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內互聯網公司相繼掀起“股市風雲”:拼夕夕美股上市,卻在輿論場上拼了個焦頭爛額;騰訊股價震動,大力引導輿論鼓勵抄底;小米公佈上市後首份財報,獎勵雷軍99億……

從這些新聞裏,就能讀出每個公司在重視誰,輕視誰,無視誰。股價、大股東、老闆,一家賺錢的公司理應重視這些。但這其中總有泥石流:阿里剛剛公佈最新的財報中顯示:集團2019財年第一季度股權獎勵成本高達人民幣164億元,同比增幅308%。

可能有人會問:給員工這麼多錢,這公司還賺錢嗎?答案是,阿里巴巴已連續6個季度保持超55%的增長。

股權獎勵成本背後,是公司選人、用人、留人的決心。阿里巴巴那句“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沒白喊。

這讓我又想起了最近流行的一個段子:爛單位就跟渣男一樣,無論多好的姑娘都能給逼成潑婦。

有職場老油條說:“90後們都彷彿家裏有礦,上午說辭職,下午就要走,一點沒有對於自己職業生涯和家庭的責任感。”

其實我們家裏真的沒有礦,“裸辭”也需要很大的勇氣,而這麼大的風險我們都敢冒,是不是正說明了:這家公司的問題,已經嚴重到年輕人徹底待不下去了呢?洽洽是對生活的責任感,令我們不願意把自己的職業生涯葬送在這樣的爛公司裏啊。

職場裏的年輕人珍視一份工作,也希望這份工作珍視自己啊。

那些所謂職場生存守則總是向人們灌輸“永遠是公司成就,不是員工成就公司,離開公司我們就什麼都不是了”這樣的理念。

如果你竟然感覺這些話的有道理,只能說明你的能力還不夠。

張小花去年畢業後,聽從父母的安排回到縣城的一家傢俱廠做總經理祕書,因爲不滿老闆總是讓她代勞接小孩、跑腿等一些與工作無關的“雜活”而對老闆提出了異議。老闆丟出一句:“我給你錢就是讓你幹活的,不愛幹就別幹。”張小花二話不說,當即辭職。

可能在傢俱廠老闆眼裏,這個95後小姑娘脾氣大,難伺候,受不了一點委屈,但其實是因爲她英語能力突出,早就有杭州的外貿電商挖角了。一不做二不休,剛好離職。

這家外貿電商,不但爲張小花提供一份豐厚的薪水,還有成熟的培訓培養體系,每年可以出國學習一週;有完備的升遷體系,每個年度都有晉升考覈;還有很好的專業氛圍,身邊都是業務能力很強的牛人,小花感覺在這種氛圍中更容易成長。

公司像一艘船,員工就是水手,到達彼岸需要二者相互成就。

一個好公司,必定會重視自己的員工,甚至員工的家人。

剛出來工作那會兒,我在的公司總是愛拖欠工資。我一沒錢就喜歡找哥們借。因爲他在的公司從來不拖欠工資,逢節假日還提前發。有一次系統故障,工資晚發了一天。HR沒有提前通知,員工進行了投訴,次日HR就發了致歉信。

我有一位朋友在阿里巴巴工作,她的朋友圈每年到5.10阿里日,就是阿里給員工家屬的各種福利,馬雲還會在當天給阿里員工證婚,羨煞我等單身狗。

一個有前途的公司,除了投資前沿領域,還會投資年輕員工,二者都是投資未來。

就像發達國家都在面臨的人口老齡化危機一樣,一家公司如果年齡結構偏大,直接導致的就是企業創新力和活力的缺失。很多公司都有從知名高校直接招人的習慣,甚至願意爲應屆的年輕人付出更高的薪資。

一來,剛出校園的年輕人白紙一張,沒有很多職場壞習慣,而且學習也快,很快的就能塑造爲獨當一面的人才。二來,從事第一份工作的年輕人更容易成長爲企業核心成員,能夠讓員工和企業一起成長,相互成就。

養和激勵年輕人,激發年輕人的創造力,視年輕人的活力爲企業的生命力,是很多成功的公司高速增長,不斷保持創新的一大原因。

如果一家公司把員工看得跟賺錢一樣重要,那麼這家公司差不到哪裏去。如果你遇到一家把員工看得比賺錢還重要的公司,那你就“嫁”了吧。

放心,它肯定比其他公司更賺錢。文章前面提到的那家,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相關文章