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故里、大運之城——運城

運城,古稱“河東”,位於山西省西南部,地處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地區,與河南省三門峽市、陝西省渭南市隔河相望,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武聖關公的故里。(運城,因地處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東側,而又古稱“河東”。春秋時統屬晉國,晉獻公於公元前669年定都於絳(今絳縣)。韓、趙、魏三家分晉後,運城屬魏,當時,魏國的都城在安邑(今夏縣禹王城一帶)。秦始皇統一中國,設36郡,運城屬河東郡,治所安邑。以後兩千多年,建置頻繁,但一直沿用“河東”這一稱謂。運城,因“鹽運之城”而得名,它是中國唯一一座因鹽而建立起來的城市,史稱“鹽運專城”。2000年9月撤地設市,轄1區2市10縣5個經濟開發區、149個鄉鎮(街道辦事處)、3196個行政村。國土面積1.4萬平方公里,總人口530萬,是山西省第一人口大市、傳統農業大市和新興工業城市。

歷史沿革

唐堯建國、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以及夏的都城均在運城。

商爲九州中央冀州之地。帝王所都爲中,故曰中國。

春秋時統屬晉國,晉獻公於前669年定都於絳(今絳縣)。

韓、趙、魏三家分晉後,運城屬魏,魏國都城在安邑。

秦始皇統一中國,設36郡,運城屬河東郡,治所安邑。

北魏孝昌中置唐州,治所白馬城(今臨汾堯都區)。

唐爲河東道,轄山西全境及河北部分地區,治所河中府(今永濟)。

北宋時期運城爲陝西路永興軍路,治所京兆府(今西安市)。

宋爲河東路,轄山西大部、河北及河南部分地區,至金朝未變。

元、明、清與臨汾同爲平陽府,治所平陽(今臨汾堯都區)。

民國三年至十九年,運城、臨汾及石樓、靈石、交口同屬河東道。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4月置運城,轄安邑、襄陵、汾城、萬泉、榮河、臨晉、猗氏、曲沃、翼城、解縣、虞鄉等20縣。

1949年,運城、臨汾及石樓、交口成立晉南行政公署,屬陝甘寧邊區政府晉南區。1950年,原陝甘寧邊區晉南區的運城、臨汾晉南28縣正式劃歸山西省,成立運城專區和臨汾專區,運城轄1鎮17縣。1954年,運城、臨汾兩專區合併爲晉南專區。1970年,晉南地區撤銷,按原建制劃分爲運城、臨汾兩個地區。

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運城地區設地級運城市。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49年設運城專區,專署駐運城鎮。轄安邑、萬泉(駐解店)、河津、稷山、新絳、聞喜、絳縣、垣曲、夏縣、平陸(駐聖人澗)、解縣、芮城、虞鄉、永濟(駐趙伊鎮)、臨晉、猗氏、榮河等17縣及運城鎮。

1954年將萬泉、榮河2縣合併,改爲萬榮縣(駐原萬泉縣解店);解縣、虞鄉2縣合併,改爲解虞縣(駐原解縣城);臨晉、猗氏2縣合併,改爲臨猗縣(駐原猗氏縣城)。後撤銷運城專區,併入晉南專區。

1970年設運城地區,地區駐運城縣。原屬晉南專區的運城(駐運城鎮)、新絳、絳縣、稷山、萬榮、永濟(駐趙伊鎮)、夏縣、聞喜、平陸(駐聖人澗)、垣曲(駐劉張鎮)、芮城、河津、臨猗等13縣劃歸運城地區。

2000年6月14日,經國務院批准:(1)撤銷運城地區和縣級運城市,設立地級運城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鹽湖區。(2)運城市設立鹽湖區,以原縣級運城市的行政區域爲鹽湖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府東街。(3)運城市轄原運城地區的聞喜縣、新絳縣、平陸縣、垣曲縣、絳縣、稷山縣、芮城縣、夏縣、萬榮縣、臨猗縣和新設立的鹽湖區。原運城地區的河津市和永濟市由山西省直轄。10月,正式撤地設市。

