代脈學著述不斷增多。許多名醫都精通脈學,例如,明代的李時珍對脈學也有深入的研究,著有《瀕湖脈學》(公元1564年)等書。

關於脈診的位置先後有過“遍身診”、“三部診”和“寸口診”。起初,主要是“遍身診”,就是按摸全身從頭到腳可以觸摸到的動脈,包括頭、頸、兩頰動脈,上肢的撓動脈,下肢的烴後、足背、膕、股動脈。這些部位的動脈都在體表,或貼於骨上和皮下。《內經》記述的切脈,主要就是“遍身診”。“遍身診”又叫“三部九候”診。“三部診”,是診頭部的人迎(穎頹動脈)、腕部的寸口(撓動脈)和足部的跌陽(足背動脈)。寸口診就是切摸兩手掌後突起(撓骨莖突)的撓動脈,即所謂“獨取寸口”,這主要是因爲古人認爲寸口是人體經脈的會合處,診寸口可以瞭解人體氣血的情況。這種方法,《內經》已有記述,以後的《難經》、《脈經》等書所記述的主要就是寸口診,並一直沿用到今天。

所謂脈象,就是醫生用手指感覺出來的脈搏形象,它包括動脈搏顯現部位的深淺、速率的快慢、強度的大小、節律的均勻與否等等。正常的脈象是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中和有力、節律均勻的,稱作“平脈”(正常脈象)。有病時的脈象叫做病脈。不同的病症常出現不同的脈象。這就是爲什麼中醫是怎麼通過把脈就知道身體的一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