區劃現狀

至2016年,運城市轄1個市轄區:鹽湖區,2個縣級市:永濟市、河津市,10個縣:絳縣、夏縣、新絳縣、稷山縣、芮城縣、臨猗縣、萬榮縣、聞喜縣、垣曲縣、平陸縣。

關公故里、大運之城——運城

自然地理

運城市位於山西省南端,與陝西、河南兩省隔黃河而相望,北與臨汾市毗連,東與晉城接壤。地理座標在東經110°15'-112°04'和北緯34° 35'-35°49'之間,東西長201.87公里,南北寬127.47公里,同鄰省的渭南市和三門峽市一起構成黃河中游“金三角”。  

地形地貌

運城地形比較複雜,相對高差明顯,最高峯爲垣曲境內的舜王坪,海拔2321.8米;最低處爲垣曲縣境內的西陽河入黃河處,海拔180米。運城具有平原、山地、丘陵、盆地、臺地等多種地貌類型,平原面積佔總面積的58.2%,山地、丘陵佔總面積的41.8%。主要有中條山、呂梁山、稷王山、孤峯山4大山脈,面積2674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19.1%。

氣候特徵

運城全年受季風活動影響,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受西伯利亞乾冷氣流控制,盛行西北季風,氣候特點爲寒冷、乾燥;夏季受太平洋暖溼氣流控制,盛行東南季風,氣候特點是高溫、多雨,降雨集中且多暴雨和雷陣雨。年均氣溫13.3℃,一月均溫-2.2℃,七月均溫27.4℃;日照時長2039.5小時;霜凍期爲十月下旬至次年四月上旬,無霜期212天。

水文概況

運城境內有山西最大淡水湖——伍姓湖以及硝池、湯裏灘、鴨子池、北門灘等天然湖泊,並建有上馬水庫和苦池水庫。運城屬黃河流域,過境河流有黃河、汾河,境內流域面積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5條,汛期爲每年6至9月。受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制約,區內河流具有山地型和夏雨型的雙重特徵。在河流形態、河道特徵方面表現爲:溝壑密度大,水系發育;河流坡陡流急,侵蝕切割嚴重。徑流和泥沙的特點:洪水暴漲暴落,含沙量大,年徑流集中於汛期,枯水期徑流小而不穩。

黃河

關公故里、大運之城——運城

黃河從河津寺塔西側入境,沿秦晉峽谷自北向南。出禹門口後,河勢頓開,河牀寬闊,由北向南經河津、萬榮、臨猗、永濟,在芮城縣的風陵渡曲折向東,過平陸、夏縣,到垣曲縣的碾盤溝出境,共流經8個縣(市),流長396千米,爲運城最大的客水資源。多年平均徑流量(龍門站)爲319.69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爲1014.4立方米/秒。

汾河

汾河自新絳縣南梁村入境,經新絳、稷山、河津、萬榮4縣(市),由萬榮縣廟前匯入黃河,流長145.2千米,流域面積2943平方千米;據河津柏底水文站觀測資料,多年平均流量33.8立方米/秒。

關公故里、大運之城——運城

涑水河

涑水河發源於絳縣的陳村峪,向西南流經絳縣、聞喜、夏縣、鹽湖、臨猗、永濟6縣(市、區),全長196千米,落差445米,縱坡1/400,流域面積5774平方千米。據張留莊水文站觀測資料,多年平均流量0.54立方米/秒。

姚暹渠

姚暹渠是歷史上爲保護鹽池而修築的一條人工河道,開挖於南北朝北魏二年(505年),原名永豐渠,隋朝大業年間都鹽史姚暹,爲保護鹽池正常生產重開而改名。姚暹渠自夏縣王峪口起,沿中條山北麓攔截柳溝、寺溝、刁崖河、史家峪、赤峪等溝道來水,向西北入苦池蓄滯洪區,經鹽湖、運城城區,在永濟入伍姓湖,全長86千米,落差110米,縱坡1/770,流域面積2127平方千米。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截至2016年,運城市平均水資源量13.3362億立方米,全年總用水量16.5731億立方米,比2015年增長2.3%,其中,生活用水1.5725億立方米,工業用水1.2550億立方米,農業用水13.6522億立方米。

土地資源

截至2016年末,運城市耕地保有量54.7867萬公頃。全年國有建設用地供應總量909.4公頃。其中,工礦倉儲用地123.4公頃,房地產用地165.8公頃,商業服務用地69.8公頃,基礎設施等其它用地550.3公頃。

礦藏資源

運城地區地質構造複雜,礦產資源豐富,經地質勘探列入山西省礦產儲量表的有煤、鐵、金、銀、銅、鋁、鋅、鉛、鈷、鉬、芒硝、岩鹽、白鈉鎂礬、滷水、熔劑灰巖、灰巖、粘土、磷、長石、玻璃石英砂岩、重晶石等21種。其中,具有開採價值的約54種,具有優勢的礦產資源爲銅、鉛、鎂(鎂鹽、白雲岩)、芒硝、石灰岩、大理石、硅石等。

優勢礦種由北向南呈“二點一線”式分佈,其中河津市下化鄉一帶及平陸與垣曲交界處一帶的煤礦和石灰岩、白雲岩與中部鹽湖區三路里至萬榮縣三文一帶的白雲岩,灰巖構成“二點”;南部中條山區內生礦產銅、鐵等呈線狀分佈;單礦種分佈相對集中,銅礦是運城第一大礦業支柱,儲量佔全省總儲量的93.99%,分佈於垣曲縣和聞喜縣的接壤地區;石灰石資源豐富,主要分佈在河津市龍門山—西皚口—魏家院一帶,礦體平均厚度1.5-30米,宜露天開採。

旅遊名勝

運城市文物旅遊景點1600餘處,市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8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0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最多的地級市;省級57處;市級31處。旅遊線路以尋根祭祖遊、黃河風情遊、德孝文化和善文化爲主。馳名中外的景點有:武廟之祖“解州關帝廟”、中國四大名樓之一的鸛雀樓、道教三大祖庭之一的永樂宮、《西廂記》故事發生地普救寺、中華祭祀聖地后土祠,以及西灘、李家大院、五老峯、歷山、司馬光墓等。

運城鹽湖與美國猶他州澳格丁鹽湖、俄羅斯西伯利亞庫楚克鹽湖並稱爲“世界三大硫酸鈉型內陸鹽湖”,是華人祖先開發最早的鹽湖。據《河東鹽法備覽》記載,五千多年前就在運城鹽湖發現並食用鹽,這是“中華民族利用山澤之利的一個偉大創舉”。運城鹽湖東西長,南北窄,四周高,中間低,形似“古元寶”狀。南倚中條,北靠峨嵋,東臨夏縣,西接解州,總面積132平方千米。虞舜曾在鹽湖之畔的臥雲崗,手撫五絃琴,唱吟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歌謠《南風歌》:“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運城鹽湖被田漢先生贊爲“千古中條一池雪”。

關公故里、大運之城——運城

名優特產

聞喜花饃

聞喜花饃是人工用面做成的各種樣式的饅頭,花式各樣,從而命名爲花饃。聞喜花饃盛行於明清,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逐漸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完整的創作體系,具有豐富的文化品位和濃郁的地方特色。聞喜花饃有“花糕”、“花饃”、“吉祥物”、“盤頂”四大系列200多個品種。

關公故里、大運之城——運城

臨猗蘋果

臨猗低處黃河之畔中條山之下,氣候溼潤,晝夜溫差大,海拔高,無污染,是優質蘋果基地,蘋果個大,色鮮,紅富士×新紅星雜交育成的優良中晚熟品種,在臨猗縣9箇中下旬成熟,果實極大,平均單果重400—500g,果型指數高達1.3以上,屬大型高樁中晚熟蘋果,肉質硬脆,酸甜爽口,不發綿,貸架期長,着色鮮紅。

關公故里、大運之城——運城

垣曲獼猴桃

垣曲縣的獼猴桃資源豐富,有紫果、軟棗和元寶等3個品種,主蔓長達10多米,直徑達10釐米以上,但處於野生狀態。1979年,垣曲縣有關部門選擇優良單株,調查研究高產技術,將收集到的種子、剪集的枝條,進行人工栽培繁殖,已經大批成活,長勢良好。

關公故里、大運之城——運城

絳縣山楂

絳縣共有山楂面積2萬畝,鮮果年產量000萬公斤,品種以大金星爲主,被國家林業部、財政部、農業部列爲全國七大山楂基地縣之一。 從事山楂食品加工的企業有100餘家,主要產品有山楂果脯、蜜餞、汁、果醬、糖、餅等8個系列30多個品種。其中山楂蜜餞榮獲國家“七五”星火科技成果優秀獎,1998年通過了美國FDA質量檢測,2001年被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認定爲名牌產品,2003年九個產品獲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

關公故里、大運之城——運城

風味小喫

北相羊肉胡卜

北相羊肉胡卜的誕生,與著名的戲劇“二進宮”有關,“二進宮”是一部反映明代宮廷鬥爭的歷史劇。明穆宗朱載厚死後,李良企圖篡位,皇后密召徐、楊二人進宮,欲把太子交與二人帶出宮。楊派人去蒲州搬兵卻走漏風聲,李良派兵追到泓芝驛。北相鎮的路老漢在泓芝驛賣炊餅,一位後生衝進他的蓆棚喊救命。後生一路上飽受風寒病倒了,高燒不退。路老漢心急無招,把炊餅用刀切碎,抓起一塊羊油放進鍋中,趁熱放進大料,再投入一把潞鹽加水燒開,把炊餅加入烹好倒進碗中,趁熱喂下。半個時辰後,後生高燒漸退,趕往蒲州搬兵救駕。事後,這位後生找見路老漢,見面就拜,唱道:“你讓我喫的真是護國良餚啊!”路老漢聽不清後生的南方話,把“護國”聽爲“胡卜”了。

稷山麻花

關公故里、大運之城——運城

稷山麻花是運城的傳統風味小喫。據傳,麻花原是宮廷食品,傳至民間時成爲兩股面粘在一起的形狀,現在洪洞一帶還可見到這種食品。清乾隆年間,翟店鎮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帶回家鄉運城,製作出售,食者甚多。後來,這位商人不斷改進製作技術,將麻花由兩股改成三股,然後擰成炸制,呈金黃色細絲花紋狀。

芮城麻片

芮城麻片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產於黃河北岸的芮城縣。是用芝麻、小米湯、熟麪粉、大豆油、檸檬酸、廣東榴花白糖等十餘種原料和質軟甘甜的芮城井水精製而成。片薄如紙,晶瑩透光,其味蜜甜,入口酥脆,食後有餘香。經盛夏而不粘連,存放久而不變味。長久食用,有舒肝健脾、消除疲勞、振奮精神、補充營養、促進新陳代謝之功效,老幼咸宜。

甑糕

甑糕是由糯米和棗悶蒸而成,關鍵是適時加水掌握火候。雖不及八寶米,在晉南一帶也久負盛名,因爲它是用特殊的器皿蒸煮,一粘二甜,老少可口,如與澇糟合煮少許,飲之,更是別有風味。爲新絳老少皆宜的傳統小喫。

特點:軟、粘、甜、熱,喜甜可多放白糖,宜熱食。

萬榮涼粉

萬榮涼粉用紅薯粉製成,白晶透亮,調上鮮紅的辣椒油,拌上生蒜泥、芥末等調味品,麻辣酸香,清涼爽口,是一道適合夏季食用的小喫,其色潔白,晶瑩剔透,嫩滑爽口,夏季冷食有消暑解渴之效。有熱涼兩種,澆羊肉臊子的爲熱涼粉,調以油辣子、芥茉、食鹽、蒜泥、醬油、醋的爲涼涼粉。涼粉筋道,調和麻辣適度,醋香誘人,入嘴即咽。據傳始於清代,由陝西韓城傳入,是一道萬榮名喫與文化兼融的美餐。

關公故里、大運之城——運城

聞喜煮餅

聞喜煮餅有着山西“餅點之王”的美譽,又有“國式糕點絕產”之美稱。煮餅在明末就已有名氣。魯迅先生在小說《孤獨者》中有“我提着兩包聞喜產的煮餅去看友人”的字句。煮餅是一種油炸的點心,在晉南民間把“炸”就叫“煮”。聞喜煮餅形似圓月,由於外皮粘滿白芝麻,所以外觀是月白色。其外裹芝麻,滾圓狀,內有栗色、絳白二色分明的餅餡,可拉出幾釐米長的細絲,酥沙香甜、不皮不粘不膩,久不變質。主要原料爲麪粉、蜂蜜、小磨香油、糖粞及上等紅白糖等。

運城名人

古代

人物 主要成就

女媧氏 大地之母

嫘祖 黃帝之妻,養蠶繅絲

蚩尤 九黎部落首領

風后 黃帝宰相

后稷 堯舜時期的農官,周朝先祖

虞舜 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首

大禹 夏后氏首領、夏朝開國君主

傅說 殷商賢臣,輔佐武丁成就“武丁盛世”

晉文公 開創晉國百年霸業,春秋五霸之一

魏文侯 戰國時期,魏國開國之主

猗頓 戰國初年著名商人

介子推 晉國賢臣,後人尊爲介子

猗頓 戰國時期著名的大手工業者、大商人

張儀 戰國時期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荀子 戰國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廉頗 戰國末期趙國名將,“戰國四大名將”

關羽 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武聖”,“五虎上將”之首

衛夫人 晉朝著名書法家,“書聖”王羲之的啓蒙老師

衛玠 晉朝玄學家、官員,中國古代四大美男之一

裴秀 中國地圖學之父

王通 隋末大教育家,王勃祖父

郭璞 道學術數大師和遊仙詩祖師,風水學鼻祖

薛仁貴 唐朝名將,軍事家、政治家,對外民族英雄

王勃 唐代詩人,“初唐四傑”之首

王之渙 盛唐時期詩人,“四大邊塞詩人”之一

王維 唐朝詩人、畫家,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張巡 唐朝名將,愛國英雄,“通真三太子”

裴行儉 著名軍事家

裴度 中興賢相,平定淮西

楊玉環 楊貴妃,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盧綸 唐代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

柳宗元 詩人、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司空圖 唐代詩人,詩論家

呂洞賓 八仙之一,全真道祖師,三教合流思想代表人物

司馬光 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

趙鼎 南宋愛國政治家、詞人,抗金名相

孟珙 南宋軍事統帥,民族英雄,抗金抗蒙名將

關漢卿 元代雜劇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

姬際可 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形意拳的始祖

裴氏家族 自秦漢,歷魏晉,至隋唐而極盛,五代以後,餘芳猶存。其家族人物之盛、德業文章之隆,堪稱獨無僅有。裴氏家族將相接武、公侯一門,冠裳不絕:正史立傳與載列者600餘人,七品以上官員3000餘人;《裴氏世譜》記載,裴氏家族先後出過宰相59人,大將軍59人,中書侍郎14人,尚書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節度使、觀察使、防禦使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與皇室聯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駙馬21人,公主20人等——天下裴氏宗族所居裴柏村由此得名“中華宰相村”,毛澤東曾稱道:“裴氏家族千年榮顯,是歷史上最有名的家族”,胡耀邦曾說:“研究中國的人才學,不能不研究裴氏家族”。

近代

人物 主要成就

楊深秀 “戊戌六君子”之一

傅作義 抗日名將、愛國將領、追求進步的國民黨員

董其武 開國將帥,一級解放勳章獲得者,上將

常乾坤 共產黨最早的飛行員,一級解放勳章獲得者,中將

程子華 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全國政協副主席

李健吾 著名作家、戲劇家、文藝評論家

裴麗生 曾任山西省省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姚奠中 國學大師、教育家、書法家,第三屆蘭亭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文敏生 曾任河南省省長、黑龍江省委書記、郵電部部長

柴澤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首任駐美國全權大使

閻逢春 蒲劇泰斗,曾任中國戲曲家協會理事,首創帽翅功

侯波 “紅牆攝影師”,擔任毛澤東專職攝影師12年,中國女攝影家協會主席

席澤宗 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

張志堅 原成都軍區政治委員,中共十五屆中央委員,上將

裴懷亮 原濟南軍區副司令員,國防大學校長,上將

現代

人物 主要成就

鄭衛平 中共第十八屆中央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政治委員,上將

寧吉喆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

張少琴 民建中央專職副主席,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

張平 一級作家,2008年任山西副省長,山西省作協主席、全國政協常委

李強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

李紅 福建省黨組成員、副省長

譚向勇 博士生導師,教授,北京工商大學校長

史大剛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副主席

寧濱 北京交通大學校長

相里斌 中國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獲得者

孟振平 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總經理

史立榮 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總裁,2011年中國經濟年度人物

景海鵬 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兩度飛天第一人

此文編輯參考各省各市地方誌,由小編編輯整理彙編而成,加之小編能力有限,倉促而成,如有歷史、地名、建制等等不同,請見諒,最後小編在此感謝您能在百忙的時間點擊“小熊說故事”,如果覺得小編寫的還算可以的請您點一下您的金手指,關注我們歐:小熊說故事!您的鼓勵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關公故里、大運之城——運城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